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當前,四會正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的重大歷史機遇,切實解放思想,精準發力,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資源稟賦,自覺對標大灣區意識和大灣區標準,聚焦聚力大灣區重大平台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融入大灣區「硬聯通」「軟聯通」、建設大灣區高品質現代化城市等領域,以「港澳所需」「灣區所向」「深圳所需」「肇慶所要」「四會所能」為導向,推動全方位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現開好局、起好步。
四會市城區 徐治彪 攝
今年前三季度,四會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99.86億元,增長6.2%,高於去年同期增速3.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農業增加值增長5.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1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1%,主要經濟指標排在肇慶市前列。
交通融入為先導
全面對接大灣區核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四會地處廣東西北部,毗鄰廣佛,是肇慶東大門、承接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經濟輻射的最前沿,擁有優越的區位交通優勢。公路方面,二廣、江肇、肇花、廣佛肇高速建成通車,到佛山中心城區30分鐘車程、到廣州中心城區50分鐘車程,到深圳2個小時車程;鐵路方面,廣茂鐵路、貴廣鐵路穿境而過,廣佛肇城際輕軌在四會設站;航空方面,經肇花高速直達廣州白雲機場僅需45分鐘;水路方面,境內西江、北江、綏江內河通航里程128公里,水路距香港123海里,可直航港澳。四會港距廣州南沙港78海里,現有堆場面積20多萬平方米,年吞吐能力達25萬TEU(標箱)。
依託交通區位優勢,四會市大抓與大灣區核心城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完善《四會市公路路網規劃報告(2014—2030年)》等路網規劃,抓緊實施一批重大外聯內暢交通項目,加快促進大灣區資源要素在該市更便利流動。
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交通體系。汕湛高速四會段預計年內建成通車,廣佛肇高速二期四會段、二廣高速龍甫互通等項目加快推進,即將實現「鎮鎮通高速」時代。廣佛肇輕軌連接線A、B段加快建設(其中A段近期通車、B段2020年通車),廣佛地鐵延伸連接四會正式寫入《廣州—肇慶合作框架協議》中,即將進入城軌新時代。東進大道三期(國道321大沙段)升級改造、省道S260線(四蓮公路)連接鼎湖快速路等加快推進,積極對接肇慶新區的交通網。同時,四會正謀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多式聯運現代物流園區,將以鐵路物流基地為核心,整合港口碼頭資源,實現公鐵水空多式聯運;並配套保稅物流中心(B型)、公路貨運站場、電商產業園區、金融貿易基地等服務功能,發展大宗物流、高端進口商品綜合保稅、電子商務、特色金融、國際商貿等現代服務產業,帶動城市經濟提質升級。今年9月,四會保稅物流中心(B型)已獲得省政府批覆同意申報。
城市內部交通網絡逐步優化升級。一系列貫通工程逐步上馬,五座跨江大橋已陸續建成,一條環城快速已規劃完成,城區內多條「瓶頸路」打通,為城市帶來阡陌交通、往來無礙的發展面貌,繁華沿路鋪就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當前,商業大道東西延伸線、城區至下茆公路、省道260和263線改建工程加快推進,廣強大道、飛鵝嶺防汛公路等一批市政道路建成通車,打通商業大道四路、南城路等一批城市瓶頸路,城市公共運輸設施持續優化,城市內部通達度進一步提升。
創新發展作支撐
深度參與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四會市堅持把創新驅動發展「1133」工程作為靈魂工程,以建設國家創新型縣(市)為契機,狠抓創新驅動發展「八大舉措」,著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良好氛圍,不斷提升城市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資源承載力,積極對接西江創新產業走廊和廣深港澳科技走廊,深度參與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使創新活力得到有效激發。
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穩步推進。成立相應工作領導小組,出台《四會市創新型縣(市)建設方案》《四會市推進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實施方案》,調整出台「四會市創新創業孵化基金(人才發展基金)」等 14項相關創新創業政策,有效引導和激勵創新主體加強創新投入,推動國家創新型縣(市)各項工作落實到位。組織45家企業申報國家高企、7家企業申報省級工程技術中心、省級重點實驗室,確保年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存量90家以上、省級以上創新平台總量增至35個、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41%以上。廣東亞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獲得2019年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立項,獲得扶持資金1000萬元;廣東四會互感器廠有限公司入選全省首批22家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之一。加強與中國科技開發院、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合作建立創新孵化育成體系,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1.93萬平方米,在孵項目58家。舉辦2019四會市粵港澳大灣區創業之星大賽,日前圓滿結束深圳賽區預選賽,起步構建「廣深孵化—四會加速、四會落地」創新產業鏈。與國電投、南方新媒體創投合作共建「三網一車」、家聯網創新投資基金,布局智能網聯產業。
加快建設高質量創新承接平台。積極申報省級四會高新區,將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更多的創新要素和產業項目導入四會,打造大灣區科技產業創新承載地;廣佛肇科教新城建設加快,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廣東華商學院等高等院校現正加緊建設,未來將配套建設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和人才公寓,打造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融合、聯動發展」模式。各類研究開發平台、科技孵化器、創客空間建設紮實推進,積極對接大灣區先發地區產業和創新資源外溢轉移,將加快形成「廣深港澳研發、四會轉移孵化轉化」的創新協作、錯位發展模式。目前,與社會資本合作新建成創客空間1個,科技企業孵化器總量增至4家。引進投資40億元的中集智谷總部研發基地項目、投資35億元的中南高科·智匯城項目,以中國500強企業資源、優質的產業承載空間帶動高科技技術產業集聚與升級。
粵港澳人才合作示範區建設穩步推進。深入推進四會市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智慧財產權資助政策體系,加快完善落實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創新人才認定和補貼發放辦法等配套政策,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加大項目和人才「雙引雙促」力度,成立總金額為6億元的產業發展投資引導母基金,深入實施「西江人才計劃」 「百千萬」人才引育工程,引導和推動企業強化人才隊伍建設,為創新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目前已引進博士5人、碩士23人、西江創新創業團隊3個。建好116套人才公寓房,總建築面積6244平方米,戶型面積約32至57平方米不等,為鼓勵和吸引外地高層次人才來本地工作提供良好居住環境。
來源:四會發布、西江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beDHW8BMH2_cNUgXMq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