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舊港改造:工業遺址的蛻變之路

2019-12-24   蒸爭日上

鹿特丹港現在是世界著名港口,每年在這舉行的世界港口日工業旅遊活動更是世界港口 的盛會。但是,藍裕文化工業旅遊規劃設計院了解到,在這之前,這裡曾經 有過的輝煌遺留下的是一片工業廠房建築。經過整體的改造後,才最終變成了世界聞名的港口工業旅遊。今天藍裕文化為您帶來的就是其中一個改造故事。

鹿特丹的名字來源於市中心注入Nieuwe Maas河的小河鹿特河和荷蘭詞Dam(壩),位於南荷蘭省,包括郊區人口共102萬。鹿特丹長期為歐洲最大的海港,如同埃因霍溫城市與飛利浦企業的緊密聯繫,鹿特丹的城市歷史與鹿特丹港口發展密不可分。從16世紀的港口小村落到今天荷蘭的第二大城市,鹿特丹城市一邊擴張,一邊不斷向著西部的北海偏移,遺留下的是參與見證過輝煌港口歷史的工業廠房建築,RDM鹿特丹碼頭公司(Rotterdamsche DroogdokMaatschappij)就是其中之一。

RDM位於鹿特丹南岸的城市港口區2600號,前身為製造潛水艇的造船廠。從市中心可以搭乘水上巴士前往,沿途可以欣賞鹿特丹水上風景,以及舊區改造成功後的美麗市容。RDM產權隸屬鹿特丹港務局,於2008年起由鹿特丹港務局和鹿特丹應用科技大學(Rotterdam Hogeschool)共同經營成為創新教育基地,並於2009年由荷蘭王儲亞力山大王子隆重開幕。RDM除了提供場地給創新企業使用外,同時為科技研發、課程培訓及會議交流提供活動場所。

圖:RDM碼頭一半作為學生實驗室,另一半則提供創新企業入駐,結合研究、教育和商業

圖:RDM創新教育碼頭空間分布圖

1. 曾經的老廠房,如今的創新科技搖籃

鹿特丹RDM碼頭公司曾是歐洲最大的造船公司,一幢幢內部空曠的巨大建築是RDM的造船廠房,相隔不遠被綠樹環繞的低層住宅是當時為加班員工們打造的居住社區。隨著鹿特丹港不斷地向北海推進西移,RDM公司於1994年宣告破產,後由鹿特丹港務局接手改造這一20世紀重要的工業文化遺產。

圖:位於Stadshavens 港區的鹿特丹碼頭公司 (1927年)

2004年鹿特丹港務局成立港區開發公司,負責1600公頃港區更新計劃。當時,鹿特丹應用科技大學正在尋求更大的教學空間,在這一契機下,鹿特丹舊船廠原址被改造成為了如今的集教育研發和商業為一體的創新產業基地。

圖:改造後的廠房最多可同時容納5000名參與者

不僅僅只是作為鹿特丹應用科技大學、奧貝達學院兩校的校區,RDM創新碼頭的發展重點是成為孕育技術教育、研究和企業合作的搖籃,以提供鹿特丹後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創新動力。在總共十多間小型辦公室的三層樓里,DNAMO孵化中心為新型創新企業和中小企業提供商業初期的技術培訓、資金和建立網絡等。

2. 環境實驗室:水上碼頭

荷蘭有三分之一的城市位於萊茵河流域,鹿特丹也面臨土地資源緊缺及尋找新型能源以適應氣候變暖的問題。水上碼頭是2014年由鹿特丹政府、鹿特丹港務局和鹿特丹大學合作成立的再生能源實驗室,也是鹿特丹港區唯一的海事部門與再生能源實驗室共同搭建的產學研合作平台。集合科技知識與創新產業的水上實驗室,同時也是一個小型的展示空間,包含水上旅館、水上花園等。

圖:水上碼頭未來空間意向圖

RDM舊廠址發展小結

鹿特丹RDM舊廠址在一開始就自我定位為鹿特丹製造業的創新中心,讓學生、老師、專家、企業家一起集中討論物流、產品設計、海事和能源的實質問題,未來的專家和創業者可以得到實際的訓練和所需要的資源。在舊廠區的的改造過程中,重要的工業遺蹟得以保留,以舊廠區醞釀滋養新產業為目標,吸引新型人才、商家入駐。各式各樣的展覽、活動與交流空間提供了潛在的商業可能。藍裕文化工業旅遊規劃設計院發現,在歷史保護與能源節約的急迫形勢下,舊工業廠房的再利用不再被當作理想主義或懷舊情節,而是從學生、商人、科研人員到政府部門都樂於接受的務實項目,這一做法不僅僅是讓舊空間找到了再利用的方式,更是賦予了衰敗空間的一個全新的、可持續的社會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