對每個雲南人來說,雲南的鮮花是拿得出手的一張名片,在呈貢斗南的花卉批發市場,年交易總量65.3億枝,是我國最大的花卉批發市場,斗南在亞洲花卉市場的中心地位已經確立,已成為全國乃至亞洲的鮮切花價格「風向標」和「晴雨表」。
是什麼支撐了這樣一個產業持續快速地發展?其中花卉研究者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如何讓花卉種得好,如何能夠獲得最獨特的品種?如何讓花卉規模種植後賣得好價錢?這些問題,在雲南農科院花卉研究者們每一天的工作實踐中。
今天,
我們就來認識這樣一位
花卉研究專家——王繼華。
王繼華,雲南省農科院副院長,二級研究員。一直從事花卉及觀賞園藝植物遺傳育種、良種繁育、標準化生產及示範推廣工作。
這是國家觀賞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雲南省農科所花卉研究所寶峰基地,像這樣的標準化的花卉溫室大棚,年產300萬盆出口花卉,成為雲南乃至全國的規模化優質企業。王繼華帶領他的團隊為多個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孵化了一批批省內乃至全國有名的花卉企業,為雲南省花卉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能力。
多年來,王繼華在雲嶺大地上刻苦耕耘,為雲花的發展付出了智慧與汗水,因成績突出,王繼華先後獲得雲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入選「國家特支計劃」第一批「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榮獲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成果轉化獎,是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獲雲南省花卉產業首席專家等榮譽和稱號。
在《新時代雲嶺工匠精神講壇》上,
王繼華的演講: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1995年我進入農科院的時候,我想我可能就是入錯行了。因為我成長在一個教師家庭,以前也沒種過地,父母還經常嘲笑我,分不清韭菜和小麥。當初高考填志願糊裡糊塗報了個農業大學,後來分配到了農科院,想著應該是做做實驗寫寫論文。沒想到,進入到花卉課題組,天天就是挖地栽花、架棚拉網。還要當賣花郎,每隔兩三天就坐著農科院的早班交通車或騎自行車到尚義街,把生產的鮮花賣出去。我從小都沒幹過這些事,真是心裏面100個不願意,加之當時工作條件的確很艱苦,既是腦力工作者又是體力工作者,因此總是夢想找個機會,換個工作。
但是我覺得最大的幸運就是進入了熊麗老師帶領的花卉課題組,在熊老師和課題組老師的關心幫助下,我堅持了下來,學會種花和賣花,學會經營與管理,也慢慢喜歡上了花卉科研。當自己種的花因品質好賣了高價,得到領導同事表揚的時候,真是滿滿的幸福感。現在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會想起我們在創業初期,加班到深夜,大家煮一盆土豆吃的滿足表情;想起我們開著微型車不分白天黑夜送苗到田間地頭,給花農帶來我們的技術和種苗,帶來科技的力量,讓他們開上了車,蓋起了新房時的喜悅;想起我們進城賣花,把美麗帶給市民,收穫效益的成就感。這時就會覺得一切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現在留下印象的,沒有辛苦,都是花卉人一張張充滿激情、熱情和自豪的臉龐,以及農民朋友對我們深情厚意,這就是我們工作的意義,這就是我們工作的價值。就在這一樁樁、一件件的事例和感悟中,我逐步樹立了愛農為農的情懷。
我有幸參與了花卉團隊發展的過程,在熊老師和花卉所第一代的創業科技人員身上,使我領悟到的第一點就是強烈的使命擔當和艱苦奮鬥的精神,整個課題組從5萬元起步,用很簡陋的設備,為農民研發和生產組培苗,每天晚上加班到十一二點,無怨無悔,有的同志要生小孩,頭一天還在大棚里育苗。第二點學到了強烈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熊老師曾經跟我們說,吃得了虧打得了堆,花卉團隊不管幹什麼工作都是把單位和團隊利益放在前面,將自己的個人利益放在後面。第三點學到的就是要有夢想,不管條件再艱苦,我們都有長遠的目標,而且一直都在堅持,雖然有挫折,但不輕言放棄。我想這就是花卉團隊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的內在基因。到2004年成立農科院花卉所,我們從一個小小的課題組發展成為一個省級研究所,實現了第一步的跨越。
2006年,我擔任了花卉所的所長,團隊有了一個新夢想,我們雲南鮮切花全國第一,我們能不能從一個地方的研究所發展成為國家級的研發中心。得益於國家和雲南省的支持,依靠著團隊共同努力,我們在這一個10年里,沒有辜負產業快速增長帶給我們的機遇,2017年我們建的國家觀賞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了科技部現場驗收,實現了從地方研究所向國家研發平台的第二步跨越。在這個十年里,我們的團隊入選農業部的「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及其團隊」,我入選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雲南省科技領軍人才、雲南省花卉苗木產業體系首席專家,形成了包含雲嶺學者1人,雲嶺產業領軍人才4人,雲南省兩類人才23人的人才體系。團隊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雲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等一系列創新成果,在新品種研發、綠色高效生產方面獲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以國家工程中心為代表,包括國家地方聯合花卉工程研究中心、農業農村部花卉產品質檢中心(昆明)、國家級雲科愛園藝眾創空間等7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和8個省級研發平台所組成的花卉科技創新體系。
回顧我個人和花卉團隊的經歷,大家可以看出來,就是科技人員的成長,與團隊的發展,行業的發展和國家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至1994年雲南產業起步期,我們團隊也實現了從無到有。1995年-2008年產業數量擴張期,花卉團隊實現從一個課題組向一個研究所的蛻變,實現了由小變大,我個人也從普通的科技人員成長成為研究員、研究所的所長。2009年雲南花卉產業進入質量提升期,花卉團隊也從研究所發展成為了國家級的創新平台和創新團隊,我個人成為了國家的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因此,科技人員的命運,是與國家的發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國家好,產業興,個人和團隊才會好。
2017年,雲南省打造綠色食品牌,發展國際一流的千億雲花產業,我們又有了一個更大的夢想,那就是我們要立志成為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的團隊,實現我們的第三步跨越。雖然我知道這個夢想很大很遠,但在當今中國,已經有很多奇蹟變成了現實,我們的這個目標也一定能實現。為此我們把所有的年輕人都派到國外去學習交流,並引進一批海歸人才,充實我們的團隊,提高我們的國際化水平。雲南省委省政府更是給力,為我們立項了「國際花卉創新中心」,在資金、土地等方面都給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使我們的夢想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我相信,我們團隊的年輕人有更強的國際視野,更紮實的科研知識,必將能夠把我們的產業和團隊帶到一個新高度。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是幸運的,我是入對行了。我的幸運是因為我趕上了一個最好的時代,從事著最喜歡的職業,與優秀的人一起前行。國家強,花卉興,花卉人一直會有夢想,我們都是追夢人,我們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