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竟然有座800年歷史的古塔,就在古冶......

2019-12-16     唐山大牌

在唐山市古冶區北面的白雲山南側,留存一座挺立了八百多年的遼代多寶佛塔,文獻中對此塔年代的記述多為遼時建立,部分記述為金時所建。雖然遼代未留下文字,契丹族也早已融入漢、滿等民族之中,但當我們走近這座多寶佛塔時,其眾多遼代建築藝術的特徵仍清晰可辨。



這座佛塔高約三丈五尺,青磚砌就,共七層,為七級浮屠,成八角形,每角各掛一鐵鈴。其塔身一層高約兩米,東西南北四面各有頂圓旋形小洞,內有佛像,兩側均有對聯,南面是:「阿閦居震卦,持國握乾坤。」北面是:「法船超苦海,仙樂引群生。」東面是:「尋聲周沙界,慈悲滿大千。」此三聯位置有誤,疑為後世修護時的疏忽或隨意而為。而西面的對聯「不染千年塔,難修半聖身。」更是今人之語,非塔上佛偈。這兩點已超出了「修舊如舊」的底線。因塔身南面旋洞原為內鑲白色石板,刻有多寶佛塔四字,如今已無。


如靜心細細觀賞,塔上的契丹文化便顯現出來,塔頂上為寶葫蘆,此為契丹族信奉的薩滿教法器。其崇拜的火神是位女姓,又稱火神母、火靈、火姑娘,她從天上神火庫中取回天火石,用的就是寶葫蘆。塔身八面各雕有一件吉祥物,既有漢族的吉祥結,也有契丹族的雞冠瓶;既有漢族的法鈴,也有契丹族的火輪。而在細小的橫邊上都刻有遼人喜歡的牡丹圖案,因遼道宗喜歡牡丹,遼代建築也多有牡丹圖。在這座遼塔上,兩個不同民族的文化水乳交融地融合為一體了。


金朝之後,不許民間修寺建廟,但對原有佛寺仍給予保護。相傳,元朝畫家、詩人王冕北上遍游深山古剎時,曾來過此處,並留下「燕山三月風光柔」的詩句;明朝時,燕王朱棣去南京參加馬皇后去世的祭典,歸來時,朝廷派張勇和僧人姚廣孝與燕王同回北平,行至灤州一帶,張勇勸燕王不要回北平,因為北平已作好抓捕燕王的準備。並告訴燕王,朝廷派他相隨是要一路監視燕王的行蹤。燕王大吃一驚,陣陣秋風中途經這座遼金古剎,眺望巍峨矗立的古塔,心中猶豫不決。此時已是深秋時節,遼塔旁的山泉淙淙流下,雖冷卻未到結冰之時,燕王心中一陣翻騰,不由脫口而出:「天寒地冷,水缺兩點難成冰。」姚廣孝隨即和曰:「國亂民愁,王不出頭誰作主。」燕王大喜。此後便留下了燕王馬躍檀溪,留下越河的地名。燕王回京起兵,計抓北平兵馬使,再回開平大敗宋忠,又留下上馬莊的故事,其後四年征戰終成帝業。


這座遼塔歷經數百年滄桑,不僅保存了遼代建築藝術的瑰寶,也留下了華夏歷史在唐山的足跡,堪稱唐山歷史上的一顆明珠,如今已列為省級保護文物,不時有遊人前去觀賞。


延伸閱讀:神秘消失了的契丹族



在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中,曾有一個搏擊長空的鷹之族扶搖而起,又神秘消失,這就是契丹。契丹的本意是「鑌鐵」,就是堅固的意思。這個剽悍勇猛、好戰兇狠的民族,在二百多年的時間裡曾經揮斥長城內外,輝煌一時。但令人驚異的是,這樣一個不可一世的民族,自明代以來就集體失蹤了,人們再也聽不到關於他們的消息。


契丹人究竟去了哪裡?他們還有沒有後裔?尋找這個失蹤的民族,成為一個誘人的歷史之謎。據說,遼國滅亡的時候擁有數百萬之眾。那麼,人們不免要追問:百萬契丹人哪裡去了?


史學界推測幾百萬契丹人的命運大致有三種: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漸漸忘記了自己的族源,與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第二,西遼滅亡後,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遷移到了伊朗克爾曼地區,被完全伊斯蘭化;第三,金、蒙戰爭爆發後,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並在隨蒙古軍隊東征西討,擴散到了全國各地。


契丹歷史知多少?


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年號神冊,建國號契丹。947年,改國號為大遼。1124年,中京決戰失敗,耶律大石率部西遷。1125年,遼國滅亡。1132年,耶律大石稱帝,史稱「西遼」。1218年,西遼政權為蒙古所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ro5H28BMH2_cNUg_a1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