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寫材料的年輕人談談心

2020-03-06     老秘網

近兩年聽不少「老機關」講,現在新入職的年輕人對寫材料的興趣正越來越淡,對待寫材料的態度也越來越畏懼或牴觸,機關材料任務重的部門普遍反映選不上來人。注意,不是選不出來,而是選不上來,不是嚴卡標準、精挑細選那樣的選不出好苗子,而是職位空著,壓根兒沒幾個人願意過來。


相比自己剛進機關那年頭的情景,我想擺一個POSE:深吸一口煙,45度仰望天空,眉頭微皺,眼神里充滿淡淡的憂傷……



我這麼說,大家千萬別以為我是一位髮際線高、眼鏡片厚、法令紋深、椎間盤突出的材料大神。事實上,本人也才入職剛十年,前後在機關里熬了六七年,寫了不少回過頭來不忍直視的口水材料,髮際線未升高,眼鏡片不太厚,法令紋不明顯,椎間盤也不算突出,還有一點,從不抽煙。


在我剛進機關所處的環境氛圍中,上至領導,下至菜鳥,都有一種普遍的共識,那就是寫材料才是核心技能,能寫材料才能有前途,會寫材料才不會被邊緣化。領導常以過來人的身份念叨著:跑跑顛顛的事誰都能幹,但材料可不是誰都能寫的;只要材料功夫過硬,不管在大院內還是大院外、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有立足之地;搞材料沒啥訣竅,就是苦出來的,我像你們這年齡的時候,常年「5+2」「白加黑」……


這些年來,自己始終秉持「寫材料才是核心技能」的理念,硬著頭皮與電腦為伴、與文字共舞,經歷過無數個孤燈長夜,「不知東方之既白」,無數次為琢磨詞句輾轉難眠,可謂「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無數次敲擊鍵盤,成就了「三年機關熬,十萬八股文」。


當然,也曾無數次在心裡吐槽:少壯不努力,老大寫材料;家裡沒礦藏,只能寫材料;春眠不覺曉,醒來寫材料;舉頭望明月,低頭寫材料;洛陽親友如相問,就說我在寫材料;垂死病中驚坐起,昨日材料沒寫完;人生自古誰無死,來生繼續寫材料!


仰天長嘆: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有人問我將來離職或轉行後想幹嘛,對曰:餘生從此無他求,只要不再寫材料!


不過,吐槽歸吐槽,寫材料帶給自己的,不只是把業餘時間榨乾、讓身體狀況變差,還有視野的開闊、思維的拓展、職級的提升。某種程度上講,自己能夠從最基層走到高層機關,從六線小城來到京城,除了運氣之外,便是得了寫材料的好處。確切地說,自己非但不是寫材料的受害者,而是實實在在的受益者。


所以,當越來越多新入職者不願沾寫材料的邊,當許多機關部門越來越選不上來人,特別是當許多人打著「減負」「改文風」的旗號糊弄應付材料的時候,我想弱弱地發一下聲,結合自身體悟回答幾個問題,努力為寫材料正名。


先說明一下,這些問和答的適用性僅限於體制內特別是各級機關的綜合部門、牽頭部門。


寫材料能力真的那麼重要嗎?沒錯,真的很重要。可以把體制內的舞台比作籃球賽場,寫材料就好比得分能力,辦事協調、處理業務好比助攻能力、防守能力。通常來說,技術含量最高、難度最大、效益最明顯的就是投籃得分,練就這方面技能也最耗時間,往往需要數年如一日刻苦訓練,積累經驗技巧,形成肌肉記憶。想成為一名超級巨星,首先得分能力要出類拔萃,像庫里那樣助攻、防守能力弱些不要緊,只要得分如砍瓜切菜,那就是巨星。同時,那些得分能力牛的超巨,如果專注去助攻、去防守,往往同樣牛得異於常人,如喬丹、科比之當打之年,場均輕鬆35分,若刻意分出一些精力去助攻、防守,拿三雙不在話下。喬丹當年曾被批評說只會得分不會助攻,結果一賭氣連拿7場三雙、11場比賽10場三雙,驚呆眾人。對體制內的單位來說,具體業務性工作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干,但善寫材料的可謂鳳毛麟角,並且這些人往往參與中心工作最多、領導最器重、成長進步最快。如此看來,你說寫材料能力重要不重要?


常寫材料有什麼好處?我認為,對體制內的人來說,三種能力異常重要:學習能力,行動能力,寫作能力。學習讓我們的身心得到滋潤,增長才幹,涵養品德,保持與時代同進步;行動讓我們知行合一、知一行一,在實踐中鍛鍊提高、實現抱負;而寫作,讓我們學會思考、分析、總結、提煉、升華,提高駕馭文字和理性思維能力。寫材料的過程,首先是學習的過程,學習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學習各級的指示精神,學習政治、歷史、經濟、文化、哲學等各個方面知識。黨和國家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出台重要法規文件,領導人發表重要講話、作出指示批示,哪些人最敏感,哪些人最先學?除了各級領導之外,當然就是常寫材料的人。寫材料的過程,同時是一種思考的過程,只要拿起筆,就必須學會小舞台唱大戲,小「筆桿子」當大參謀,小角色思考大問題,不深思熟慮就寫不出好材料;一種積累的過程,積累詞句,積累知識,積累思想,積累經驗,積累能力,積累財富;一種輸出的過程,羅胖(羅振宇)說,「如果只是看,只是聽,那你只是一個靶子,在知識的槍林彈雨中承受知識的衝擊而已」,只要動筆寫,就是在輸出,就不只是一個靶子、一個書筐。


