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讀的玻璃罩

2019-09-03     大米和小米


繪圖:排骨chop

大米說|陪讀的玻璃罩

我認識很多特殊孩子的家長都是特別用心特別努力的。比如有設法讓兒子成為自己學生的幼兒園、小學老師,有特地為孩子創辦一家幼兒園的,還有通過努力給自己兒子專門造一個小班的,一切圍著自己的孩子轉,而且這些孩子程度都還不錯。

其實,今天大米想說的是,真的要警惕讓娃太特殊,會讓孩子的同學有看法,還有就是,孩子早晚會失去你的保護,如果有一天沒人這麼特殊關注輔助他了,孩子在正常環境會怎麼樣?當然,大多數特殊孩子苦的是沒有專門的輔助。

不過,如何給孩子恰如其分的輔助,真是個難題啊。盧瑩跟我說,她一直在努力讓家長知道,真的不要太過分製造孩子的特殊化。

盧瑩

自閉症孩子的家長

「融愛行」項目發起人之一

廣州揚愛特殊孩子家長俱樂部 副理事長

深圳市守望心智障礙者家庭關愛協會 副理事長

陪讀的玻璃罩

其實很多孩子都不希望被陪讀,森森的陪讀老師是從他1歲4個月起就帶著他的小姐姐,小姐姐和我們一起經歷了森森的診斷,上機構訓練,聽講座,一起學習特殊教育,一起教森森的過程,和我們一起成長著。

但即便是這樣,森森剛進小學的時候,也很討厭陪讀姐姐出現在教室里,只要她進去,就把她往外趕……我認為如果陪讀過於強調孩子的「特殊」,會讓孩子覺得「是因為我不好,才需要被人來學校盯著」,而另一方面,這對孩子本身就是一種否定。

弱化「特殊」第一步:讓家長撤出陪讀

「融愛行」早年曾有過兩名來自番禺的個案,接手時兩個孩子剛上初一,從小學起都是由媽媽來陪讀,一直陪了六年,上到初一後媽媽打算繼續陪,但是初中生媽媽有點管不住了,第一學期就因為行為問題在學校鬧了很大的矛盾,被很多家長聯名寫信,要求退學。番禺教育局找到揚愛,徵求融愛行是否能幫忙。

融愛行介入這兩個孩子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兩個家長撤出,派特教助理過去陪讀。其實初中才接手個案帶起來是很痛苦的,因為此時我們能做的事情已經不多了,但是經過努力,他們最後還算成功的度過了初中,現在已經畢業,去職高了。

這就是很明顯的兩個例子,家長陪讀,大多只是在課堂上盯著孩子,這種方式走到後面當孩子長大,比你高的時候,你就壓不住了。

所以「融愛行」的原則是不允許家長自己去學校帶孩子,就算陪讀老師同時也是特殊孩子的家長,那也只能去負責其他孩子。

但「融愛行」能照顧的個案不多,在此之外家長自己陪讀的比例還是很大的,廣州整體的陪讀有很多,海珠區教育局大概做過一個統計,區內小學有十幾個學校里都有。

其實很多時候,陪讀對於家長來說是一種迫於無奈的選擇,如果沒人去學校管著孩子,孩子就待不下去,很快就面臨被學校勸退,於是家長就只能自己去學校陪著,還有很多是家長要上班,於是讓老人陪讀的情況。

基本上,這樣的陪讀能起到就只有盯著的作用,對孩子「融合」的幫助不大。陪讀對特教的專業度要求很高,這裡的專業度不是指專業技能多麼好,而是陪讀人員要善於觀察環境,把孩子跟周圍度人有效地連接起來,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掌握好度,反而會讓特殊孩子變得更「特殊化」了。

幾個「特殊化」的常見現象

看看你有沒有?

