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濱江公園:天賦江景 生態之城的魅力長廊

2019-07-18   宜昌購房通

羅洪波的退休生活,有一半時間是與濱江公園為伴的。晨練、散步、鎮江閣喝茶看江上風景。羅洪波是宜昌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宜昌城史的研究專家,濱江的變遷是他研究課題中的一部分。眼前景象天翻地覆的變遷每每讓他感慨。



上世紀七十年代,萬人爭睹三江橫渡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新老鎮江閣



1979年的濱江碼頭貨場



2019年,春日裡的濱江公園。

事實上,不止是羅洪波,也不只是老年人,宜昌市民不分男女老幼,每個人的生活都與這座綿延10多公里的「萬里長江第一園」有著交集與故事。休閒、散心、鍛鍊、看江景、林蔭深處戀人的絮語,偌大濱江公園承載了市民的喜怒哀樂。羅洪波說,濱江公園就是城市提供給市民的精神樂園。

就像外灘之於上海,濱江公園這種帶狀的天賦江景,既是城市的地標,也是美麗與繁華的見證。歷屆市委、政府都十分重視濱江公園建設,未來宜昌,城市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園林,鮮花滿地,綠樹潤城,轉角遇見最美的風景。

新中國70華誕,濱江公園是宜昌70年偉大變遷的一個最好的微觀切口。

追溯:一條髒亂差的河街

沿江大道順著江流的方向驅車,右手邊大江東去,是風景如畫的濱江公園;左手邊假日酒店、高檔寫字樓、時尚社區,是鱗次櫛比的城市樓群。江帆樹影、藍天白雲,讓人打心眼裡感嘆:宜昌真美。

「變化太大了,我來宜昌的時候濱江公園還是一片雜亂的沙壩江灘。」面對眼前的美景,羅洪波對記者感嘆:「濱江公園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歷史書。」1967年春,羅洪波通過宜棉的招工,從當陽農村來到城區工作,是宜昌城史變遷的研究者,也是親歷者。他對宜昌碼頭文化的研究成果被學界關注,曾引起強烈反響。

翻開歷史扉頁,眼前的高樓大廈和城市風情褪去。

「河街全是板壁屋吊腳樓,順著『江踏子』下來,穿過一片雜亂的沙壩,大大小小的木帆船把岸線擠得滿滿當當。」 羅洪波指著右手邊的濱江公園說,當時葛洲壩還未興建,長江衝出三峽的束縛,身段一下子舒展開來,攜帶的泥沙在城區這一帶沉積成一個綿延10多公里的沙壩,上面被各種臨時搭建的棚子占據,有修船的作坊、還有船工臨時的居所。

作為濱江城市和川江航道的重要節點,宜昌是長江上重要的中轉碼頭,從上游峽江來的五倍子、桐油、毛皮、山貨等要在這裡從柏木船上卸下,換成大船運到下游的沙市、漢口,甚至更遠的南京、上海。返程的木船則要捎上布匹、食鹽、煤油等日常用品進川。

商品的集散帶來了河街的繁榮,挨挨擠擠的吊腳樓是各種鋪子,開茶樓的、經營小酒館的、賣雜貨的、出售各種精製竹藤皮箱的,還有大量桐油生漆等山貨的貨棧。令羅洪波奇怪的是,每家鋪子門前,都備有小木盆、帕子和竹殼的熱水瓶,好讓下船的旅客洗去輪船的煙塵。

與新中國同齡的羅洪波,精神矍鑠,年近七旬的他經常到濱江公園散步。「趁著腿腳還靈便,多走一走,變化真是大啊,感謝新中國。」

興建:一個偉大工程的「神來一筆」

1970年12月30日,城區鎮鏡山下人山人海,鑼鼓齊鳴,葛洲壩工程開工誓師大會舉行。這是中國水利水電史上值得書寫的一筆,也是宜昌城市發展史的一個重要節點。數十萬人建設大軍的駐紮,讓城市的體量迅速膨脹,宜昌由此實現了由小型城市向中等城市的跨越。

