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貓
《雙子殺手》雖然才上映不久,但因為備受矚目,到目前為止基本上也算被琢磨透了。
從各路報道的各種角度,各式各樣的映前猜測,再到如今五花八門的評論,都把這部電影推上了一個很高的點。
但,與其說是推上去的,不如說是捧上去的——上映前有多矚目,上映後的爭論就有多激烈。
為什麼這部片子這麼惹人注目?
原因無他,只因李安。
這個拍過家庭三部曲,拍過《臥虎藏龍》,拍過《斷背山》,拍過《色戒》的傳奇人物,今次,又做了新的嘗試。
因此,如果你要談論這部電影,講述這部電影,也絕對不能沒有李安。
而講到李安,明年是李安電影第三十個年頭。
很少有人像李安這樣,平凡又傳奇。
李安畢業於紐約大學,其畢業作《分界線》作為個人的第一部獨立作品,完成質量很亮眼——榮獲紐約大學沃瑟曼獎「最佳導演獎」及「最佳影片獎」。
抱著這份榮譽,他離開了紐約大學,在社會上尋找工作。
然而,儘管有著優秀的個人簡歷和作品,他還是四處碰壁,從場記,到打雜,再到劇本創作等等,幾乎沾上電影的活他都干過。但是他最想當,或者說只想當的,只有導演。
有時候一個劇本寫完了,一場戲拍完了,離導演這個目標更近了,但總是因為各種原因,計劃又中途夭折。
在《十年一覺電影夢》里,李安在談到這段經歷時,形容自己「像是被吊在半空一樣,因為不知道最終這個本子(劇本)的歸宿究竟如何,所以還是要寫寫改改,該拍的還是要拍,該做的事情一件也不能丟」。
因為有希望,所以他也一直都在為之奮鬥。
後來,工作還是毫無著落,劇本倒是攢了一大堆,從畢業時的一片光明,到後來的黑暗低谷,無論是拍電影還是找工作,到頭來一點進展也沒有,生活回到了一窮二白的起點,只有依靠打零工和妻子的微薄薪資才能勉強度日。
但,李安從始至終都在勤勤懇懇的打磨劇本,尋找機會,發掘出路。
1990年是一個轉折點。那一年李安的《推手》和《喜宴》劇本輾轉去到了台灣,後來兩個劇本相繼獲了獎,才一下子把他推到了世人的面前。
突然間,這個叫做李安的男人就從低谷走了出來,迎來了他人生最具戲劇性的傳奇時刻。
之後,連續三部以「家庭」為主題的劇情類電影《推手》(1991)、《喜宴》(1993)和《飲食男女》相繼登場,憑藉著自身精湛的執導功力和細膩的風格,李安一炮而紅,成功在華語圈打出了名聲,也順勢打開了國語片的國外市場。
從《推手》的金馬影展,到《喜宴》的柏林一日游,再到《飲食男女》的文化輸出,為他以後在美國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後來那部經典的《理智與情感》(1995),就是一個典型的不能再典型的例子。
細看李安的前半生就會發現,其實他並沒有太過人的優勢,也沒有充裕的資金,賦閒在家六年的光陰,無論對於哪個家庭而言,都是一種不太容易被理解的執拗。
可貴的是,他有一個支持他的妻子,有一群理解他的家人和朋友,而對於他自己而言,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以及他能夠做到什麼。
他是典型的務實派。就像李安自己說的那樣:我真的只會做導演,做其他事都不靈光。
於是,在導演這條路上,他越走越遠。
一晃已過三十年。
做自己能做的,比做自己想做的重要得多。
也正是因為知道這一點,李安從來不會報以奢望,無論是《斷背山》,還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甚至是《與魔鬼同騎》這樣的歷史類作品,他都很「穩」,面臨眾多不同類型和風格的電影劇本,在他的手裡都被貼上了「李安」的標籤,都擁有了他的細膩和深沉。
這種「穩」,「穩」到你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穩」到一遍過後意猶未盡。因此,喜歡他的作品的人愛得深沉,不喜歡的人則很難產生共情。
楊德昌老師的作品也很穩,但他的穩又和李安的不同——如果說《一一》的故事講的是時間(流逝)的話,那麼《斷背山》講的則是情感(的流逝)。李安的作品能講出那些無法被描述的情感,他用他的細膩勾勒出這些角色畫像,就像畫家畫風景一樣得心應手。
從這點來看,細膩而沉穩的李安,應該是個保守的人。
但,事實上恰恰相反。
他的野心,隨著後來越來越多的作品被逐漸清晰起來,《喜宴》《斷背山》的同性話題,《飲食男女》的隔代戀情,《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技術革新,《色戒》的諜戰,《與魔鬼同騎》的內戰等等。
在他的電影里,這樣不同尋常的設定數不勝數,而這些才是組成李安電影故事的核心元素。
在龍貓眼裡,能夠代表,甚至可以說概括電影歷史的元素,就是這些小細節。
而如今上映的這部《雙子殺手》,對觀眾來講,對龍貓來講,都意義非凡,這是李安的又一個創舉,也是有史以來的第二部高幀率全畫幅4K電影。2016年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上映時,全球只有6家電影院能夠採用120幀率的技術播放影片,而如今,這個數字上升到了三位數。
如果我們不清楚這些數字的意義的話,就很難理解背後的艱難,但至少我們應該知曉技術革命的價值。
當年拍120幀的意義,在於全世界只有6家影院支持,未來需要一個開拓者去尋找多種可能,去發掘,去嘗試。作為一個導演,更應該如此。
就像當年《八惡人》上映時,導演堅持使用70mm的膠片一樣,只有在不斷地探索中尋找自己的價值,才不會被時代所拋棄。
因此,《雙子殺手》被賦予的意義要比表面上看到的多得多,而且這一次,李安還挑戰了自己最不擅長的動作片。
高幀率+動作類型,雙重挑戰下,成片表現還是不錯的,和他指導的上一部動作片《綠巨人浩克》相比,不論是動作設計還是故事結構上,都要好很多。
作為一個熟悉他的影迷,龍貓承認《雙子殺手》不如預期得好,但也絕對不差。因為李安對電影的執著,讓本貓相信,他的名字就是電影質量的保證。
他說:其實"導演(director)"就是賦予方向(direction)的人。
而《雙子殺手》,也為未來電影的技術革新提供了一個方向。
雖然已經65歲,但在龍貓眼裡,現在的李安,人生的上半場才剛剛結束。
下半場對於他而言,就是光芒後的沉澱期,相比於最開始畢業時的焦灼和急躁,現在的他更沉得住氣,更清楚知道自己想要表達什麼。看安叔拍一部電影,尤其喜歡看他如何去做,別人是在講故事,而他不同,他喜歡畫。
對於別人而言,一部電影可能只是一個故事,而對於他,則是一種經歷。
這種經歷十分重要,就像他需要一些新的東西來潤色自己的生活,每拍一部新片子,總會有一些新想法或者新技術出現在他的電影里。因此,在他的電影中,你永遠不會看到完全重複的風格。
電影就像是一張白紙,裡面的故事、場景、燈光、角色,都需要你一一畫上去,你畫上去的每一筆,都會成為電影的血肉,成為其中的一部分。也因此,電影是創造性十足的藝術形式,李安作為技術的先行者,提供了一個平台和每一次的嘗試。
這種革新應該一直延續下去。
我們不能一直依靠別人去開拓未來的路,有些路必須得我們自己走。
未來,還需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