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爾多酒莊賺錢的秘密:人少力量大,價低品質好

2019-12-25   蒸爭日上

中國葡萄酒都是暴利的,但中國的酒莊確實難以盈利的,而且中國的酒不好喝的多,可價格卻不低。 對於酒莊投資來說,3%~8%之間的年投資回報屬正常,許多酒莊盈利非常少,甚至有些酒莊只是為了達到收支平衡。

在歐洲,葡萄酒是一個快消品,在中國,變成了奢侈品,隨著國內消費者對葡萄酒的認識加深,價格也肯定會越來越理性,也會對國產葡萄酒提出挑戰。藍裕文化酒莊策劃師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波爾多酒莊賺錢的秘密。

波爾多,擁有12200公頃的葡萄酒,在2014年,葡萄酒的產值達37.4億歐元,相當於平均每公頃產出30.66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09.93萬元)產值;一年能售出6.85億瓶葡萄酒,相當於每秒有22瓶波爾多葡萄酒在世界範圍內出售。

在這個龐大產值的背後,象徵的不是奢侈經濟。在波爾多,三個人便可以運營一個12.5公頃的酒莊,可以省卻龐大的銷售隊伍支出,甚至可以將97%的葡萄酒價格定在15歐元以下,讓葡萄酒變成大眾消費的「快消品」,或許國人不能理解,象徵法國貴族文化的葡萄酒竟然不是以奢侈的方式存在,但這就是波爾多葡萄酒的賺錢哲學。

國產葡萄酒的危機

根據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的數據,2013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費國,但人均消費量僅為1.65瓶/年,即使不與法國、美國等成熟葡萄酒市場相比,比起4.5瓶/年的世界平均水平,也僅為世界平均值的三分之一。

雖然平均消費量仍小,但至今,國內葡萄酒正在進入與進口葡萄酒正面競爭的時期,因為進口自智利、紐西蘭、澳大利亞的葡萄酒均已經實行或即將實行零關稅政策,與此同時,張裕、中糧等國內葡萄酒巨頭也紛紛出海物色進口葡萄酒。

歐洲最大的葡萄酒企業卡思黛樂最近也專門針對中國市場推出酒莊酒產品「迷你五重奏」(375ML),希望通過「價值回歸」的方式殺入中國市場。卡思黛樂集團亞太區總裁畢杜維說,希望藉此能扭轉部分消費者對於法國酒莊酒等於「天價酒」的刻板印象,畢竟,高品質的葡萄酒產品並不是為展示財富而生,而是為了推動法國酒莊酒在中國的價值回歸。

雖然國內所說的「名莊酒」對大部分消費者而言,依然還顯得高不可攀,「但僅波爾多地區就有9000個酒莊,就大多數酒莊酒而言,它們的發展機遇已經來臨。在中國,優質酒莊酒的消費量仍然不算很高,消費者的「天價」心理預期在其中產生了消極作用。

波爾多葡萄酒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內地已是波爾多葡萄酒消費量最大的地區,進口額達2.4億歐元,此外,中國香港也排在第三位,進口額達2.14億歐元,這種消費量已經是沖高回落之後的水平,因為在2014年,中國內地的進口額下滑了26%,進口量也下滑了25%,中國香港的進口額也下滑了7%。

在這宗涉及2.4億歐元的生意背後,一旦「價值回歸」,國內葡萄酒面臨的競爭將更激烈。

上述協會2014年的數據顯示,在波爾多出產的葡萄酒,有71%在超市裡售賣的價錢是3歐元~15歐元(約合人民幣20.47元~102.36元),其中紅葡萄酒平均價格是5.05歐元/瓶,平均價格最貴的是甜白葡萄酒,9.08歐元/瓶,只有3%的葡萄酒價格超過15歐元,26%的葡萄酒是在3歐元以下。

產區的威力

來自波爾多葡萄酒行業協會2014年的數據顯示,在波爾多出產的葡萄酒,有42%用於出口,出口額高達18.06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22.87億元),這種產值的背後與波爾多對原產地的保護有關。

國內葡萄酒產業的發展,最值得借鑑的是整個法國的AOC(分級制度)和IGP的體系,根據產區設定規範標準、質量細則,所有葡萄酒企業遵守這些規定,這需要通過時間和經驗才能認知風土和產品,不是一蹴而就的。波爾多產區是1936年在法令中被確認為原產地監控命名,當初是為了防範欺詐和貶價危機而制定的一項國家法令,這種保護建立之後,讓波爾多地區的葡萄酒名聲大噪,價格上升,此後,很多產區都效仿,比如勃艮第產區、香檳產區、干邑產區等等,但波爾多名氣一直很大。

在中國,劃定一個產區後,如何界定產區酒仍處於非常粗放的階段,並沒有任何法律細則規定,但波爾多對產區的規定卻已非常細緻,比如說,規定了葡萄樹最小種植密度是每公頃4000株,葡萄樹之間的行間距不得超過2.5米,平均最大產量也控制在1萬公斤,以製作成紅葡萄酒為例,還設定了最高產量為68百升/公頃,波爾多以這樣細緻的規定來規範整個產區品質。

