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張傳宇 編輯 | 老司機
時至3月,為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眾多車企加緊復工復產,線上賣車方興未艾。與此同時,人們翹首以盼汽車行業鼓勵政策的出台。
據乘聯會最新數據顯示,2月上旬國內乘用車銷量同比下滑92%。乘聯會預測,2月整體銷量大幅下滑的局面在所難免,或將同比下降70%。
在這種嚴峻的行業形勢下,對沖疫情造成的短期影響,延緩車市的下滑態勢,最大程度保持與2019年數據持平,成為行業首要考慮的問題。
不過,在當下整體經濟增速放緩、用車需求得到多年釋放、區域市場進入存量競爭的大背景下,中國車市想要在此次疫情後重現2003年「非典」之後的增長几乎不太可能。
那麼,疫情影響下的中國車市,能藉助即將出台的汽車行業鼓勵政策,實現快速反彈嗎?在政策的加持下,汽車行業又該遵從什麼樣的發展邏輯呢?
政策躍躍欲出
2月16日,《求是》雜誌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要積極穩定汽車等傳統大宗消費,鼓勵汽車限購地區適當增加汽車號牌配額,帶動汽車及相關產品消費」。
輿論對這篇講話透露的信號作出積極解讀,引發了人們對政府出台具體汽車消費鼓勵政策的預期升溫。
2月17日,有媒體報道,佛山率先成為2020年首個推出汽車消費鼓勵政策的城市。根據佛山市人民政府發布的通知,佛山提出了鼓勵國六標準排放汽車消費,給予每輛車補貼2000-5000元不等的政策。
2月20日,商務部市場運行司副司長王斌表示,商務部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於「積極穩定汽車等傳統大宗消費」的重要決策部署,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出台進一步穩定汽車消費的政策措施,減輕疫情對汽車消費的影響。
同日,廣東省政府發表促消費舉措通知,推動有條件的地市出台老舊汽車報廢更新補貼政策,鼓勵廣州、深圳進一步放寬汽車搖號和競拍指標。
彙集當下所有的政策信息,路由社發現,放開限購、發放新車補貼成為最主流的消費鼓勵政策。但是,除了廣東省率先行動,全國其他地區尚未明確制定汽車消費類的政策。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限購政策)肯定有鬆動的可能性。官方對限購政策連續表態說明,限購政策要完善或者是要逐步取消,我覺得限購政策目前應該是處於一個修改調整階段。」
除了政府層面的聲音,汽車行業協會也在積極行動。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國六排放或將全國範圍內推遲實施」,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表示,確實已遞交「推遲實施國六排放標準」的建議。
事實上,自2019年中國六政策實施以來,部分城市已經率先實現了一步到位到國六b階段的策略,但是這也造成了某些市場國五車型銷量坍塌,透支了未來需求,同時導致部分地區高企的國五庫存。
因此,在2020年7月1日後全面實施國六a排放的背景下,最大程度避免2019年市場慘狀重現、消化市場庫存就成了行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在當下短期消費幾乎沒有、中期消費近乎疲軟的態勢下。
由此來看,後續解除一定的排放限制,或許將成為汽車消費鼓勵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新能源市場的走向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2月20日,彭博社發布了一篇題為《銷量大跌後,中國考慮延長電動汽車補貼》的文章,據一位不願具名知情人透露,自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度銷量首次下滑後,政策制定者就開始討論是否延長補貼政策。
事實上,自年初工信部部長苗圩在一次演講中「口誤」,透露「2020年7月1日以後新能源補貼不會進一步退坡」之後,行業對於補貼政策的利好就存在一定的「僥倖心理」。或許,在突發的疫情之下,苗圩彼時的「口誤」最終會被坐實。
事實上,部分城市已經率先行動起來。比如深圳市就發布了《2019-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實施細則》,率先取消了地補,也積極出台了「補電」的補貼政策,對直流充電設備給予400元/kW的建設補貼;對交流充電設備給予100-200元/kW不等的建設補貼。
有業內人士認為,從 「補車」到「補電」的轉換,更加符合政府對於新能源行業的引導作用,也更符合電動車發展規律,實現購買端到使用端的政策扶持的過渡,解決用戶充電痛點。這也是車輛購置補貼取消後,政府對於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新的著力點。
路由社認為,接下來,這也應該成為所有車企戒除「僥倖心理」,更為專注的政策重點,也是借政策力對沖疫情的關鍵。
政策不是終極解藥
那麼,什麼才是適合中國汽車市場的消費鼓勵政策?
東吳證券給出了相關政策拉動消費的測算數據。數據顯示,購置稅優惠政策拉動效果最為明顯,能夠增加120萬輛的銷量;而開展汽車以舊換新次之,能夠增加82萬輛的成績;而增加傳統車限購指標的政策,只能增加45萬輛;最後,因地制宜出台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也只有30萬輛的成果。
從政策落實的角度考慮,對車市消費影響最大且短期的作用中,最強的是放寬限購和購置稅優惠。但是,從目前的政策落地來看,放寬限購應該是這一輪政策的主要方向,而很多消費者翹首以盼的購置稅優惠,或許不會再次出現。
因為,歷史上兩次購置稅優惠政策對汽車消費進行刺激當年立竿見影,但其後也帶來明顯的透支影響。
比如,2009年國家開始實施1.6L及以下排量汽車購置稅減半徵收,2010年減按7.5%徵收,2011年恢復到10%徵收的政策。彼時的效果十分喜人,2009年和2010年市場增速分別為47%、34%,但是2011年完全退坡後增速為9%,只略高於2008年增速。
第二次購置稅優惠始於2015年10月,2015Q4 增速迅猛增長到20%;甚至2016年全年也創造了18%的增速,但是2017年仍然急劇回落到了3%。
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後,由於延遲消費,加之首購需求提升,在政策的加持下,汽車消費或將出現短期反彈。但是,如果後續政策不達預期,或者出台鼓勵政策的城市有限,或將顯著影響汽車銷量的復甦。
路由社認為,在汽車產業面臨轉型的大背景下,疊加中期車市持續下滑、短期疫情影響雙重因素,新一輪的政策刺激,首先或許應該戒掉購置稅減免的「猛藥」,而是開始更加精細化的消費刺激,從而讓政策成為對抗汽車行業周期的利器。
其次,政策的推出要因時因地制宜。當年汽車下鄉政策對於中國車市有著顯著刺激,但是在去年重新推出後,車企響應者寥寥,消費者也持觀望態度。可見,受經濟大環境、消費者需求等方面的影響,只是簡單的複製粘貼相關政策,並不能解決當下的市場問題。
最後,汽車行業對政策托底可以心存樂觀,但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創新思維求變,精細化運營致勝。讓政策的歸政策,市場的歸市場,這才是汽車行業最為底層的發展邏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wSXl3ABgx9BqZZIrvx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