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又被叫做端陽節、龍舟節和重午節等,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的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內涵。
西晉的《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午節有怎樣起源和傳說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與天象崇拜
端午節與古人對天象的崇拜有關,也是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的節日,中國古代很早就開始探索深奧的觀星文化,據《春秋命歷序》記載:「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端午這天,正值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天,亦寓意為「飛龍在天」,乃大吉大利之象,「龍」是上古先民最崇高的信仰,因此古人會在仲夏端午這天以扒龍舟的形式舉行盛大的圖騰祭祀活動,目的是祈求龍祖保佑,納祥壓邪。
端午節與歷史人物
在端午節的起源傳說中,流傳最廣的是「歷史人物紀念」觀點,南朝梁人吳均的神話小說《續齊諧記》和宗檁的《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祭奠屈原,《曹娥碑》中記載端午節是紀念伍子胥的節日,而在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認為,端午節是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但是從多類文獻記載來看,由於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詞,紀念屈原之說對民間影響最為深遠,因此在民俗文化中,人們會將端午節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習俗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端午節與「惡曰」說
漢代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日」,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在五月五出生的嬰兒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無法被撫養成人,這個說法從戰國時期開始流行,一直到漢代都盛行不衰。
在漢代王充的《論衡》和《後漢書》中曾多次記載民間在五月五日為除惡月而進行祭祀活動。並且古人認為「龍」代表了強盛和吉祥,孩子們在龍祖的庇佑下可以擺脫邪祟茁壯成長。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祭祀文化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2Mg7nIBd4Bm1__YqmR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