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人,在星光下,在晨風中,在事故現場,在搶險救災一線……他們穿行在生命的綠色通道,是百姓心中的「醫道先鋒」。
有這樣一群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在急救中心、車站、定點救治醫院之間來回奔波。他們逆風而行、迎難而上,接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觸者的轉運工作,是特殊時期的「救火隊」。這支隊伍,就是石家莊市第二醫院120急救站的醫護人員。
疫情就是命令,轉運就是責任
隨著疫情爆發,石家莊市啟動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火車站、客運站等地出現發熱人員,由120急救人員轉運至定點醫院發熱門診隔離觀察。1月22日起,石家莊市第二醫院共派出9名急救人員、兩輛救護車常駐市急救中心聽候調度,包括一輛負壓救護車,主要負責轉送確診和疑似感染病人。
「平時我們一直對這輛車做定期維護保養,車況還不錯。我們的急救人員也經常接受相關知識的培訓,急救技能、防護意識都過關。」談話間,石家莊市第二醫院院前科主任黃傑華十分自信,「剛開始我也有點擔心大家,畢竟他們第一次穿著密不透氣的防護服,與確診或疑似病人在負壓空間裡接觸。不過,我們的急救先鋒們克服了內心的猶豫與惶恐,順利完成了轉運任務。」
「轉運派我,我有經驗!」
轉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與一般院前急救不同,需要實施三級防護,司機、醫生、護士每個人都要穿戴好特定的防護服、護目鏡、口罩、手套和鞋套,做好全身防護。出車前,大家都會相互檢查,以防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錯。
救護車負壓艙空間封閉狹小,空氣無法對外流通,加上穿著不透氣的防護服,大家一活動就出汗,貼身衣服濕了又干,乾了又濕,幾乎喘不過氣來。
「好幾次,我感覺自己快要窒息了,那種感覺真是終生難忘」。深夜裡,完成任務的醫生寧勝濤脫下防護服,摘下口罩和護目鏡,完成終末消毒處理後,大口大口地呼吸著新鮮空氣。但是一轉頭,他就對負責調度的同事說:「如果還有轉運任務,派我去,我有經驗,而且已經做好了準備,隨時可以投入戰鬥!」
醫生張躍輝和愛人都是醫務工作者,疫情發生後,夫妻二人都奮戰在抗疫第一線,家中還在上五年級的孩子無人照看,只得送回老家托爺爺奶奶照顧。
「托舉哥」墊著尿不濕轉運確診病人
曾因爬到煤氣官道上,在空中托舉墜樓女孩半小時而成為「網紅」的「托舉哥」劉曉明,在連續工作多日後,終於收到了來自身體的「警告」——他的痔瘡犯了,連續高強度的工作讓他的秋褲都濕透了,但他完全顧不上處理自己的「傷情」,墊上尿不濕繼續干,還總說自己趴一趴、歇一下就好了。
2月4日,劉曉明終於騰出時間來去醫院做了手術,但他只給自己請了一個禮拜的假。「我的病痛我能扛得住,但抗擊疫情耽誤不得。一個星期足夠了,我真希望自己能快點好起來,趕緊回到抗疫前線跟同志們並肩戰鬥!」樸實的語言,流露出最真實的情感,這是劉曉明趴在病床上吐露的肺腑之言。
毅然走上前線,身後是家人的思念
石家莊市120急救中心人手不足時,醫院院前科護士劉永權主動提出上前線增援。劉永權的愛人和孩子都在老家,家裡還有老人身患癌症需要人照顧,春節原本是他們一家人難得的團聚時光,但面對疫情,他毅然踏上征途。
同樣在轉運確診病人最前線的護士姚曉粉,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為保護家人安全,她已經很久沒有回過家了,兩個小姑娘只能通過視頻對媽媽表達思念之情。
他們在轉運一線提交入黨申請書
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讓黨旗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在黨旗的引領下,黨員衝鋒在前,讓其他隊員深受感召。
疫情發生後,院前科救護車司機范佳和護士劉永權在前線向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問到范佳火線申請入黨的理由,他說,「入黨是我多年來的願望,在前線轉運病人的這些天,我親眼看到了共產黨員衝鋒在前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我被他們深深地感動了,也要申請加入這個先進組織,今後哪有困難我就去哪!」
和范佳同組的護士劉永權在入黨申請書上寫到,他要向身邊的黨員同事們學習,用實際行動踐行衝鋒在前、聽黨指揮,把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打贏這場抗疫攻堅戰!
「在這個團隊里,我們是彼此的後盾!」
「大家總是在最危險的時刻挺身而出,總能在最困難的關頭彼此鼓勵、彼此溫暖。」每次接到任務,主任黃傑華都忍不住要擔心隊員們:「出診前,我會反覆叮囑他們做好防護,不要大意,他們也不嫌棄我囉嗦。在這個團隊里,我們就是彼此的後盾!」
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石家莊市第二醫院急救人員穿上防護服、戴上口罩,毅然投身疫情防控最前線,第一時間「站出來、衝上去」。
面對未知的風險,他們不畏艱險、勇敢向前,在風口浪尖上勇擔重任。每一個扛起責任、主動作戰的人都值得我們尊敬,每一個彼此溫暖、彼此鼓勵的團隊都值得我們敬仰。
文/河北青年報記者李瑤
編輯/蔣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