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海口古老的「小建築」,規模不大,為什麼徐霞客一定要去

2019-09-25   嫻娛有話說

很多人都知道海南有個海口,卻不知道在雲南的昆明也有一個海口,這個海口位於滇池出水口,也正因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得名。

本來它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城鎮,但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旅遊達人——徐霞客,聽聞朋友介紹海口有一處天然形成的石峰群景觀,排列有序宛若城池,素來對戶外山水和地理現象感興趣的徐霞客,決定去看一看,但因為人生地不熟,經過幾番尋覓才如願見到。

近距離看「石城」里的巨石

那「石城」究竟是啥?為什麼會吸引著徐霞客,不論如何一定要去呢?

它是懂得排列的喀斯特景觀,規模不大卻有自己的特色

在自然界中,很多奇異、恢弘的自然景觀總能引起人們的驚嘆與嚮往。其中,形成時間比較久遠的「喀斯特地貌」,就是地球上比較古老的自然景觀之一,而海口「石城」正是這種地貌。

一切始於2億5千萬年前,原本沉睡在海里的海口裡仁「石城」一帶,在劇烈的地殼運動過程中被漸漸隆起形成了山,又在往後漫長的時光里,山上的石灰岩與白雲岩經過大自然的打磨與雕塑,便誕生了一處自然天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觀——石城。

「石城」一景

相較於昆明另一處喀斯特地貌景觀的流量擔當——石林,海口「石城」2億5千萬年的形成時間、17公頃的占地面積,實在是稚嫩、渺小,可是在人類面前,確是足夠的古老、龐大與神秘。

它之所以被稱作「石城」,是因為這一帶看似從天而降的石峰群,大多10餘米高,相當於3層樓房的高度,與「石林」以及其他同類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隨意分布不同,這裡的石峰呈環抱的姿態,形成了類似城堡的樣子,內外全由天然巨石圍成,不僅有登山小路,「城」內還留有平地廣場,就像人們居住的城池一樣,「石城」也就因此得名。

天降巨石卻形似城池,鍾情地理、熱愛戶外探索的專家徐霞客怎會錯過

眾所周知,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徒步達人,時至今日,他遊歷祖國大好河山、奇特地貌後,寫下的《徐霞客遊記》仍為人稱讚。

站在「石城」高處遠眺海口城鎮

當他來到雲南後,更是走訪了許多地方,從朋友阮玉灣口中得知,在海口有一處叫「石城」的地方,儘管山上巨石林立卻排列得像一座「城」,而野生花木繁茂景致很不錯。而且阮家在那附近還置辦了產業,準備將它打造成一處風景區。

都說「千金難買心頭好」,向來對自然景觀和奇特地質現象十分鐘情的徐霞客,聽了之後就想去見識下長在山上的「石城」究竟如何,於是在晉寧的行程結束後,徐霞客就踏上了尋訪「石城」的路。

俯瞰「石城」已長滿茂密的野生樹木

由於人生地不熟加上語言的差異,尋訪路上可謂一波三折。一開始,徐霞客在海口集鎮上詢問看很多當地人,他們都說不知道有「石城」,反倒是告訴他,在海口河中一處淺灘上有個「龍王堂」是當地不錯的古建築,可以去看看。

於是他沿河行走,找到龍王堂轉了一圈後渡船到了北岸。在詢問當地村民後得知他們全是阮家莊園的佃戶,而「石城」在里仁村,沿著村裡的小路,從山後的峽谷向西再走三里就到了。

龍王堂現在的大門

從尋路無門到終於找對方向,徐霞客馬不停蹄地奔向「石城」,按照村民的指點,終於在里仁村西邊山塢的西嶺見到了「石城」的真面目:「嶺頭峰石湧起,有若卓錐者,有若夾門者,有若芝擎而為台,有若雲臥而成郭者……是所謂石城也。」

徐霞客當年遊覽的「石城」尚未開發,遊覽線路近全憑摸索,不熟悉的人大約會在「城內」迷路,甚至連入口都難找到,可他卻對這樣原始、粗狂的自然之城留下了「猶令人一步一回首也」的感嘆。

可能徐霞客就是喜歡自己去探索、發現和觀察大自然的神奇瑰麗,越是難找、越是小眾的自然景觀就越是要去,這樣才不枉他許下的:「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人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