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秀街道,因即墨城南城門而得名。即墨城為隋代所建,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274年)擴建,城以土築,開南、東、西3門,南曰「景岱」。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重修城池,易土以磚,因即墨城南面處在秀美山川的環抱之中,改題南門舊額為「環秀」。
通濟街道,因即墨城西城門而得名。即墨城為隋代所建,開西門「臨川」。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重修城池,改題西門舊額為「通濟」。
北安街道,位於即墨城北,取其平安祥和之意。龍山街道因域內龍山(天井山)而得名。
龍泉鎮,源於域內有「金龍泉」「銀龍泉」「玉龍泉」等9個以「龍」命名的泉眼,故名。
鰲山衛鎮,源於明代衛城。明初,為抵禦倭寇入侵,明政府在萊州府的沿海一線建有大嵩衛、鰲山衛、靈山衛三衛城。據《重修鰲山上清宮碑記》載:鰲山衛乃北宋末年全鎮教龍門派創始人布道至此,觀其僻處海隅,山脈蜿蜒來自西,十字街之東西南北有天然石壘數處,其形如「鰲」,遂名之。
溫泉鎮,因域內多溫泉而得名。此地溫泉,蒸騰如湯,故稱「湯上」。抗日戰爭後,改為溫泉。
王村鎮,由王姓居多的村名派生而名。
田橫鎮,因域內田橫島而得名,田橫島因秦末漢初的齊王田橫而彰名。
豐城鎮,相傳明永樂年間(公元1402~1424年),于姓人家最早遷來此地立村,為祁五穀豐登、人丁興旺,故以吉祥嘉言取村名為「豐城」。鎮名源於村名。
金口鎮,因域內金口港而得名。明代有金姓父女泊舟於此,故稱「金家口」。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金口港已被闢為商港,十九世紀中期達到繁榮頂峰,成為黃金口岸。
店集鎮,明初,馬、陳、李、鄒四姓人家由雲南遷來此地,馬姓居西,稱馬家莊;陳姓居中,稱陳家莊;李姓居東,稱太平莊;鄒姓居河南岸,稱河南崖。後來人丁興旺,四村毗連,亦因市集較大,村中開有多家旅店,常有來往旅客住宿,清以前稱「客旅店」,後簡稱「店集」。
華山鎮,因鎮內萬華山而得名,相傳為田單火牛破燕軍處。
靈山鎮,因靈山村而得名。村名源於村南靈山,靈山素以靈氣著稱,山上有碧霞元君和靈山老母廟,亦因山形靈芝,故又名「靈芝山」。
段泊嵐鎮,因鎮駐地原稱「四鋪欄」,明清兩代是即墨通往萊州府的七段鋪之四,系元代建鋪之初,因此地臨窪負嶺,多山嵐之氣,鋪卒立柵欄自衛,故稱「段鋪欄」,後演變為「段泊嵐」。
劉家莊鎮,明永樂年間(公元1424~1424年),劉、賈、莊三姓人家遷來此地立村,後來劉姓人日繁,就以「劉家莊」命村,鎮名源於村名。
移風店鎮,源於金代兵屯「移風寨」,當系金人占領此地後,為強化治安,轉移風氣,改變當地居民文化習俗而命名;亦因此地明清時期為較大的市集之一,開有旅店,後演變為「移風店」。
七級鎮,相傳此地明代以前有一座七層古塔,七級源於佛教用語「七級浮屠」。明永樂年間(公元1402~1424年),張姓、丁姓人家遷來此地立村,因在塔之東,故名「東七級」,鎮名源於村名。
藍村鎮,明永樂年間(公元1402~1424年)此地荒蕪人煙,孫姓人家由雲南遷來此地立村,因見欒樹遍野,故命為欒村。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膠濟鐵路在此設站,稱「藍村站」,欒村也為之改為「藍村」,鎮名源於村名。
南泉鎮,明永樂年間,張、王、孫姓人家遷來此地,見有相隔千餘米的南、北兩個天然噴泉,遂在泉邊立村,村以泉名命名為「南泉村」、「北泉村」,鎮名源於村名。
普東鎮,據明萬曆《即墨志》載:普東社源於普東村,普東村為明代以前所建,因位於普救寺東而得名。鎮名源於村名。
大信鎮,由大信村而得名,大信村原名刁村,後該村無刁姓人居住,村人為圖吉利而改稱「大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