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公元前21世紀)
夏、夷、商三大古族逐鹿鹿台崗
鹿台崗遺址位於杞縣裴村店鄉鹿台崗村,遺址東西寬約120米,南北長約150米,總面積18000平方米。西距杞縣城12千米,南距惠濟河500米,地貌屬黃河衝擊平原高出地面3-5米土崗上。上古時期,這裡日照充足,雨水充沛,
地勢平坦,土質鬆軟,林木茂密,雜草叢生,優越的地理優勢和良好的自然環境吸引了遠古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因而造就了杞縣燦爛的歷史文化。2006年4月鹿台崗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有關資料記載:相傳古代此處為一高崗,高崗上居住著一個氏族,以狩獵為生。一天,氏族首領組織狩獵時發現了一個鹿群,於是就追擊這群鹿。 正在追趕時,正面又來了一個氏族截擊這群鹿,結果把這群鹿全部捕獲,後來兩族為爭奪戰利品發生了激烈的血戰,以原住崗上的夏族獲勝。 為紀念這個勝利,大家就把這個地方叫做「得鹿崗」(意指在這個高地上得到了鹿),後人將它訛化為「鹿得崗」一「陸台崗」-一「鹿台崗」,由於「陸」是「六」的大寫,所以至今鹿台崗周邊群眾仍有稱其為「六台崗」者。
戰爭推進了民族的接觸和融合,隨著歷史的演進和發展,豫東地區成為我國歷史上各氏族部落交往、角逐和融合的中心。 鹿台崗,也經歷了部族相互爭鬥的歷史。 華夏族在仰韶、龍山文化時期,已發展
成中原地區最具實力的軍事集團,其勢力範圍向東已推進到豫東東部。與其同時期在東方已發展起來的東夷族、商族由於軍事實力不斷增強,軍事傑出人物(伏羲氏)的出現,沿汶水不斷向中原擴張又與華夏族發生了摩擦和戰爭,並在陳(今淮陽)建國,華夏族的勢力範圍逐漸向西退縮,東西兩大氏族集團最終在夷夏地區結合部鹿得崗一帶不斷發生摩擦衝突。後來東夷族、商族結為聯盟,與華夏族勢均力敵。這就形成了夏、夷、商三族鼎立杞縣的局面。
1959年和198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者在鹿台崗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可以證明,早在夏時期,以杞縣為中心的惠濟河與渦河之間是華夏、東夷、先商三大古族的交匯地。正是此次發掘證實了「逐鹿鹿台崗」之戰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