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說:「最近一直出現身體發熱,但是四肢卻很涼,不知道怎麼回事」這篇文章就給大家分析分析身熱肢寒的具體情況。
《素問·厥論》曾有:「身熱」「手足寒」的描述;《傷寒論》則有「熱深厥深」「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的記載,並把身熱與肢寒作為一個主症加以辨證論治。後世醫家皆宗仲景之說。
主要症狀有哪些
熱深厥深身熱肢寒:壯熱不退,手足厥冷,頭痛胸悶,面赤氣粗,煩躁譫語,繼則神昏,小便黃赤,舌質紅絳而干。
陰盛格陽身熱肢寒:身熱面紅,咽燥而痛;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舌淡苔白。
身熱肢寒該如何調理
第一種以泄熱達郁,清心開竅為主
前期調理:犀角(水牛角代替)、生地、銀花、連翹、元參、黃連、竹葉心、丹參、麥冬。紫雪丹加羚羊角、鉤藤、石決明。
後期調理:石膏、知母、 甘草、 粳米、人參 、甘草 、乾薑、 白朮。
第二種當以溫陽救逆,通陽復脈
炙甘草,附子,乾薑、根據症狀再加減
分析
熱深厥深身熱肢寒:多為外感熱病後期,外邪入里,逆傳心包;或暑熱之邪,郁遏內閉所致。臨床可見壯熱不退,頭痛,面赤,煩躁氣粗,神昏譫語,而手足逆冷。若暑熱內侵,氣鬱不伸,則壯熱胸悶,手足逆冷,口渴汗多,小便短赤。其病機是邪熱熾盛,逆傳於里,不能外達,熱深厥深。
陰盛格陽身熱肢寒:多為外感熱病後期,誤用汗、吐、下後,陽氣衰微,陰寒內盛,格陽於外所致。臨床可見身熱咽燥,面紅如妝而四肢厥冷,下利清榖。其病機是陽衰陰盛,虛陽浮越。
上述二證雖均可見於外感熱病的後期,但一系溫熱之邪內陷心包,邪遏不達,熱深厥深;一系熱病屢經汗下,陽氣大傷,陰盛內生,或風寒之邪傳入三陰,陰寒熱盛,虛陽格拒。鑑別要點:前者以壯熱肢寒,神昏煩躁,口渴脈數為特徵,熱為本,寒是標;後者以四肢厥冷,身反不惡寒,脈微欲絕為依據,寒是本,熱為標。
關於身熱肢寒的記錄
《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少陰病,下利清榖,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其外證面赤發熱而煩,頗類陽熱,其內則不渴,下利清榖,小便清白,爪甲青白,四肢厥冷,脈浮微欲絕,一派陰寒虛證。宜通脈四逆湯冷服之,從其陰而復其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