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出現「後遺症」!4年前就埋下「伏筆」,專家:年底「見效」

2019-09-14     藍白觀樓市

9月份的樓市,與往年相比,有許多「異乎尋常」的特徵。

拿成交量來說,歷來的「金九銀十」,都是房企推盤的旺季,因為中秋、十一雙節來臨,購房者沉寂近一年的心思,都變得蠢蠢欲動,開發商索性會來個「順水推舟」,降價也好,促銷也罷,不管真真假假的優惠,場面上的熱鬧總不會缺。

今年大有不同,無論新房還是二手房,都表現的有點萎靡。

「金九」首周,新房表現並不樂觀,20城新房銷售面積回落,環比下滑14.5%,尤其一線城市下滑明顯,僅深圳成交面積小幅上升,北京、上海、廣州成交面積分別大幅下滑37.7%,30.9%,29.4%。

20個重點城市環比下滑的幅度還不到20%,但是,單單北上廣這三個城市,成交量下滑都達到了30%以上。

京滬廣深,代表的是樓市裡的「龍頭」,20個重點城市,包括蘇州、杭州、南京、廈門、成都、西安在內的新一線城市,又是典型的「中堅力量」,成交量大幅下滑,會對全國其他近300個城市,形成強烈的「示範效應」、「跟風效應」,人氣下降,已在所難免。

二手房方面,在剛剛過去的8月份到九月初,13個重點城市的二手房成交量環比下降8.5%,成交量仍處於5月以來的下行通道之中。

其中,除南京外,其他12個城市的二手房成交量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環比下降,廈門降幅最大,達25.3%。

新房與二手房同時出現了「環比」大幅下滑,說明9月份的樓市,比起8月份,出現了「斷崖」式的走弱。

筆者認為,這是樓市出現了典型的「後遺症」,病症的根本,是在4年前樓市埋下「伏筆」造成的。

4年前是什麼時間?是一輪房價大漲的前夜,也是房價上漲由「普漲普跌」轉為「分化」的契機,更是居民槓桿率、房屋空置率等多個指標開始大幅波動的時刻。

具體而言,4年前,有兩個「伏筆」,直到今年才逐步「發酵」。

第一,2015年起,三四線樓市出現「人房背離」。

何為「人房分離」?按經濟學家李迅雷的說法,從「本市戶籍購房家庭占購房家庭總數的比例」可以看出,小城市由本市戶籍家庭購房的比例持續下降,這也就意味著:一二線居民去三四線投資住房的比例大大增加。

說直白一點,正是因為大城市的居民跑去小城市炒房了,這部分人群平日裡還在大城市居住,但房產都在小城市,這樣一來,購房者和住房直接分開,三四線城市的空置率不高才怪。

有份數據,很能說明問題。

2015到2019的4年時間當中,我們看到省際凈遷入人口主要集中在廣東(1165萬人)、長三角地區(465萬人)、京津地區(221萬人),三者合計占87.1%。

但是,小城市的人口一邊在向大城市加速流入,天平另一端的房價,卻又持續抬升,這種違背常理的上漲,是造成樓市「旺季不旺」的重要原因。

第二,棚改貨幣化,疊加房企下沉小城市。

棚改,是樓市最近四年崛起的一大「發動機」,原來的棚戶區改造,只給房子不給錢,就算有補助,大部分也是過渡費之類的「小錢」,這種安置方法,因為回遷房大部分不會入市流通,拆遷戶只能把房屋出租或低價轉讓才能賺錢,不會對當地樓市的流通體系造成衝擊。

但是,從2015年開始,房子拆遷給了大量的現金補貼,同時不再安置房屋,拆遷戶猛地拿到一筆遠超自己房屋價值的資金,換做是誰,都會在房地產市場大肆「掃樓」。

這樣一來,庫存積壓再多的城市,在短期爆發出的強大購買力催動下,也會變得供不應求。

與此同時,恆大、碧桂園、保利等多個實力房企開始下沉中小城市,千億市值的開發商持續湧現,一二線城市的土地日益稀缺,與其在大城市遠郊投入重金,還不如退而求其次,下沉中小城市,把拆遷戶們的購房資金變成回款。

對購房者和房企來說,這似乎是一筆「雙贏」的好生意,但是,對樓市而言,卻意味著房價水漲船高之後,小城市剛需的購買力被很大程度透支掉。

不要小看4年前發生的事,之所以推遲到今年9月份,才出現新房和二手房成交量的全面下行,是因為經過年復一年的演化,無論是購房者的「錢包」,還是房企的「現金流」,抑或是三四線樓市的「盛極而衰」、一二線樓市的「高估」,都在今年出現了轉折。

那麼,出現了「後遺症」該怎麼治?後市又會如何演繹?

9月12日,經濟學家李奇霖發文指出:現在對房地產的調控基調頗顯定力,針對房地產的融資收緊,開發商這一端壓縮開發貸規模、管控地產信託,居民這一端提高房貸利率、抬升房貸標準等。我們定量測算過,今年四季度房地產投資增速將開始加速回落。

專家的觀點很明確:今年4季度,10-12月份,或者說年底之前,從融資、信託、居民房貸等各個角度精準調控,樓市就會直接見效,之前流入房地產市場的大量開發資金,會出現加速的流出,市場回歸理性,購房者的理念得到實質性轉變,也是眾望所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awiMW0BJleJMoPM77A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