1、不停地干預

陪讀老師坐在孩子旁邊,關注他的課堂表現過多,比如有時發現孩子走神,旁邊的人就馬上去提醒,但此時孩子很可能只是在神遊,如果一直干預他,反倒會讓他情緒爆發,引起哭鬧的問題。

2、用玩手機安撫情緒

這種情況在大孩子裡很常見,當孩子在課上聽不懂無聊,弄出聲音走來走去時,家長為了讓他老老實實地坐下來就給孩子玩手機,這肯定不是好行為,取得的效果都是適得其反的。

3、陪讀自己擾亂課堂秩序

還有一種現象在家長、老人、特教助理等陪讀老師身上也很常見,陪讀的人在課堂上感到無聊的時候就自己玩起了手機,這些都是很不好的行為,會引起科任老師的反感,也給別的孩子做了不好的示範。

陪讀老師的-玻璃罩

雖然孩子在融合的環境里,但他跟別人並沒有互動,他身邊只有一個人,就是陪讀老師。

我們千辛萬苦把孩子送去學校,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看到他「融合」。根據我的經驗和了解,陪讀老師在學校過度介入、適得其反的案例很多很多。

對孩子 刻意的、過度的陪讀一方面對孩子本身就是一種否定,很容易引起孩子反感或者自暴自棄。

對同學 陪讀又成為了一種孩子和他們之間交往的隔膜,讓同學覺得,「他是有人看著的,要離他遠一點」(除非陪讀老師很會調節,低年級容易做,到了高年級就很困難)。

對老師 如果太過親近,那孩子的事都歸你管了,有事發生第一反應是讓陪讀來處理。

陪讀老師此時就成為一個玻璃罩,罩住了孩子——雖然孩子在融合的環境里,但他跟別人並沒有互動,他身邊只有一個人,就是陪讀老師。

特別媽媽、親戚陪讀最容易造成這種情況。很多媽媽去做陪讀,在學校做的事就是盯緊自己的孩子,寸步不離,這樣真的不起作用。

因此很多陪讀陪到初中後孩子寧可不上學,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樣陪下去沒有意義。

我知道初中輟學在家的孩子不少,雖然統計上還是某個學校的學生,入了學籍,跟三年也能拿到畢業證,但這三年其實他並沒有怎麼上學。

所以我們經常強調的一點是,陪讀老師在學校里絕對不要只盯著你的個案,一定要看著全班,要起到一個孩子王的角色,帶動其他孩子跟你的個案互動。陪讀老師在班裡更應該像一個副班主任或者輔導員的角色,服務對象應該是整個班的孩子,而不僅僅只有你的個案。

這樣一來,對老師而言,你的服務範圍擴大到幫忙管紀律、改卷子、統計分數等等,老師也會很感謝你,覺得陪讀老師在學校是能起到作用的。

該特殊的時候,還是要特殊的

比如……

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不能從「特殊」和「普通」兩種角度一刀切,為什麼每個學期大家都要開個案會議?就是去談我們這個學期應該怎麼對待孩子。除非孩子真的好到不需要輔助,否則特殊性一定會有的。而且我們從小學一直到現在初三,距離越拉越開,特殊照顧也會越來越多,所以去談的時候要很具體,哪些方面要特殊,哪些方面不要讓他特殊。

這些方面,一定不要特殊:

從小到大,森森學校里所有的校運會,藝術節、科技節、春遊秋遊,包括後面的軍訓我們都會參加,這些方面我就希望不要讓孩子特殊,我們上學的目的是希望讓孩子社會化,希望他能「融合」,所有的集體活動我們都希望跟同學們一視同仁,不要搞特殊。

這些方面,請儘量特殊:

我們希望特殊的地方,通常就在課程上。因為越往高年級走,孩子跟不上的課程就會越來越多,一方面我們不希望給孩子太大的學業壓力,一方面覺得,沒有意義。所以會跟老師提逐漸減少對孩子課程上的要求。

比如森森上到初中,每天要學九節課,我們就提出只上八節,最後一節讓他能回家。由於現在學校還做不到單獨為孩子出考試試卷,所以考試還跟著學校走,打分一樣的標註,也登記成績,只不過平均分不算上他,其實這些特殊都東西都是放在背後,就以同學來講,他們看到的是森森也一樣考試了,拿到了成績,也被登記在冊,和大家是一樣的。

但,什麼決定了孩子需要怎麼樣的特殊化?請留意盧瑩下期專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VMs92wBJleJMoPM4hN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