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子的安祿山翩翩起舞,笑翻楊貴妃,寧夏博物館的國寶故事

2019-11-08     懶游的故事

接著分享我的銀川旅行故事。每到一地,我都習慣去參觀博物館。除了免費的原因去「占便宜」以外,博物館是了解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的捷徑,絕對不能錯過。我對西夏文化和賀蘭山岩畫,尤為感興趣。

​寧夏博物館位於銀川市金鳳區人民廣場東街,總建築面積30258平方米,其前身是1959年9月成立的寧夏地質博物館籌備處,1973年寧夏博物館正式成立,館址位於承天寺內,1988年整個院落整飭重建為仿古建築。2006年11月,總投資2.28億元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新館破土動工,200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整個建築平面呈「回」字型布局,寓意不言而喻。出入口立面借鑑了伊斯蘭民族風格,與三層外牆局部裝修所採用的玻璃幕牆,傳統藝術與現代美感在這裡完美交融,又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寧夏博物館總建築面積30258平方米,全高21.2米,共四層。館藏文物近4萬件,有國家一級文物159件,三級以上珍貴文物4000餘件。今天要介紹的是精美的胡旋舞石刻墓門,這也是一個貴為國寶級的文物。說起去博物館裡看國寶,想起一個有意思的事,前年到甘肅省博物館參觀,所有參觀者在諾大的博物館裡,都是一路直奔國寶「馬踏飛燕」而去,讓工作人員很無奈。

​二層的《朔色長天—寧夏通史陳列》是博物館規模最大的展廳。通過「文明曙光、西戎春秋、帝都藩屏、絲路重鎮、大夏尋蹤、塞北江南」六個章節,把寧夏自遠古至今四萬年間形成的狩獵採集文化、畜牧文化、絲路文化、西夏文化等具有鮮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多元文化,全面、真實、鮮活地展示在3000平方米的空間內。

​《朔色長天—寧夏通史陳列》的第四篇章是絲路重鎮。那麼,什麼樣的文物可以稱為「國寶級」文物呢?館藏文物通常分為一級、二級、三級這三個等級,其中最高級別的一級文物又分為甲、乙兩個等次,而只有一級甲等文物,才可以稱為「國寶」。簡單說,一級甲等文物,它必須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見證,才能被認定為「國寶」。

​這裡展示的就是國寶級文物——胡旋舞石刻墓門。國寶級文物的待遇就是不同,不但展位面積大,而且展區里的光線很暗,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國寶吧。

​這就是1985年寧夏鹽池縣蘇步井鄉窨子梁唐墓出土的「胡旋舞石刻墓門」。每扇門均呈長方形,長89厘米,寬43厘米,厚5厘米。上下有圓柱狀榫,高13厘米,直徑10厘米。兩門閉合處各有一孔,出土時有鐵鎖鎖扣,每扇石門正中淺雕一個胡旋舞男性。這件胡旋舞石刻墓門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這類題材的石刻作品,是在我國唐代墓葬中首次發現,是研究唐代樂舞的珍貴資料。被認定為國寶級文物。

​白居易曾寫長詩《胡旋舞》:「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詩中將胡旋女的姿態神情躍然紙上,胡旋女在鼓樂聲中急速起舞,像雪花空中飄搖,像蓬草迎風飛舞,連飛奔的車輪都覺得比她緩慢,連急速的旋風也遜色了,左旋右旋不知疲倦,千圈萬周轉個不停。轉得那麼快,觀眾幾乎不能看出她的臉和背,《胡旋舞》的特點被刻畫得極為生動。

​據1985年參與考古發掘的何繼英先生著文回憶,在發掘M6號墓時,他們發現,此墓的墓道長達26米多,寬近2米,深3.40米,是6座墓中墓道最長、最深的一座,這座墓有被盜過的痕跡。

​石塊壘砌的封門也保存完好,打開封門,露出雙扇石門,兩扇門的合縫處各有一圓孔,孔內鑲環形鐵鼻,其上掛一鐵鎖,將墓門鎖住。這就是珍貴的胡旋舞石刻墓門。

​兩扇墓門上,各淺浮雕一跳胡旋舞男性,典型胡人形象:虯髯卷髮,深目高鼻,寬肩細腰,體魄健壯。人物身著圓領緊身窄袖衫,下折緊腿裙,足登長筒皮靴,站立在一塊編織精美的小圓毯上,雙人對舞。二人舞姿造型略有不同,左邊舞者側身回首,左腳站立圓毯上,右腿後屈,左臂抬起後揚,右臂屈至頭頂;右側舞者右腳立毯上,左腳前伸,雙臂上屈,至頭頂上方合攏。兩人均手舉長巾,熟練揮旋。

​胡旋舞是一種唐代非常流行的樂舞,出自於西域。胡旋舞傳入後,長安城內幾乎是人人學跳此舞。進入宮廷之後,更是深得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喜愛。據說,安祿山就是善於跳胡旋舞而得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賞識。在此處,博物館講解員引導我們腦補一下,大腹便便的安祿山,挺著大肚皮「瘋狂」地旋轉起舞的畫面,怎能不搏楊貴妃一笑?

這道石刻墓門無疑為古時的胡旋舞,提供了一個清晰、典型的實物圖案,無愧於國寶級文物的殊榮。待續,我在大美銀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3z_UW4BMH2_cNUgR2q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