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是胃熱壅盛還是肝火犯胃,或是氣虛血溢?

2019-11-09     五行健康辯證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失血敘論》:「血之周流於人身榮、經、府、俞,外不為四氣所傷,內不為七情所郁,自然順適。萬一微爽節宣,必致壅閉,故血不得循經流注,榮養百脈,或泣或散,或下而亡反,或逆而上溢,乃有吐、衄、便、利、汗、痰諸證生焉。」

由多種原因引起火熱熏灼或氣虛不攝,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於口鼻諸竅,或下泄於前後二陰,或滲出於肌膚,便會造成出血。

今天我們來看看吐血這一病證。

什麼叫吐血?

血由胃來,經嘔吐而出,血色紅或紫黯,常夾有食物殘渣,稱為吐血。

從上面可以看出,吐血的血是從胃中來的,區別於從肺中咳血,因血從胃中來,故而常夾雜有食物殘渣。

《血證論·吐血》說:「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要達到治血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根據各種證候的病因病機進行辨證論治。

吐血分型辨證

吐血辨證主要有胃熱壅盛、肝火犯胃、氣虛血溢三種。

1、胃熱壅盛

主要臨床症狀表現為脘腹脹悶,甚則作痛,吐血色紅或紫黯,常夾有食物殘渣,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胃瀉火,化瘀止血。

2、肝火犯胃

主要臨床症狀表現為吐血色紅或紫黯,口苦脅痛,心煩易怒,寐少夢多,舌質紅絳,脈弦數。

治法:瀉肝清胃,涼血止血。

3、氣虛血溢

指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或勞欲體虛,體勞傷脾,或久病體虛,致脾氣虛,損傷於氣,則氣虛不能攝血,以致血液外溢所表現出來的吐血,面色蒼白,舌質淡,脈細弱一類病證。

脾主統血,中氣虧虛,則統血無權,血液外溢,故見吐血纏綿不止;氣虛,故見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質淡,脈細弱為氣虛血溢之象。

主要臨床症狀表現為吐血纏綿不止,時輕時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面色蒼白,舌質淡,脈細弱。

辨證要點:面色蒼白,舌質淡,脈細弱。

調理方向:健脾養心,益氣攝血。

中醫應如何預防吐血?

1、注意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適度,宜進食清淡、易於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瘦肉、蛋類等,忌食辛辣香燥、油膩炙煿之品,戒除煙酒。

2、避免情志過極。對血證患者要注意精神調攝,消除其緊張、恐懼、憂慮等不良情緒。

3、注意休息。

4、吐血量大或頻頻吐血者,應暫予禁食,並應積極治療引起血證的原發疾病。

如有相關問題或有任何不明白之處,請在私信及評論區留言,我將竭盡所能為您解答!


※ 圖文內容部分參考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niGT24BMH2_cNUg3uH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