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縣勤政廉政歷史人物」(四)韓絳:忠直無私 果敢有為

2019-10-15   名相伊尹

韓絳(1012年至1088年),字子華,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治平二年(1065)權知開封府。元祐二年(1087年)以司空、檢校大尉致仕。元祐三年(1088年)卒,贈太尉,諡獻肅。

一、明察秋毫,善處大案

韓絳初次為官,被任命為陳州通判,任滿後召試學士院,改任同知太常禮院,繼任開封府推官。推官的一個重要職責是協助知府辦理訴訟案件。

皇祐二年(1050年),京城有個醫生的兒子叫冷清,自稱其母曾在宮中做事,出宮後生了「他」,意思是「他」是皇子。仁宗時已四十歲,尚無子嗣,冷清的言論傳得滿城風雨,開封府遂逮捕了冷清,但事涉宮禁隱秘,不敢嚴加懲治,準備把他送往外州。此事關係重大,韓絳認為應該認真追查,否則冷清還會繼續造謠惑眾。在韓絳的堅持下,朝廷派人查明了真相,原來冷清母親出宮後生過個女兒,數年後才生了他。冷清被依法懲治。從此,韓絳以斷案明察秋毫而名揚天下。

二、體察民情,懲惡揚善

皇祐三年(1051年)八月,江南地區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朝廷選派幾名大臣前去安撫,韓絳被臨時任命為江南東西路體量安撫使。在這次出使過程中,韓絳認真體察民情,乾了十幾件減輕百姓負擔、懲惡揚善的好事。如改革衙前役法;打破大地主對水利設施的壟斷,使周圍中下民戶共同受益;處分貪暴不法的地方官員,獎勵政績顯著者等等,深得民心。回京以後,韓絳被升為右正言,赴諫院供職,成為彈糾皇帝及百官違失的言諫官。

三、恪盡職守,不畏權貴

慶曆新政之後,宋仁宗依然喜歡任用老成持重、不思改革進取的高官。韓絳以勇知名於世,宋仁宗任命其為諫官時,特意告誡韓絳:「你是我親自提拔的,今後彈劾國事,雖然不能姑息遷就,但也不可過於激切,當存朝廷大體,要令可行,免得讓人說我拒諫。」但是,韓絳並沒有聽從這一勸告,在諫官任上,恪盡職守,不畏權勢,不僅抵制了宋仁宗重用宦官王守忠的旨意,而且還劾罷了涉嫌指使殺人的宰相和開封府知府。後來,宋仁宗又準備起用被劾罷的這兩名官員,韓絳依舊認為不可,由於所言未被採用,遂多次上疏,堅決請求辭去諫官。皇祐五年(1053年)十ー月,韓絳改任糾察在京刑獄,並同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後通過館閣召試,擢任知制誥,晉升為皇帝身邊的侍從,擔任要職。期間曾建議減少宦官人數,並與蔡襄等大臣一起討論役法改革。

在正常情況下,宋代的官員往往內外交替任職。至和二年(105年)五月,韓絳出知孟州,幾個月後,又被召還,改任判吏部流內銓。次年夏,黃河決口,河北水災泛濫,韓絳被任命為河北體量安撫使,彈效罷免了治水失當、禍國害民卻受宰相袒護的李仲昌。

韓絳從河北回京不久,被召拜翰林學士兼群牧使。嘉祐四年(1059年)三月,遷右諫議大夫、拜御史中丞,執掌最高監察權。期間,韓絳與諫官陳旭等修改了茶葉專賣法。勸誡宋仁宗放出後宮過多的宮女二百三十六名。從顯貴近臣開始,先後彈罷因緣私情、舉官不當者十人。嘉祐五年(1060年)五月,因彈奏宰相富弼用人不當、事涉宮禁而請求辭職。先後出知蔡州、慶州、成都府。在外任職的五六年間,韓絳仍恪盡職責,所至之處均有績效。

