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趙薇的中餐廳,就像宮保雞丁沒有了花生,形在,但魂散了。
有趙薇在的中餐廳,「每天都是元氣滿滿的一天」,沒有趙薇的中餐廳,「我需要購買好的食材」,「這個可以送」,「吃午飯不重要」,「花錢能花成負數」。
就像是一場劍拔弩張的宮心計。
宮心計第一集,秦海璐就和林大廚大吵一架。
吵什麼,吵錢,秦海璐堅持控制成本原則,「能不買就不買」,但林大廚堅持保證質量原則,「能用好的不用差的」,兩個人都有理,但問題在於根本沒什麼錢。
爆發點在哪裡?
在買檸檬。秦海璐就說,「家裡有水果檸檬可以用」,林大廚不行,「那種檸檬不行」,秦海璐費解,「為什麼」,林大廚不理她,直接衝進去選。
秦海璐終於忍不了,把手推車一扔,吼道:「我們不能按照國宴準備啊。」
瞬間,氣氛僵成冰點。
王俊凱和楊紫躲在一邊,大人吵架,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問,黃曉明,店長出面,以為可以調節關係,沒想到也是和稀泥,一邊允諾秦海璐,一邊又幫著林大廚買東西。
第一季的黃曉明可不是這樣的。
第一季在泰國,節目組給了五萬泰銖,算多了,但他比誰都摳,趙薇要吃午餐肉,他說,「這麼貴你吃一盒就行了」,牙籤,他堅持去其他地方買散裝的,便宜。
但是在沒錢的現在,好像他沒有了一個方向。
我理解秦海璐,財務總監想多留點錢,後面的日子舒服點,我也理解林大廚,你讓一個五星大廚,突然就棘手的過窮巴巴的日子,他很難轉變。
對他來說,他沒有成本的概念,只懂高端大氣上檔次。
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共識,簡單來說就是店鋪定位,但沒有。
沒有定位,沒有計劃,沒有目標,達成不了共識,一切都會吵,買海鮮,一頭霧水進去,只買了一條魚,秦海璐質疑,「你們的意思是一條魚賣十桌嗎」。
超市,繼續吵,進超市之前,黃曉明說只花五十歐,結帳一看一百歐。
秦海璐覺得有些東西不著急用,就不要買,但黃曉明覺得有備無患,他也沒辦法,最後的結局就是,秦海璐表面說,「你是老闆,我聽你的」,其實內心翻了一百個白眼。
趙薇的中餐廳也在超市買東西,但充滿愛與和平。
趙薇的條理感和清晰度嚇到我,到店之後的第一件事,環顧檢查現有的東西,然後,吩咐黃曉明拿出一張紙,不慌不忙地寫下缺少,和要買的東西。
這個過程有什麼好處。
一是有目的性,去超市可以直接購買,二是一個達成共識的過程,因為在列舉的時候就可以討論,哪些是有必要的,哪些是暫時不需要的,而不是在結帳的時候騎虎難下。
超市門口,她更是有決策力。
把人員分成兩到三組人馬,把要買的單子一分,效率非常高,又不會買重。
但這邊,五個人像在走馬觀花,黃曉明和林大廚看到什麼買什麼,秦海璐在身後打碎牙往肚子裡咽,而王俊凱和楊紫像在逛街,無所事事,一切都雨我們無瓜。
有人說,可能這一季給的準備時間太少了。
但誰又多呢,第一季的趙薇,準備時間只有一天,他們多高效,中午採購,下午定菜,晚上試菜,累了一天,炒上一桌子菜,邊吃就邊把要賣的菜定了。
包括定價,也不是隨心所欲,而是安排黃曉明去打探周邊的均價。
但這邊呢。
第二天開業,客人都點了四盤蝦了,林大廚打開冰箱懵了,「我們沒有買蝦」。
專門負責收銀的楊紫沒有準備零錢不會使用收銀機,專門負責做菜的林大廚不知道哪些菜是沒有的,專門負責協調分配的黃曉明在教外國人使用筷子,真的是人仰馬翻。
問題是,這不是第一季,這都第三季了,啊喂。
最讓人吐槽的是,一張菜單都做不好。
欣賞一下,按國宴標準走的中餐廳,菜單是一張A4紙,沒有照片,沒有過塑,而且似乎是菜寫錯了,直接用原子筆槓了,吃瓜群眾說,還不如學校周圍蓋澆飯的菜單。
再來看趙薇做的菜單。
第一季黑板,明碼標價,趙薇親手書寫漂亮的板書,結帳和點餐的時候一目了然。
第二季的菜單更是拍案叫絕,翻頁的小書,試菜拍上美麗的照片,蘇有朋學霸親自書寫,敲重點,寫了三種語言,而且把每道菜的大致的口味都寫清楚了。
做菜也是。
明知道在只有一個廚師的情況下,根本不未雨綢繆,趙薇在定菜的時候就會問張亮,「哪些菜會做得比較快」,「哪些菜需要提前備好什麼東西」,心裡就大概會有數。
第二季更棒。
