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用青磚雕刻的傳統戲劇動畫,讓千年非遺「活」了

2019-10-09   工匠之美

光影流轉,

一個斑駁的黑白世界拉開帷幕。

嗩吶聲歡快明亮,

一朵朵梅花競相開放,

一個俏皮的轉音,

枝頭的喜鵲兒被驚醒睡夢,

勤勞的人們開始出門勞作

……

明明沒有著色,

卻讓人移不開眼睛。

30秒片花

這就是中國第一部磚雕動畫《囍廂記》。雖然成片只有6分30秒,卻足以讓人震撼。

更有人評論這是「中國動畫學派」的一次回歸。

說到中國動畫,背後是中國幾代人美好的童年回憶。遙想當年,中國動畫也曾風靡全球。那時以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為代表的中堅力量,曾將我國動畫事業推至巔峰。

從我們熟悉的《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剪紙動畫《豬八戒吃西瓜》,到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惟妙惟肖《九色鹿》都堪稱經典。

一部《大鬧天宮》,集結無數人心血,

僅手稿就有上10萬張

《哪吒鬧海》

《小蝌蚪找媽媽》

《九色鹿》

《九色鹿》的故事和色彩從敦煌壁畫而來。短短24分鐘動畫,設計師曾經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在敦煌生活了23天。臨摹21幅長長的壁畫,5本厚厚的素描本。

但後來隨著商業市場的衝擊以及老一輩動畫人的凋零,國內動畫界變得青黃不接。即使有一些類誠意之作問世,也只不過是浩瀚夜空中的點點星光,精品動畫的氣候遠未到來。

「我想去找回些小時候動畫片的味道。」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副院長,《囍廂記》主創人黃勇說。

可是談何容易呢?現在耐得住寂寞創作珍品的人越來越少,而且水墨、剪紙、壁畫、皮影等載體都被玩了個遍……想突破舊有的形式做出新意,太難了。

雖然困難重重,黃勇老師決定帶領他的研究生團隊另闢蹊徑,嘗試用雕塑來製作中國動畫。

《囍廂記》依託傳統磚雕藝術,將靜止、硬質的磚雕形象,轉換成動態、有生命的動畫角色,還融合了中國傳統戲劇、民樂、戲曲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突出中國韻味和情趣。創作出觀眾似曾相識又不曾見識的創新型傳統風格美術片。

磚雕動畫《囍廂記》雖是致敬中國動畫開拓者的作品,但其載體——磚雕,卻是傳承了數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磚雕和木雕、石雕一起被稱為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三雕",在我國傳統建築和工藝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磚雕又稱磚刻,俗稱「花活」,是由東周瓦當、空心磚和漢代畫像磚發展而來的,至清代到達巔峰,北京紫禁城宮廷內牆面夾柱的通氣孔也都使用磚雕,鏤雕花鳥圖案,牢固而美觀,且利於空氣流通。

磚雕既有石雕的剛毅質感,又有木雕的精緻柔潤與平滑,呈現出剛柔並濟而又質樸清秀的風格,其雕刻技法也複雜多樣。

不同的題材和風格背後,是磚雕門派的藝術縮影,一刀一划間,是工匠們灑下的汗水和逝去的青春。

建築物上的磚雕雖經歲月的磨礪、風雨的侵蝕,卻依然是玲瓏別致,耐人尋味,洗盡鉛華也從容。

黃勇老師帶領團隊去江西婺源親身感受建築中的雕刻藝術。

然後,用細沙土、白海砂、灰色油泥幾樣材料,一次次改變配方,一次次進行凝固嘗試,終於,找到了最接近青磚質感的配方。

同時,讓材質像橡皮泥般可塑動靜自如,仿佛硬邦邦的磚雕真的動起來了。

搞定了「泥巴」,要說個什麼故事呢?

考慮題材時,他們想到了一個從唐代就開始流傳的故事,雖已歷經千年,卻歷久彌新——西廂記。

神態各異的八仙過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西廂記》,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張生和崔鶯鶯。

這一次,他們調整結構、排兵布陣,讓老故事在磚雕上翻出花樣來。

送別場景模擬

確定了基調,真正困難的事才剛剛開始。先說靜的,為了保證背景原汁原味,都是用實打實的參考資料,設計、雕刻、製作出來的。

再說動的,要將每一幀的素材捏製成型,一個個定格的瞬間,都是有實物存在的。所以,每一個細節都要用心揣摩製作。

這才有了我們看到的:一朵花的綻放,一泉水的涌動,一隻鳥的啼鳴。

做動畫,如逆風前行。但他們有足夠的耐心和用心讓這部作品更好。

為了讓整部作品更加渾然一體,團隊還做了種種嘗試。除了磚雕外,古建築中的構造和門窗都可以成為動畫中一個細膩的轉場。

借用傳統工藝中給漆器上金的手法,打破青磚給觀眾的單一印象。

行書、篆書,將書法和詩詞用磚雕動畫呈現出來。

磚雕相對於其它雕塑偏平面化,人物形象和場景在鏡頭前不夠出彩。

繁複的磚雕

酷愛攝影的黃勇想到了第一招:光影,運用光影色彩來突出畫面重點。

並首次將大畫幅移軸攝影技術應用在定格動畫的拍攝中,在畫面構圖不變的情況下,將焦平面成一定角度「躺倒」,從而造成「移軸」攝影帶來的虛實結合的畫面,讓清晰的焦點落在主要角色身上,為觀眾呈現出與直面磚雕所不一樣的觀賞體驗。

常規攝影

移軸攝影

從探索模仿磚雕質感並適合於定格動畫拍攝需求的材料起步,進而研究借鑑傳統磚雕中經典構圖轉化為影片的表演空間,運用中國傳統古建築中的空間、構造和門窗來進行畫面轉場。以描金的裝飾手法改變磚雕單一材質的強烈對比表現。

3年,無數次嘗試,無數次失敗,上萬張素材,只為了寸寸流金的6分30秒。

而這部片子和很多動畫電影不一樣的是,這裡面的音樂,不僅是簡單的背景音樂,而是整部片的靈魂。

6分半,恰好是一曲《百鳥朝鳳》吹完的時間。這首民間常用在白事上的嗩吶曲,吹出了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吹出了中國人的大俗和大雅。樂曲有八段,剛好和《西廂記》的故事一一對應。

三年來,日日夜夜,成本投入遠遠超出預期。這部預計明年初放映的片子,現在唯一能做的只是「堅持下去」。

「一些事會在身體里很多年,在這很長時間裡,不是我在支配它,而是它在指引我。」

這讓人想到了2016年上映的吳天明遺作《百鳥朝鳳》,同樣是向嗩吶藝術致敬的作品,同樣是老電影人吳天明的心血,片中說: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

面對眾多讚譽之聲,黃勇說:「藝海無涯,學無止境,人世間大家都是過客。在最好的年紀,抓緊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對社會有價值的事,讓汗水多於口水。」

每個細節都不會馬虎,味道在細節里

一說到中國動畫,我們總是憶當年,但是經典一去不返,是時候有新的作品了。

期待有一天,我們有更多匠心作品面世,也向世人再次證明:國漫從來沒有崛起,它只是王者歸來。

轉載自:手藝門,版權由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了解更多精彩內容,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