四、嚴掌財權,推動改革

治平二年(1065年)七月,韓絳遷尚書戶部侍郎、權知開封府,僅十天,又改任權三司使,執掌全國財政大權。在三司使任內,韓絳按條例辦事,中旨橫恩,一切固執弗下,堅決杜絕宦官額外希求恩賞。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在位不到四年的宋英宗病死,宋神宗即位。按慣例,皇帝死了要花費巨額資金修築皇陵,新皇帝即位要大赦天下,賞賜文武百官及諸軍將校。從仁宗朝開始,由於冗官、冗兵造成的冗費,已使國家財力不濟,除皇帝控制的內庫外,三司的財政收支幾度出現赤字,不得不向內庫借錢。因此,在神宗即位之初,作為三司長官的韓條實事求是地向新皇帝陳述了「內外公私,財費不瞻,再頒優賞,府藏虛散」的嚴峻現實,指出:「方今至要,莫先財用,財用者,生民之命,為國之本,散之甚易,聚之實難。財用不足,生民無以為命,國非其國也。」於是建議裁損對百官及將校的賞給,並在修建英宗皇陵時儘量節儉。在新皇帝即位之初,直言不諱地提出如此重大的現實問題,無疑是需要很大勇氣的,這也是韓絳忠直無私、果敢有為的體現。

當年六月,韓絳又結合自己曾經出使江南、河北及在陝西、四川任地方官的真實體會,向皇帝奏陳當時實施的差役法的危害。差役法按家產的多少讓農戶輪充衙前等役,其結果是農戶家家不敢添丁,不敢增殖田產,甚至父親自縊以便兒子免役,或強迫年邁的祖母改嫁,以便降低戶等,躲避差役,這對農業生產和社會發展極為有害。有識之士如司馬光等,都先後上疏批評差役法。在韓絳的陳請下,神宗詔令中外官員討論差役法的利害,並陳述改革意見,展開了對於役法改革的大討論,形成了役法必須改革的共識,只是如何改革尚未議定。王安石變法時,將差役法變為雇役法,就是因此而起。可以說,韓絳是役法改革的主要倡導者和推動者。後來,王安石也說:「今言役事,乃絳本議。」同年九月,三朝元老韓琦罷相,宋神宗請韓琦推薦可任執政之人,韓絳是韓琦舉薦的唯一的人。結合韓絳的言行,宋神宗當天就拜韓絳為樞密副使,成為最高軍政副長官。

五、官拜副相,支持變法

熙寧三年(1070年)四月,因變法態度積極,韓絳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欣賞,以樞密副使兼任參知政事,仍兼制置三司條例司。五月,制置三司條例司罷歸宰相府。韓絳在該機構存在的大部分時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時,宰相曾公亮、陳昇之在青苗法等改革措施出台以後,均與王安石意見不合,長期稱病在家,不上朝理政。熙寧三年二月,當宋神宗堅持任用全面反對新法的司馬光為樞密副使時,儘管韓絳曾經極力稱讚過司馬光,但是最終還是站到了王安石一邊,反對重用司馬光。韓絳始終堅定地推動改革,五月,與王安石共同商議,甚至避開樞密使文彥博,改革武官選任與管理體制,創置審官西院,把原來由樞密院承擔的任免、考核大使臣等六十餘項日常事務,交給審官西院,以使大使臣的任用管理更合理,而樞密院得以專門致力于軍政大事。同時,針對存在已久的軍隊中嚴重的空額等問題,改革派採取了並省軍營、裁汰老弱等整頓措施,旨在增強軍隊戰鬥力。韓絳還參與制定了宗室出官法案,以便減少國家支出。儘管反對新法的人很多,但是韓絳和呂惠卿是王安石最得力的支持者,反對派因此把韓絳指為王安石的「死黨」。

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陸續出台一系列新法,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加之天旱成災,宋神宗也意志動搖,對新法開始產生疑慮。熙寧七年(1074年)四月,王安石堅請罷相,被改任為知江寧府,在離開朝廷前推薦了韓絳。宋神宗遂再度拜韓絳為宰相,並拜呂惠卿為參知政事輔佐,接替王安石,繼續推行新法,充分顯示了宋神宗和王安石對韓絳支持新法立場的信任。

再次拜相以後,韓絳絳大力整頓財政。設立三司會計司,親自挂帥任提舉官,在三司使章惇的配合下,對全國每年的戶口、賦稅、工商稅收等收入數量及支出情況進行比較,即「以天下戶ロ、人丁、稅賦、場務、坑治、河渡、房園之類,租額、年課及一路錢穀出入之數,去其重複,歲比較增虧、廢置及羨餘、橫費」,以便比較財賦「出入之數」,有無相通,量入制出,並以此考察各級官員的任職績效,使宰相府掌握全國基本的財政運行狀況。

