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樂陵,為啥叫這個名?

2019-07-23   山左歷史
歡迎關注頭條號【山左歷史】,深耕山東歷史舊聞,鑑古知今,開創未來。

關於樂陵一名的由來,並不是我們今天才開始探討的,早在唐代、清代都有這方面的研究和記述。要弄清這個問題,就應該回到戰國,回到那場伐齊戰爭去尋找產生「樂陵」一名的歷史根源。

樂毅築城

《元和郡縣誌》記載:「樂陵。本燕將樂毅攻齊所築,漢以為縣」。

就是說,樂陵縣的縣城,最初是燕將樂毅攻伐齊國的時候築起來的,到了漢代,本地設縣,就以這座城的名字做為了縣名。有人認為,「漢以為縣」準確的解釋應該是「以這座城當做了縣城」。單從字面上看,無可爭辯,就該如此。

但是,通看《元和郡縣誌》後就會發現,裡面每一個縣名後面的解釋卻大都是「名稱的由」,而不是城池的由來。如此推斷,就應該理解為以這座城的名字當做了縣名了。那麼,我們反過來向前推,就可以知道樂毅築城之初,就取此城名為「樂陵城」了。《元和郡縣誌》交代的非常明確,樂毅築起的是樂陵城,並不是重合城。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樂毅築重合城的說法呢?

可能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斷句出現了問題,二是時間坐標沒有分清。到此為止,我們可以明確地說,樂陵由戰國時期樂毅攻齊築城而來,並不是來自漢初,漢初所設置的樂陵縣,只是延用了 「樂陵城」的城名。「先有樂陵城,後有樂陵縣」到這裡我們初步知道了「樂陵縣」的縣名來自於「樂陵城」的城名,那麼,「樂陵城」為什麼取名「樂陵」呢?

「樂(lao)」字的由來

古人是怎樣給城取名的呢?到也簡單,一般有兩個原則,一是依據姓氏、年代、事件、人物甚至願望而取名。二是根據所處位置和地形取名,與山水密不可分,比如濟陽、淮陰,山東、陝西等等。

既然是燕國人起名,那麼肯定要考慮這場戰爭,因為是建在齊國的地盤上,就要考慮彰顯功績、宣揚實力、震懾敵國的功效,彰顯誰的功績?靠誰震懾敵國?當然是軍隊的主帥樂毅,這就是樂陵的「樂」字的由來。

有人可能要問,樂毅姓yue,而樂陵讀laoling,怎麼讀音不同!

關於讀音,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有各國的文字,讀音上當然也存在著差異,所以到秦代推行統一文字的政策。

樂毅祖居今河北省靈壽縣,這個地方在戰國的時候先屬魏國,後屬趙國,相信當時樂毅肯定是操著濃郁的古代靈壽一帶的口音指揮著他的軍隊,而各國在讀「樂毅」這兩個字的時候,雖然不會相差太大,但肯定也都有各自的讀法。古人怎麼讀「樂毅」二字,現在也無從考證了,但從今天的人們仍然固執地保留先人的方音餘韻來看,將 「yue」讀成「lao」應該是由方音所導致,當時人們將樂毅喚為「lao yi」也未可知。

「陵」字的由來

古書《爾雅》解釋:「大陸曰阜,大阜曰陵」。大阜就是土山,這是陵字的本義。

另外,在古代,大阜還有兩種功能,第一,避難功能。因為樂陵地處黃河下游,水患特別嚴重,土山就成了人們用於躲避洪水的避難所。孔子編修的《尚書。禹貢》裡面就有這樣的記載,說「在古兗州(今山東西北,河北東部一帶),九條河都疏通了,人們可以從山丘上來到平地安居了。」也說明了當時丘陵的作用。第二,在古人的意識裡面,高山是神靈的居所,也是人類與天神溝通的途徑,對高山甚至土丘充滿崇拜敬畏的情愫,所以往往將「陵」字用於地名,就像我們崇拜「龍」而把「龍」字用於人名一樣。

據統計,《漢書》中記載的縣名約有1500多個,其中名字中帶陵字的就有60多個,這是高山崇拜的必然結果。樂毅築城當然要選擇地勢較高的地方,一是可以遠離水患,二是戰爭期間有易守難攻的效果。此為「陵」字。

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攻伐齊國築起樂陵城,漢初根據此城設立樂陵縣。「樂陵」二字的含義,是「樂毅攻齊,擇陵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