趙薇自己一早起來就起一鍋湯,或者一個燒菜,點餐的時候著重向顧客推薦,這樣就可以快速一舀上一個菜,可以給其他人相對充裕的時間做其他菜。
還有協調的問題。
趙薇的中餐廳點完餐之後,跑堂都會告訴廚師,什麼菜可以一起做,有幾份,哪一份有什麼要求,儘可能的幫廚房簡化流程,但這邊,點完餐之後,進來一喊就拍屁股走了。
然後林大廚還得自己去數,什麼菜有多少份。
但即便是這樣,黃曉明依然對林大廚的做菜速度提出了質疑,覺得上菜慢。
第一季,開張第一天的晚上,總結大會,黃曉明也是發言,說上菜慢,又批評了周冬雨,說她眼裡沒活,結果被趙薇打斷,說,「我對他們的表現很滿意」。
下面是趙薇的高光時刻。
「我們第一天,磨合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其實沒必要說這麼多,大家都是聰明人,知道別人的活該怎麼做,打一個配合,一切都會順利起來」。
然後看黃曉明有點尷尬,立刻扭頭,「你剛才也說得對,為餐廳想得多」。
黃曉明笑,「你別給我一巴掌,又給我一顆糖吃」。
然而這就是趙薇的店長之道,要收買人心,要給鼓勵,要認可別人的付出。
在第二季也可以看到,蘇有朋嘗試了一盤鹽酥雞,趙薇給的評價是,「果然學習能力強的人幹什麼都行」,然後王俊凱的菜終於賣出去了,趙薇也是上前祝賀,「恭喜你終於站起來了」。
旁觀者會覺得有一點八面玲瓏,但聽的人得多開心,多有動力。
當白舉綱和王俊凱為了一道菜的做法而爭起來的時候,這個餐廳就是蓬勃的。
黃曉明這個店長當然也能吃苦。
箱子,堅持自己來扛,房間,選最小的,冰淇淋,留給弟弟妹妹吃,髒活累活自己干,他是很捨己為人,而且他也有店長的范兒,換東西的時候迎難而上,一股成熟的氣場和派頭,還是很扛事了。
但事情一旦多起來,他就有點亂了。
黃曉明在趙薇的安排下很順理成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性價比非常高。
但自己當了店長,感覺就像是第一次選上當班幹部的小明,他也是想方設法地讓餐廳好,積極主動的表現自己,但感覺就是不知所云,亂用力,一團漿糊。
當然,重點的責任方其實在節目組。
這一季中餐廳,根本就不是「慢綜藝」,而是重在製造矛盾。
開張不給錢,幹什麼,讓他們去「以物換物」,(不知道是黃曉明的主要還是節目組的主意),他們就帶著一些冰箱貼,茶葉,粽子,酸奶去換東西。
就很尷尬。
你說你都請了這麼厲害的主廚了,就不能多給點錢,讓人好好施展技術,弘揚美食嗎。
然後一群人去賣萌,說一些煞有介事的話,四五個攝像機對著,你說別人換不換。
吃瓜群眾看了就很不爽,說湖南衛視是「從農村化緣化到了國外」,別人小本生意不容易,就因為你們來錄節目,所以別人就被「綁架」,不得不給你。
不給錢也就算了,還擺了十二張桌子。
一個廚師,十二張桌子,這哪是開餐廳,這是挑戰金氏世界紀錄吧。
而且節目內容也是,一直在想方設法地渲染。
把林大廚包裝成一個只想炫技的廚師,把黃曉明包裝成一個缺乏管理能力的店長,把秦海璐包裝成一個情緒不穩定的財務,楊紫和王俊凱呢,沒有飯吃,沒有話語權,被嚇到不敢說話的小朋友。
光是這些標籤,《中餐廳》完全可以改名叫《花少2》。
知乎有人評價這一季的《中餐廳》,「不但沒有解壓效果,反而加重敘事」。
第一季,是美食節目,趙薇的檸檬水被種草,張亮的滷水方子被列為「傳家之寶」,第二季,是治癒和溫暖,科爾馬的小鎮迷人又深邃,蘇有朋和舒淇的元氣感染著觀眾。
然而到了第三季,聒噪,渙散,尷尬,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尚擔水吃五個和尚煮梨吃。
以前看趙薇的時候,其實沒有多覺得她特別亮眼,但現在細細摳了一下,她真的是有能力,不止是管理上的部署和規劃,而且整個人也是充滿魄力,果敢有為,又聰明認真。
最重要的一點,她的情感建立能力。
讓員工服氣,只是一個領導的基礎功夫,讓員工心甘情願為你賣命,忠心,且團結一致,這才是高的境界,顯然,有趙薇的中餐廳都是這樣充滿了凝聚力。
我突然想起張亮說過的話,「中餐講究的是色香味俱全,但不止是在說菜,也在說人」。
現在看了第三季,才覺得有趙薇的中餐廳是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