葛洲壩工程基坑開挖,每日產生最高達8萬多立方米的土石方,怎麼處理?市委、市政府迅速作出了一項蔭及子孫後代的決策:用廢料填充沿江護岸。羅洪波說,原來的沙壩逐漸被廢石抬高墊起,這給濱江公園的興建埋下了伏筆。

事實上,早在1965年初夏,一位叫沙拉托夫的蘇聯專家用紅藍鉛筆在1/5000地形圖上粗略地勾勒出宜昌市城市規劃草圖,並明確標示出濱江綠化帶和沿江港埠區範疇。這可能是濱江公園最早雛形。

查閱宜昌市檔案館館藏資料,可見清晰勾勒出的濱江公園的修建脈絡。

1975年3月,宜昌市第二次修編城市總體規劃,圖紙上有了濱江公園的設計。到1978年宜昌市進行第三次城市總體規劃,濱江公園的修建方案進一步精準清晰。方案把沿江護岸和濱江公園劃定從鎮川門到白沙堖一線,並要求結合起來同步建設。

1981年1月4日,葛洲壩順利實現大江截流,拆除一期工程圍堰產生的大量廢料再次被濱江公園建設消納。羅洪波說,沒有葛洲壩工程濱江公園的規模和速度就會有折扣,而濱江公園也為葛洲壩解決了廢料利用的難題,對城市來說,這是一個雙贏的選項。

隨著葛洲壩基建工作的初步完成,濱江公園也正式進入園林建設。1983年4月,工人們開始在園區內植樹布景,亭台水榭、假山流泉,漸次綻放在漫長的濱江線上。

1986年9月28日,沿江大道竣工通車,這標誌著濱江公園正式建成納客。 「萬人空巷,出門都是遊園的人。」沿江大道通車羅洪波那天也在遊園的人群里,非常高興。他說,盼了這麼多年,一座貼著市民生活的公園終於誕生了,怎麼不令人高興?

這麼多年,宜昌的公園越修越多,但濱江公園這種天然的帶狀地形帶給宜昌的天賦江景,其地位和重要性不可取代。

內涵: 一條人文歷史的景觀長廊

在濱江公園管理處副主任郭春艷看來,濱江公園不僅僅是一座風光優美的自然風景線,它同時也是展示宜昌人文歷史的文化長廊。她告訴記者,從1983年開始,採用江南園林和巴楚特色文化相結合的方法,市政府先後投資1000多萬元,復建了鎮江閣,新建了雙亭廣場、屈原景區等一系列園林景點。

市檔案館館藏的1986年8月23日《市委常委會會議紀要》記載了當時建設鎮江閣的內情。這是關於濱江公園鎮江閣建設彙報專題會議紀要,其中提到:「鎮江閣位於三江的出口處,不管是大江還是三江,出來的船隻首先看到的是這塊地方,因此在這裡修個建築群很有必要。而且要有氣魄,要和不遠的葛洲壩工程相適應。」

會議紀要中強調,鎮江閣是景區內的中心建築物,要精心設計,取其古名,賦予新的內容。「宜昌自古就有鎮川、鎮江的做法,但真正能鎮住長江的是今天,是葛洲壩工程,是未來的三峽工程。」常委會建議,「可以考慮在鎮江閣內搞一點電動的葛洲壩、三峽工程的模型,使群眾在公園裡就能看得到現代化工程的縮影。」

2001年為配合沿江景觀改造,市政府又投資1600萬元,興建了世界和平公園,改造了勝利四路、一馬路、雙亭廣場和南榭盆景園等。

作為城史研究專家,羅洪波也是濱江公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推動者。為了紀念抗戰時期著名的「宜昌大撤退」,2003年,宜昌市10名政協委員聯名提交關於《建議修建宜昌大撤退雕塑或紀念碑》的提案,規劃部門將建議納入「世界和平公園」二期規劃設計之列。2008年10月22日,「宜昌大撤退」紀念園落成。