對於產區種植的葡萄品種也有規範,波爾多規定了紅葡萄酒只能選用赤霞珠、品麗珠等6個品種種植。有時候看到標註使用了黑皮諾(備註:葡萄品種之一)的波爾多葡萄酒就能馬上分辨是冒牌貨,因為波爾多根本不種黑皮諾。

甚至,外來投資者要介入波爾多,也不是說種就種這麼簡單,因為波爾多的酒莊只有約9000個,當有投資人想擁有一個莊園,並不能新建一個,只能買一個,因為酒莊的數量是固定的。「在波爾多,只有酒莊酒才能標註『Chateau』,這是一個很神聖的詞。但在中國,沒有這麼多細緻的規範,『Chateau』也不是一樣的含義。」法國卡思黛樂公司中國區總裁認為:「在法國,葡萄酒分酒莊酒和品牌酒。酒莊酒,顧名思義,是酒莊出品的酒。這些酒,從種植到裝瓶都在莊園完成,每個酒莊的產量都是有限的,因為波爾多原產地監管很嚴格,按照產量的規定,協會清楚地知道每一個酒莊每年的產量,通過抽檢、出口量檢測等方式,來監管和保證酒莊酒的品質。」

沒有辦法從產區層面規範,也就沒有辦法讓產區內的葡萄酒往更高的品質去做。在一定程度上,波爾多對原產地的嚴格規範是讓波爾多葡萄酒備受青睞的原因。

三個人的酒莊

「每天我都在葡萄園工作,工作一天忙活到黑,但我們很享受。」蒙拉貝酒莊的莊主說,這個酒莊位於波爾多著名的聖埃米利永產區,緊挨著白馬莊(列級酒莊),年產約6萬瓶。他告訴記者,三個人就能運營整個酒莊,「我和哥哥以及妻子將所有時間都花在這上面了,從剪枝、採摘到釀造、儲存、裝瓶,都是自己來負責」。

或許你覺得很驚訝,但這種酒莊管理的方式遍及波爾多,與蒙拉貝酒莊一樣,博思酒莊的人員投入也很少,年產60萬瓶,超過65公頃的酒莊除去採摘人員,就只有十幾位員工維持日常運營。

在波爾多,至今,曾經最花人力的採摘環節都能由機器完成了。蒙拉貝酒莊莊主說,現在用機器採摘的葡萄,因為能在短時間內將葡萄採摘好,讓葡萄在甜度上保持一致,因此這樣採摘的質量比人工採摘的效果還要好。波爾多葡萄酒行業協會給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波爾多葡萄園80%的收割工作都是由機械完成,這能夠保證葡萄收割的精確時間,因為葡萄採摘過早會酸澀,採摘過晚會缺乏香氣。

產銷分離的好處

與中國的規模化生產,自產自銷不同,波爾多多年的葡萄酒貿易已經形成了一條利益鏈,葡萄酒生產者對銷路並不擔心,他們甚至對價格也不是很清楚。「我們只管把葡萄酒釀製好,其他貿易的事情都可以交給經紀人處理。」蒙拉貝酒莊莊主說。他說的這個經紀人,其實是波爾多葡萄酒貿易環節中的一個角色,在波爾多,經紀人被非常嚴格地控制,在波爾多葡萄酒行業協會內,目前波爾多有84個經紀人,其中10多位負責列級名莊。

這些數量「稀少」的經紀人,被認為是波爾多葡萄酒交易的三大角色之一。經紀人通常對一個區域的酒莊和葡萄酒非常熟悉,他能夠很方便地對接到合適的酒商和生產者,讓銷售變得更輕經濟。

在波爾多,葡萄酒生產者一般會通過經紀人銷售葡萄酒,經紀人將葡萄酒售給貿易商後,這批酒又再到進口商/零售商處,最後才會到達消費者手裡。

其實,即使在葡萄酒聖地波爾多,擁有酒莊也不像國人想像中的暴利,當地固定資產投資機構MAXWELL調查的數據顯示,對於酒莊投資來說,3%~8%之間的年投資回報屬正常,許多酒莊盈利非常少,甚至有些酒莊只是為了達到收支平衡,這些酒莊不是以戰略出口為盈利目的,而更傾向作為投資者所選的一種享受生活的方式。

為什麼中國人的酒莊都難以賺錢?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那跟中國人運營酒莊的層級多有關係,有老闆、有管理人員,還有基層員工,銷售團隊也得是自己,成本能不高嗎?

為什麼國外的酒莊能節省人力成本?機械化的普及以及產區品質的保證,產銷分離不養長期員工的運營模式,藍裕文化酒莊規劃設計院認為,這很好的保證了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在自己的領域做到最精,從而節省人員和時間成本,帶來更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