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五常大米,國內幾乎無人不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五常地區也有很多不同品種的大米,比如珍珠米、長粒香、五稻A等,而真正讓五常大米馳名全國的,是五優稻4號,俗稱稻花香二號,發現這種米的人名叫田永太。
作為締造了五常大米傳奇的人物,網絡上關於他的報道卻很少。比較多的說法是,田永太的祖籍在韓國,6歲時逃荒到中國五常,最終在五常龍鳳山落腳並娶妻生子,擔任了生產隊的隊長。不過也有人說田永太不是韓國人,而是朝鮮族,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由於沒有官方信息,這個爭議暫且擱置。
1969年夏天生產隊的稻田得了稻瘟病,眼看秋天顆粒無收,田永太決定尋找可用作稻種的成熟稻穀,每天天一亮出門尋找。
第七天的中午田永太坐在最後一塊地的池埂上吃午飯,就在他幾乎完全失望的時候,一穴泛黃的稻穗突然闖進他的視線,田永太扔下飯盒,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把這12穗成熟的水稻握在手中。
田永太把這株偶然尋得的稻穗帶回了家,發現此稻穗是十分罕見的變異品種,稻穗一共12個,米粒呈圓形,顆顆晶瑩剔透,潔白如玉。
第二年,12個稻穗被分成7行種在地里,秋天,7行稻穗變成48斤種子。等到1971年田永太把自己培育的種子叫做「517」,在之後9年里,517廣泛在五常市種植。
「517」的問世為五常稻農帶來福音,接下來的幾年也是連連豐收。然而,連年的種植大大消耗了土地的肥力,加上稻種本身的自然退化,田永太似乎看到了「517」的結局。於是,他再次開始了尋找稻種之路。
他相信,在當時那種條件下還能茁壯成長的稻米,一定具備突破性的強大生命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再次「幸運地」在稻田裡發現了12株金黃的稻穗。經後期悉心培養,「稻子成熟後連葉子都是香的」,就這樣,稻花香大米誕生了。
農作物品種自然變異的機率大概為萬分之一,而被人發現的機率不過百萬分之一。顯然,田永太是幸運的,而幸運的背後更多的是一種執著的追求。
田永太一直有個願望,就是「不能光讓當代人吃到好大米,也要讓子孫後代一樣可以吃到好大米」,這樣的願望,早已超越了國籍、種族的局限,他究竟是哪國人,其實已經無足輕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