鎮江閣、雙亭廣場、三峽力量、宜昌大撤退、和平公園、天然塔、屈原像……歲月變遷,濱江公園也點亮了一個個展現宜昌人文內涵的亮點。

從葛洲壩到白沙路,全長15公里的濱江公園,堪稱是宜昌市民最喜愛的一條運動休閒長廊。為了讓市民有更好的體驗,這些年來,宜昌的相關部門一直在對公園的配套設施提檔升級。

2017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在濱江公園展開實地暗訪,發現公園配套設施有待完善、運動場所黃土裸露、廁所蹲位較少、市民休閒運動場地缺乏,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導下,相關部門迅速聯動,不到一個月,公廁改造完成,園林部門按照以綠地建設為主、休閒場所為輔的思路,建設8個標準化生態羽毛球場和1個籃球場。2019年春天,濱江公園再建了3個羽毛球場和1個標準籃球場。

如今,走進濱江公園,自行車綠道、步游木棧道、公園步道及各類健身器材一應俱全,濱江公園更好地融入到了宜昌市民的生活當中。

未來:一座生態之城的點睛之筆

從1983年4月開始動工建設,濱江公園隨著宜昌城市向東拓展而不斷延伸。目前,從鎮川門到白沙路口,全長已達10.5公里,占地面積47公頃。公園上段平均寬度為50米,公園下段平均寬度為25米。根據規劃,下一步還將繼續向下游延伸至猇亭古戰場,到那時濱江公園全長將達25公里。

濱江公園的建設一直與沿江大道相伴而行,路修到哪裡公園建到哪裡。「沿江大道的建設是一段一段完成的,每一段道路的建設,都為下一段埋好了伏筆。」市住建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最先建的是石子嶺路至西陵二路段,然後,西陵二路至一馬路段,一馬路至勝利一路段,從勝利一路至白沙路,順著江流一路推進。

今年3月29日,沿江大道柏臨河路至猇亭古戰場段延伸段開工建設。濱江公園延伸段項目主要由市政道路、園林景觀和岸線護坡三項工程組成。濱江公園延伸段項目具體怎麼建設?據了解,市政道路項目為沿江大道延伸段,起於柏臨河路,止於宜昌長江公路大橋,全長約9.13公里,道路紅線寬23-61.1米,雙向6車道。工程總投資為15.13億元。長江岸線整治修復項目位於伍家崗區至猇亭區臨江一側,起於柏臨河入江口,止於猇亭古戰場,總長約8公里,面積約118公頃。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沿江大道延伸段道路綠化、沿線碼頭及岸坡整治復綠。

7月6日,白沙路延伸段機器轟鳴,幾台大型挖掘機正在工地作業,挖土填埋,對道路進行平整填充。據了解,為了落實市委市政府要求,濱江公園綠道全線貫通的同時,保護好長江岸線,道路主動向城市內側後退了5米,空間留給了公園。這將有助於濱江公園的擴展、濱江岸線整治和無序碼頭治理,進一步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同時有利於入城通道的形象提升。

濱江公園和沿江大道不僅是一座公園或者一條路。萬達廣場、中建宜昌之星、外灘酒店、錦江飯店,公園與路給沿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而發展的成果又進一步提升了公園與路的品質。

追溯濱江公園的發展歷史,裡面其實暗含了宜昌的城建史。羅洪波說,從最初的石子嶺路至西陵二路段,到未來的25公里濱江畫廊,可看見我們城市發展的脈絡,理念的變遷,這其中有著幾代人的努力。

透過時光的轉軸,我們發現,濱江公園對於宜昌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公園,還寄託著所有人對家園抑或是故鄉的深厚感情。

未來,我們相信,濱江公園將會成為宜昌發展變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一半山水一半城,宜昌,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