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西溝為什麼稱為「東陵第一古村」?

2020-03-23     唐山大牌

坐落在原清東陵前圈即風水牆內的村莊有18個,其中的新立、學田、西岫子、六合、影壁山、復興、興隆泉7個村都是清朝滅亡以後才出現的;另外那11個村,即西溝、東溝、裕大、裕小、定大、定小、舊太、新太、惠大、惠小、南大早在清朝時就已經存在了。在這11個古村中,西溝可以說是「東陵第一古村」。

東陵分「前圈」「後龍」兩部分

清順治十八年,昌瑞山下被劃為清朝皇家陵園以後,陵園範圍以內的村莊、廟宇、墳冢全部被遷出。東陵整個陵園分「前圈」和「後龍」兩部分,昌瑞山以南風水牆以內為「前圈」,昌瑞山以北為「後龍」。在近兩個半世紀裡,昌瑞山下的「前圈」之內先後建起了五座皇帝陵、三座皇后陵、五座妃園寢。在風水牆外、大紅門東旁是孝莊皇后的昭西陵,這樣清東陵共有十四座陵寢。
清廷在陵園內外設置了負責陵寢祭祀、管理、保衛的許多機構,其中內務府是重要機構之一。皇宮的內務府是管理皇帝家務事的專門機構,直接伺候皇帝、后妃、皇子、皇女,而皇陵的內務府是專門伺候已去世的這些人的。陵寢內務府主要負責祭品的製作、支送保管金銀器皿、請送神牌、清掃陵院和大殿地面、管理院內的樹木、啟閉宮門和殿門、支放雨搭、燃息燈火、擺放桌張、陳列祭品、遞獻奶茶等差使。

為了隨招隨到,驅使方便,皇帝將皇宮的內務府衙門設在皇宮紫禁城內;為了便於伺候已去世的皇帝、后妃,皇帝特將皇陵的內務府建在了「前圈」之內,而將皇陵的其他機構都建在了「前圈」之外,由此可見內務府的地位之高了。

西溝和東溝的來歷

皇陵內務府的官員、差役們在「前圈」內居住的地方叫內務府營房,由國家負責建造。清東陵從裕陵開始,當地人稱各陵的內務府營房為「圈」,因為每座營房都用高大的磚牆圈著。又因為皇帝陵的內務府營房規模大,妃園寢的內務府營房規模小,所以皇帝陵的內務府營房叫大圈,妃園寢的內務府營房叫小圈。由於孝陵、景陵建得早,所以這兩陵的內務府營房不叫圈。孝陵內務府營房最初叫東溝;景陵內務府營房叫新東溝。

乾隆六年由馬蘭鎮綠營總兵布蘭泰編纂的《昌瑞山萬年統志》卷四是這樣記載的:陵園內「有東西二溝,西東溝周圍二百二十五丈,康熙二年建立,孝陵包衣官役人等駐守。新東溝周圍二百二十丈余,康熙二十年建立,景陵包衣官役人等駐守。」 該書中還繪有示意圖。由馬蘭鎮綠營總兵英廉在光緒十二年重修的《昌瑞山萬年統志》和光緒十二年的《遵化通志》中也都有類似的記載。因為孝陵的內務府營房東溝在西,景陵的內務府營房新東溝在東,為了便利、明白,後來就將孝陵的東溝改名為西溝,將景陵的新東溝改為東溝,這也就是現在的西溝和東溝的來歷。

乾隆六年繪的陵圖上面清楚注著孝陵內務府營房叫東溝,景陵內務府營房叫新東溝。

各陵內務府人員設置和人數

無論是帝後陵的內務府營房,還是妃園寢的內務府營房,都建在員役所當差的陵寢附近。如果建在陵寢東旁,則營房內的房子都是東廂房;如果建在西旁,則營房內的房子都是西廂房;如果建在陵寢之南,則營房內的房子都是倒坐房。總之都朝向他們所當差的陵寢,以示恭敬。營房內的院門和營房的大門與房子的朝向基本保持一致。
隨著祭祀的變化、時代的發展,各陵內務府人員的設置和人數也有變化和增減。在乾隆初年,孝陵內務府人員設置是:關防郎中一員、員外郎一員、主事一員、膳房總領一員、茶房總領一員、內管領一員、副內管領一員、筆帖式二員、膳房人六名、茶房人四名、首領太監二名、太監十名、領催二名、拜唐阿二十八名、樹戶七十名,共計一百三十一人。到了光緒十二年,孝陵內務府員役設置是:關防郎中一員、員外郎一員、主事一員、尚膳正一員、尚茶正一員、內管領一員、副內管領一員、膳房拜唐阿七名、茶房拜唐阿五名、香燈拜唐阿二名、閒散看唐阿二十八名、領催二名、掃院人一名、樹戶七十名,計一百二十二人。

西溝是東陵第一座內務府營房

孝陵始建於康熙二年二月十五日,同年六月初六順治帝、孝康皇后、孝獻皇后葬入地宮,孝陵的內務府營房及其他機構的營房隨著孝陵的營建而營建,距今天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了。因此說,孝陵的內務府營房西溝不僅是東陵建的第一座內務府營房,也是清王朝在關內建的第一座內務府營房。所以說西溝是名副其實的「東陵第一古村」。各陵的內務府營房是皇家陵園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西溝則占有首開先河的重要地位。
現今西溝村民大多數是滿族,是守陵人後代。目前,全村人民正全力整治村容村貌,挖掘滿族文化內涵,借清東陵世界文化遺產的東風,搞好特色旅遊,努力建設美麗新鄉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6SwHnEBiuFnsJQVhJ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