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羊毛、玩套路:平台不能和稀泥|澎湃社論

2019-12-05     澎湃新聞評論

評論君說

不管是「羊毛黨」,還是玩套路的商家,本質都是利用信息不對稱牟取利益,都會對正常的市場秩序造成干擾破壞。

鄭先生810元購買產品的截圖 本文圖為受訪者供圖

在京東商城「秒殺」了一台810元的戴爾主機,結果收到的卻是一箱衛生紙。

安徽的鄭先生在澎湃新聞質量報告平台上投訴了自己和同事在京東上的「奇遇」,但是賣家先說是發錯貨,後改口稱是價格設置錯誤,為了躲避平台監控,才用衛生紙「狸貓換太子」。

不久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果小雲」水果網店被羊毛黨薅垮風波,起因也是「錯標價格」,但那次是將「克」錯標成了「千克」,似乎更容易讓人接受。本次糾紛中,4599元的價格標成810元,兩個數字八竿子打不著。加上該主機參加了「秒殺」活動,不排除商家以刻意標低價格的營銷方式吸引用戶,然後又以標錯價為由拒絕發貨。

當然這只是一種基於常識的判斷。這種判斷推導的結論也很明顯:賣家自身操作失誤,不應該由消費者埋單,更不應對消費者後期的投訴消極應付。目前,在平台的介入協調下,賣家重新發了電腦主機,算是付出了代價——不管這種代價是真失誤還是刻意套路的結果。

目前該電腦主機售價為4299元

不過也有人認為,投訴的消費者不是「善茬」。因為還有一個常識是,800多元根本買不到一台電腦主機,此次糾紛可能是買家在「薅羊毛」。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種可能,不過這種戒心和警惕性,確實有現實和邏輯支撐。

另一方面,一則《專「擼」電商的「吃貨」群:面向學生收徒,有的提供造假服務》的新聞,就道出了「職業吃貨」這一隱秘江湖。這些群體活躍在電商或外賣平台,利用商家的價格設置錯誤「上bug車」。商家不發貨,就投訴索要賠償;商家發貨,就利用平台規則要求退款不退貨,「吃」掉商品,或索要賠償,甚至直接偽造假貨鑑定證據,要挾商家,變相敲詐勒索。

「職業吃貨」有專門的分工、「豐富」的薅羊毛經驗,更通過各種社交媒體以及師帶徒的方式,病毒般擴散。其危害不只是商家的合法利益受損,還助長了售賣個人信息、製造假證等黑色產業的囂張。

從市場生態的角度看,「羊毛黨」駕輕就熟的操作技巧,和商家「假秒殺、真營銷」的套路,都讓外界真假難辨。

顯然,不管是「職業吃貨」「羊毛黨」,還是商家刻意使用價格玩套路引流,本質都是利用信息不對稱牟取利益,都會對正常的市場秩序造成干擾破壞,平台不能成為「惡人谷」。

作為連接買家和賣家的電商平台,應該承擔起責任,不能貪圖「羊毛黨」和套路營銷帶來的虛假繁榮。在買家層面,可以適當「傾斜」,但不能無度袒護;涉及到對商家的投訴舉報,要謹慎核實,不能讓它成為「羊毛黨」的武器。在賣家層面,對虛假的營銷宣傳,必須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

※ 編輯|沈彬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0jy1G4BMH2_cNUgv6m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