六、反擊西夏,軍功卓著

正當朝廷大張旗鼓地推行新法之時,宋與西夏西北沿邊地區又產生了摩擦。熙寧三年九月,由於慶州知州劉復主輕舉妄動,西夏大舉攻宋,慶州境內軍民死傷嚴重。在此危急時刻,韓絳與王安石均請命前往邊疆處理邊防事務。鑒於韓絳仍保留著樞密副使職務,又堅持說新法事業離不開王安石,宋神宗最後同意出任陝西路宣撫使。

熙寧三年十月,韓絳從京城開封出發,推舉大臣直舍人院呂大防、李清臣等與自己同行。神宗一改宋初以來皇帝直接干預前線指揮的做法,給予韓絳任官用將、軍機戰略等方面的獨立權。韓絳指揮邊將種諤攻破西夏撫寧、開元等寨,並修築囉兀等城。諸將伺機攻討,取得了十七次戰鬥的勝利,殺獲、招降以千萬計,以至於西夏沿邊一二百里之內不敢住人,雖時出兵馬,弱勢已露。這是自宋真宗以來宋與西夏關係史上少有的宋方處於主動地位的局面。

當年九月、十月,曾公亮和陳昇之先後罷任宰相。十二月,尚在邊疆的韓絳和朝中的王安石同時被拜為宰相,韓絳排名在王安石之上。後來,西夏奪回撫寧堡寨,慶州將官指揮不當引起駐軍變亂,反對同西夏繼續作戰的大臣把兵變的責任歸昝於宣撫司。熙寧四年(1071年)三月,韓絳主動承擔責任,遂被罷相,出知鄧州。這四個月來,韓絳一直在西北。宋軍最後在朝廷指令下撤兵,邊事雖罷,此次對西夏的反擊,致使西夏數年不敢攻宋,而是主動請求講和。

七、忠直無私,敢說敢做

古代官員中,大多數人的「為官之道」是墨守成規、因循守舊,目的是為了不出錯,為了不授人以柄,為了步步高升。與此相反,韓絳一生為官,始終秉承著八個字「忠直無私,敢說敢做」,這也是他廉政思想中最閃光的地方之ー。

韓絳擔任開封府推官時,面對事涉宮禁隱秘案件,認為應該認真追查,以防止冷清繼續造謠惑眾。在其堅持下,朝廷派人查明了真相,維護了朝廷的威嚴。韓絳任江南東西路體量安撫使時,認真體察民情,敢作敢為,打壓豪強地主,乾了許多減輕百姓負擔、懲惡揚善的好事。在諫官任上,韓絳恪盡職守,不畏權勢,抵制了宋仁宗重用宦官王守忠的旨意,劾罷了涉嫌指使殺人的當朝宰相和開封府知府;神宗即位之初,韓絳忠直無私、果敢有為地建議裁損對百官及將校的賞給,並提出修建英宗皇陵時要節儉。這些僅僅是韓絳政績中的小部分,卻足以塑造出韓絳忠直無私、敢說敢做的清官良吏形象。

其實,韓絳一生從地方到中央,擔任了諸多要職,所到之處毫無因循推諉之態,敢說敢為。韓絳果敢而不失忠厚,在熙寧變法中,和王安石互相欣賞和援引,成為維持新法的主導者,卻沒有像呂惠卿等其他變法派那樣受到諸多指斥,本人也沒有留下攻擊或者陷害他人的言行,被譽為「公正」「忠直」及「中正」,這一點尤為難得。時人蕭注對宋神宗評價王安石和韓絳時說,王安石意行直前,敢當天下大事,然不如韓絳得和氣多,唯和氣能養萬物。

在熙寧、元豐那個政見歧出的年代,朝中要官要麼讚揚新法,要麼批判新法,或者始則支持,未幾轉向批判,沒有不受到詆毀的,以至於「無一全人」。韓絳始終支持新法,雖然在行政方面曾與呂公弼等有爭論,也受到過陳襄、胡宗愈等人的批判,但沒有受到反新法派的激烈攻擊。

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進入攻堅階段的今天,我們的黨員幹部也應該像韓絳一樣,坐得直,行得正,忠直無私,敢說敢做,迎難而上,努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