可不可以不用寫材料又過得很滋潤?當然可以啊。如果真的不願碰哪怕一丁點材料,可以在領導安排寫材料任務時斷然拒絕,堅決果斷地說「真不會寫,真寫不了」,或者在領導強壓任務後堅決不拿出一張紙、一個字,或者在交稿的最後期限拿出一份差到連自己都看不下去的稿子,然後裝作很認真地樣子說,「已經盡最大努力了」。這樣反覆幾次,領導十有八九不會再找你寫材料了,就可以干一些純技術性、業務性的工作,到點下班,發展些業餘愛好。當然,這樣做也會有風險,可能被邊緣化,可能被安排下放、調走,也可能被按在一個職級很多很多年。有人說,我可以選擇去一些稍微邊遠的、純業務性的、沒有寫材料任務的部門啊。可現實中,哪怕是最純粹、最邊遠的業務部門,也經常有通知、總結、報告、講話、發言、述職之類的小材料,無非是標準要求低一些,並且所謂的純業務部門越往上越綜合、越不「純」,想單靠業務技能的「一招鮮」去吃遍天,我看難。也有人說,我在體制內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從來沒寫過材料,不也過得很好嗎?如果真有人這樣說,第一我不太相信,第二要看怎麼理解「過得好」,若是堅守一個崗位N多年、職級超常穩定仍悠然自得、心不慌氣不躁意不亂,那是真人、高人,絕大多數人達不到這種境界。


我不是不想寫,而是真的不會寫怎麼辦?依我看,你不是不會寫,而是不願吃苦。這些年我留意到一個現象,材料任務重的部門、較苦較累的崗位,人員的家庭背景、財富狀況在同級同類同齡中相對靠下,直白地說,沒錢沒勢沒背景也沒選擇餘地、沒後路可退的人,往往更能吃苦,更能沉下心來寫材料。寫作能力其實也屬於一種業務能力,只不過這種業務能力的獲得不像其他技能那樣立竿見影、看得見摸得著。在寫材料上加了班、熬了夜、吃了苦,就像扔進湖裡的石子一樣,一時半會兒根本顯不出來,只有堅持不懈、鍥而不捨,只管付出不問結果,待湖裡的石子沉澱得足夠多便可嶄露頭角,很多很多年以後,才能填出個湖心島來。在寫材料上,沒有誰一開始就擅長,每一個新入職者基本都是從零起步,從基本的排版格式學起,一點一滴地積累。那些沒得選、沒退路同時又有耐心、能吃苦、坐得住冷板凳的,慢慢就堅持下來了,而許多家庭條件優越、有道路可選、有後路可退的,很難瞧得上這種苦差事。所以,如果你不是「二代」、家裡沒礦,面對寫材料任務時,別輕易說不會。


現在各級要求減壓減負改文風,寫材料不應該被批判嗎?事實上,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寫材料都必不可少。當前上上下下要求減壓減負改文風,並不是說材料可以不寫了,或者標準可以降了、文字可以糊弄了,而是要減掉那些可有可無、意義不大的材料,改變材料中的假大空。文字材料作為一種必要的處理公務形式,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文里來文里去,唯材料論,把寫材料變成所有人的主責主業,變成形式主義的代名詞。改文風要求文字材料更實、更新、更深、更精,這不是將標準降低了,而是提升了。


為什麼別人寫材料那麼快,我卻這麼慢?說實話,入職這麼多年,還沒見過誰寫材料像自來水管一樣,水龍頭一打開嘩嘩嘩就流出來了。確實有一些寫作上的「快槍手」,每天寫三四千字,兩三個月寫一部長篇小說,但一來這些大都是文學作品,可以天馬行空,不必咬文嚼字,二來這些都是給自己寫的,不是給別人寫的。公文材料不一樣,必須字斟句酌,用意清晰、準確、明了,並且基本都是代人起草,或替單位、替組織起草,或替領導起草,給別人寫材料和寫自己的材料完全是兩種感受。現實中,一些重要公文材料,特別是帶有指導性、方向性、根本性的文件和大會主題報告、領導重要講話等,起草周期長達幾個月甚至一年多。如果你覺得材料寫得慢,不要緊,能力不夠、時間來湊,沒有最慢、只有更慢,相信慢功出細活,日後慢著慢著就快了。

說這麼多,絕對沒有刻意誇大寫材料的重要性、抬高寫材料人的身價的意思,也沒有半點鄙視不寫材料者的意思。無論大學讀的是文科還是理工科,進入體制內都要再學一門材料科,否則總不能發個通知、報個情況都漏洞百出吧,總不能連個述職、自傳都寫不出來吧,總不能稍微遇個大材料都找外援吧,總不能日後當了領導大小講話都讓部屬準備材料吧……正常的寫材料不是形式主義,不是流毒,不應當成為眾矢之的,一個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負的人,也不應當讓寫材料成為阻礙發展進步的「攔路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kuRH3EBnkjnB-0zVJ4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