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時期,禮制對於社會各階層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是禮制里最重要的內容。根據祭祀對象的不同,主持祭祀的階層不同,則對應不同的禮儀模式和祭祀形式。那麼先秦時期的人們的祭祀對象都有誰呢?今天就和小編一起探索一下吧。
祭「鬼」
自商朝起,人們篤信鬼神,無論大事小情,都會用龜甲牛骨進行占卜,還會把占卜的內容刻在這些龜甲和牛骨上。而這裡的「鬼」,並非現在意義上的鬼怪,而是指「祖先神」。在西周時期,人們將逝去的祖先稱為「鬼」,對「鬼」的祭祀是所有祭祀活動中最為完備而複雜的,甚至會根據親疏關係,將祭「鬼」的進行等級程度劃分。
祭「神」
除了對「鬼」的祭祀,「神」也是人們祭祀的主要對象。當時的「神」主要是指「自然神」,包括風神、雨神、雲神、四方神、巫神(早期薩滿教)、鳥神(圖騰)等。自周朝起,每一旬都有固定的祭祀對象,全部祭祀完一次就是一年。
在當時,對「神」的祭祀主要源於對農業發展的重視。正如《禮記·月令》中記載:「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於參保介之御間,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率領大家祭「神」,主要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糧食豐收。
祭祀食品
先秦時期,穀物的種植已經趨於成熟,人們將穀物作為主要祭祀食品,這在《詩經》中可窺見一斑。如《周頌絲衣》中記載:「自堂徂基,自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這是描寫周成王祭祀的詩,描述祭祀開始時,先要從堂到門口去查看邊豆,也要從羊到牛去查看祭牲。把大鼎、小鼎的鼎巾都揭起來,把各祭祀用的酒器都擺放好,為祭祀做好一切準備。
除了穀物,魚也是祭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周頌潛》中記載:「猗與漆沮,潛有多魚;有鱣有鮪,鰷鱨鰋鯉。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凡是王侯祭祀祖先,都要用乾魚或鮮魚,而且用量非常大,甚至可以稱之為「魚祭」。
先秦祭祀禮儀紛繁複雜,各種祭祀目的和方式不一而足。但這無不展現了中國古人重禮的傳統,也為後世的祭祀文化開創了先河。
關注公眾號【祭祀文化網】小編帶你了解不一樣的「祭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