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遷安置補償,「要房」還是「要錢」?內行人坦言:很多人選錯吃了悶虧
隨著城市化不斷推進,拆遷是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在這些年,我們不少人依靠拆遷獲得了不菲的財富,但是,也不是所有拆遷都能成為「暴發戶」。現在很多人關心,房子都有變舊的那一天,未來拆遷會怎樣呢?根據筆者預計,隨著拆遷成本越來越高,未來城市的發展應該是以修繕為主,大拆大建的時代漸漸過去。其實,棚改任務逐步縮減和「舊改」的全面推出就是明顯的信號。當然,棚改也不是一天兩天就消失的,對於危房或者影響城市規劃的建築物還是會拆遷的。筆者趁著這趟末班車,再跟大家分享一下3個拆遷冷知識,以備不時之需。
為什麼很多中國住宅都只蓋到33層?安置房選擇多少層比較好?
現在城市裡的高層住房隨處可見,規劃的高樓也越來越多,一個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就是:城市的土地越來越少,隨著大量人口的不斷湧入,顯然會造成「人地」緊張,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更是如此。不斷規劃建設高層住宅就是為提高土地利用率,滿足新進城市人口的購房需求。但是,仔細觀察的人就會發現一個現象:為什麼很多中國住宅只蓋到33層,而不一直往上蓋,原因是什麼呢?
主要就是這2個因素:一是樓層太高不方便,房子不好賣。雖然說高層住宅都是有電梯的,但萬一發生故障,那就是一件很悲催的事,住過高層住宅的人應該知道,高層住宅超過30層,等電梯也是一件比較揪心的事,加之部分人本身就不喜歡太高樓層。所以,當購房者買房時都會慎重選擇;二是成本問題。按照每層3米算,33層正好是99米,根據國家制度規定,超過100米就算超高建築,需要設計建造避難層、逃生通道等,對相應技術要求也會明顯提高,這確實顯著提高了開發商建造成本。
所以,選擇拆遷安置房樓層時我們心裡就有數了,一般建議選擇樓層總高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最最佳,這類樓層無論是出租,還是作為二手房轉手出賣都比較受購房者歡迎,價格往往也會比其他樓層高出不少。
為什麼拆遷房上面那個「拆」字要畫一個圈包起來?
在城鎮里壓馬路時,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待拆遷的房子牆面會刷上一個大大的「拆」字,而這個字又被一個大圓圈包起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隱藏在背後有3個原因:一個原因是規避危險,提醒大家注意。當人們看到這個拆字時,就意味著這些房屋可能是危房,路過此處應注意提防被房屋一些磚瓦廢料砸中受傷。二個原因是拆遷工程量大,容易出現一些安全問題,在「拆」字周圍畫上一個圓圈,預示者拆遷工作能夠順順利利,圓圓滿滿,這也是一種美好期望吧;三個原因是防止多事人塗改。一些喜歡塗鴉人或者別有用心的人可能在「拆」字前後亂畫,比如在「拆」字前面加一個「不」字,那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
拆遷安置補償,選擇「要房」還是「要錢」?懂行人:很多人選錯吃了悶虧
個人房屋拆遷時,會得到相應補償。主要就兩種方式:要麼「要錢」,要麼「要房」,有些地方可能兼而有之。如果「要錢」,國家會按照相關政策標準,對被徵收房屋進行安置補償,一般會通過專業的評估機構對被拆遷房屋進行全面評估,按照市場評估價、商品房均價、重置價3種方式補償現金。如果「要房」,則是通過產權比例置換房產,一般有回遷安置和異地安置兩種。在選擇房與錢時,雖然表面看起來差別不大,但隨著時間推移,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一些過來人表示很後悔當初的選擇,下面,我們來看看懂行人的建議:
這兩種情況,選擇「要錢」1.自己已有住房且收入水平一般,大家知道,現在一個家庭的生活成本都很高,特別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這種情況選擇「要錢」較好一些。拆遷對於很多人來說就是希望能夠改善生活水平,但是,拆遷安置房建設周期往往都比較長,加之很多地方還對建成後的安置房設置了轉賣年限,有的是3年,有的是5年不等,這樣算下來,前前後後8年、10年都很正常。所以,當你在此期間想急用錢而轉賣房屋時,卻發現沒有變現條件。而選擇「要錢」,對家庭財務安排上就顯得相對從容一些。
2.處在收縮型城市。這類城市有一個顯著特點,沒有什麼支柱型產業,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就業崗位缺乏導致對人口吸引力不足,而且原本有的居民還會陸續流出。但是房子建造一天也沒停歇,房子供大於求也是早晚的事,這類城市往往屬於一些小縣城或者部分三四線城市。商品房都是如此,就更別說安置房。所以,對於這類城市拆遷安置補償,我們首選「要錢」,如果資金實力允許的話,我們可以把錢投向更高等級的城市,也算「錢盡其用」,發揮了更大價值。
這兩種情況,選擇「要房」1.拆遷補償價明顯低於市場房價。在樓市上行期間,這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我們一些人經常會遇到:當約定好的拆遷補償價根本就跟不上房價上漲速度,等審批完各種流程後發現,發現拿到手的補償款與周邊的房子價格差一大截。比如,當時能拿到5000元一平米的補償標準,待拿到補償款時,房價已經漲到7000元一平米了。無疑,在這類市場環境下,我們首選「要房」,而不是「要錢」。
2.處在城市化下半場重點發展範圍內城市。現在無論是官方還是非官方,對中國城市化下半場都有明確導向,那就是城市群和都市圈。目前國家規劃了19個城市群,加之國家和地方共同形成的34個都市圈,我們不能肯定的說這所有規劃的城市群和都市圈都非常有潛力,但可以肯定的說,未來城市發展的潛力基本都在前面提到的這些城市群和都市圈範圍內。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受政策支持力度大,特別是地方政府主動推進,產業、科技、教育和醫療等資源都相對集中,對人口吸附力強大,對住房需求也非常大。加之城市配套不斷升級,自然也會提升域內房產的價值。所以,在城市化大背景下,在前面提到的範圍內,無論是商品房,還是安置房,都會有一個溢價過程。所以,若你處在城市化下半場範圍內的城市,優先選擇「要房」。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選擇「要房」,我們還是要做好長期的心理準備,特別是被拆遷房產是我們的唯一居所時,我們接下來將要面臨長時間的租房生活。此外,正如前面所講,拆遷安置房建造周期往往比較長,且房屋建造質量也不是我們能把控的,存在一定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