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年人與漢服的一次近接觸

2019-11-20   吉林烏拉永昌源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隨著新世紀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同時,國家、社會也逐步以開放的態度處理人們對美的個性追求,特別是起自上世紀末,傳統國學的全面復興,終使得消失在明末清初的傳統漢族文化緩慢回歸。是中一度只在繪畫作品、影視作品中顯身的漢服,開始如翩然翻飛的蝴蝶,沖入尋常生活之中。作為奔5的中年人,在漢服復興的運動中,我始終是一個不合格的看客。我既沒有積極參與其中,也沒有刻意觀察。如果非要拿出點態度,就只能以今夏的一次際遇浮光掠影著談談感受。

那天是去一個老朋友家赴宴,餐前聊天時,女主人就極具炫耀地把手機中的照片拿給大家看。那些照片是她兒子小蘇的英俊身影,英俊得讓我幾乎認不出那就是曾在讀經班里搖頭晃腦的小胖子。照片中的小蘇身著漢服,姿態綽約,活脫脫一個玉樹臨風的瀟洒青年。眾友人讚嘆之時,女主人更進一步介紹上大二的小蘇對傳統文化鍾愛得痴迷——不僅局限於漢服,他還在課餘時間如饑似渴地學習著古琴、茶道、香道、圍棋,加之自幼就練習了書法,因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男主人忙圓場說是「粗通」,可宴席進行一半時,身著漢服的小蘇回家,那高雅脫俗的氣質撲面而來時,一下就讓所有人覺得女主人並沒有過分自誇。

取自百度百科

小蘇喜愛傳統文化,我並不感到意外:我印象中他應該是最早一茬讀經班孩子。從被迫喜歡到主動接觸,從朗聲誦讀到含情演繹,儒家經典所具象化的漢家文明早早就被灌輸到了小蘇的思想、體膚之中。招呼他落座閒聊時,小蘇還記得我曾給他講過《三國演義》小人書里的繪畫,也記得他和我爭執動畫片《秦時明月》、《圍棋少年》里歷史細節的往事,更回憶起偷聽我和他爸爸胡侃電子遊戲《仙劍奇俠傳》時的舊景。

當我問小蘇現在這身漢服是COS李逍遙還是蘭陵王時,他笑著說不是COSPLAY ,而是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此前,我覺得年輕人穿著漢服無礙乎兩種情愫使然:一個是認定漢族人就應該穿漢族的傳統服裝,另一個則是標新立異,彰顯個性。畢竟也曾從青春期經過,我能理解後一種情感在心中激盪時,尋找宣洩方式所獨有的亢奮,於是主觀認定,前一種情感也無非是後一種的特殊表達方式——年輕人在特殊的心理成長階段,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迫切希望脫離任成年人的擺布,為了表現自己「已經成熟」且不平凡,常常持反抗的態度,逆社會潮流而行。選擇穿著漢服,乃是其中一種對社會、對家庭有益無害的良性宣洩方式。

因為聽到我提起COSPLAY,小蘇便向桌邊的客人講起自己穿漢服與COSPLAY的區別。他曾參加過一些COSPLAY愛好者組織的活動,那些看動漫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山寨劇作中自己喜歡的角色的服裝,這些年因為《琅琊榜》、《羋月傳》熱播,使得傳統漢家服飾審美根植於一部分愛好者的心中,他們漸漸將COS的對象由日漫人物轉為中國古代人物,於是漢服漸漸成為他們演繹偶像的重要道具之一。然而他們再現的只是文藝作品中的漢服,與真實歷史有著很大的差距。特別是漢服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秦漢、唐宋、明朝,服裝的材料、式樣都有很大區別。加之「胡服」元素早在戰國時期就開始不停地融合進漢服之中,如果不加考量,為了穿而穿,則極容易鬧出笑話。小蘇目前所在的漢服社團,是從服飾發展歷史角度研究漢服的,也更注重漢服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和精神特質,與簡單模仿式的COSPLAY完全不同。

餐桌邊的人聽小蘇說完,馬上就開始議論起來。有的人提起日本的大河劇中有專門考究不同時代服裝道具式樣的專業人士,也有人提起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對再現各種生活細節的專注。我則談起吉林市朝鮮族早就在節慶典儀上穿著本民族的韓袍,滿族也有旗袍、馬甲,回族人經常戴用禮拜帽,漢族真該有相應的漢服妝點生活……

熱烈的交流中,大家也說起一些漢服穿著的問題:比如漢服是應該以古代禮服為主還是日常服裝為主。其實中國古代漢族服裝對長短、材料、式樣、顏色都是有要求:如:貧民「上衣下裳,右衽」短打,若「衣裳寬長,失仆子樣」,會遭到側目;遍身羅綺為貴,麻葛布衣為賤;龍紋黃色為帝王專用,官民不可僭越;漢代甚至出現「散民不敢服雜彩」的現象……而現代漢服則完全從美學出發,以張揚個性為己任,個別漢服中甚至留有京劇戲服、古代朝服的元素,這種「不倫不類」的混搭所表達的新式價值取向,確實需要時間,才能被全社會慢慢消化。

小蘇也承認現代漢服存在許多問題,特別是審美還未形成主流標準。但是,許多年輕人確實通過積極穿著漢服,開始用實際行動去「解題」,尤其是他所在的漢服社團,已經開始把古代服裝的文化內涵當作了研究的方向,並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裡,通過大家的努力,讓漢服以良性的步調在社會普及。而現在,他們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挑剔理性的寬容,讓他們這些漢服的時代先行者們始終保持「不斷提升水平」的熱情。

交談中,飯桌邊的中年人沉睡心底的舊夢也漸漸被喚醒。大家都覺得少年時也有過穿著漢服的夢想,只是當時的各種條件不允許,自己更沒有足夠的勇氣穿上漢服去面對世界。想來,人類似乎都有這種模仿的天性,隨著關注點的轉變,夢想也跟著轉變。

記得小時候看完《三俠五義》,就想模仿白玉堂「頭帶武生巾,身穿月白花氅,內襯一件桃紅襯袍,足登官鞋,另有一番英雄氣概」;看完《水滸傳》,就想模仿武松「前面發掩映齊眉,後面發參差際頸。皂直裰好似烏雲遮體,雜色絛如同花蟒纏身。額上界箍兒燦爛,依稀火眼金睛;身間布衲襖斑斕,仿佛銅筋鐵骨。戒刀兩口,擎來殺氣橫秋;頂骨百顆,念處悲風滿路。啖人羅剎須拱手,護法金剛也皺眉」;到了青春期,則希望自己如《紅樓夢》里的賈寶玉那般,「頭上戴著束髮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絛,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鍛排穗褂,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打扮得溜光水滑,去吸引年輕異性注意……

然而到如今,我早已因「歲月催人老,肉多頭髮少」而失去了對漢服的興致,「人靠衣服,馬靠鞍」的思想還在,指向卻是各路品牌服裝那種世間俗物,和敢於追尋夢想,勇敢穿著漢服行走在街道上的小蘇相形見絀。於是就以少年時的夢想發了一些感慨。這些感慨竟然得到同輩們的熱烈響應,大家紛紛讓小蘇給自己設計漢服造型,說如果小蘇在吉林搞漢服活動,叔叔阿姨們一定積極參與。小蘇也很高興,讓大家分別說出自己的夢想,針對每個人鍾愛的人物所處時代的不同,提出造型建議,以便有朝一日,身穿特色漢服去實現舊夢。

那天我借著酒勁又提了白玉堂,可小蘇給我的卻是唐代翻領服的建議,這讓我馬上聯想到電視連續劇《神探狄仁傑》里梁冠華的造型,於是立刻笑逐顏開,不住嘴地問小蘇他爸「元芳,你怎麼看」。

小蘇他爸一直沒吭聲,我心中突然暗笑起來,因為我一下想起小蘇他爸雖然身壯如魯達,容貌若沙僧,卻自幼都有當猴兒,去大鬧天宮的夢想——小蘇給他設計「身穿錦布直裰,腰系虎皮裙;手拿一條兒金箍鐵棒,足踏一雙麂皮靴」才最和他的意吧!

本文為優雅的鬍子原創作品,其他平台自媒體轉載須經同意,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