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get父母與孩子溝通的N種要素,不要再傷孩子的心

2019-07-03     有夢想的唐糖

我常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家長說的話,我的一個最明顯的感受是,很多時候家長說的話真的不是孩子「愛」聽的。關於家庭教育的文章我也寫了很多很多篇,其實核心的教育理念並不複雜,但是「落地」卻不容易,歸根到底,是因為家長很少具備「以孩子的視角」感受的能力。這也就是我們反覆提到的同理心的缺乏。

父母當然並非有意為之,而是不得其法。我們的文化背景下,大部分人都在成長過程中「閹割」了感受,而更倚重頭腦。相比虛無縹緲的感受,我們更相信邏輯、分析、推理、道理、規則等等,就算寫一篇文章,寫的「好」的標準也一定包括邏輯清晰。頭腦帶給我們的好處當然很多,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可以量化、清晰可見,但是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卻往往需要探索感受。因為「關係」的內涵不是邏輯,而是感受。就像一個人,無論再怎麼優秀,你和ta在一起不舒服,那麼你們也難以建立很好的關係。

所以,鍛鍊和覺察自己的感受,體會別人的感受,是人際關係,包括親子關係的一項重要課題。我們需要把被閹割的「感受」,逐一再找回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落實「同理心」這樣的概念

朋友A問了我一個關於孩子的問題。她說,孩子學習成績最近不太好,快期末考試了,她剛開完家長會,家長會上,老師也讓家長們回家好好敦促孩子的學習。前一陣孩子數學考試考了70多分,回到家孩子的爸爸很生氣,罵了孩子一頓,而她「勸慰」了孩子,說:考的不太好也沒關係,咱們只要在一起看看哪些地方不會,把它補上,下一次就能考好了。結果孩子聽了她的話也沒有高興,反而氣鼓鼓的衝進自己屋裡鎖上門不出來。她現在很困惑,不知道回家後該怎麼和孩子溝通學習的事。

不管是爸爸的生氣責備,還是媽媽的「沒關係」式的勸慰,我想這個畫面很多家長都覺得熟悉,但是很顯然,這樣的溝通並沒有帶來與父母期望相匹配的結果,問題出在哪呢?

1.警惕「鼓勵」中的暗含否定

A對孩子說「考的不太好也沒關係」,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暗含了對孩子的否定,即「你考的成績不太好」。

根據「傷害優先原則」,我們每個人都會對「否定」的內容更加敏感。雖然父母言語裡說的是「沒關係」,但是對孩子的否定還是可以被孩子很清晰的感知。在這裡,我們需要明確幾個方面。

父母潛意識裡的「在意」,一定會流露出來

談話的技巧可以提升,但是人的潛意識卻難以自控。很多時候,越是不經意的語言、表情、動作,越能不經意間「暴露」父母的真實想法。

A跟孩子說「考的不太好也沒關係」的時候,其實首先暴露的是她對孩子成績的關心多於對孩子本身的關心。我知道這樣說很多父母會不服氣,但是事實上確實如此。父母在意識層面肯定更在意孩子本身,但是在潛意識層面,往往會更在意除孩子本身之外的東西,比如成績等。

我曾經多次在文章中提到「有條件的愛」,生活中「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廣泛存在而不被覺察的。父母平時對孩子的關注,更多的表現在成績、整潔、聽話等方面,這樣做無形當中是在為孩子傳達一個信號:你只有是優秀的,聽話的,乾淨的,甚至是聰明的、漂亮的,我才是愛你的。

愛是一個很純粹的詞彙,不需要加過多的修飾,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天然的,樸素的,不需要技巧的,發自初心,「我愛你,沒有原因,只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當孩子感受到父母潛意識裡散發的這種純粹的愛的信號,ta的安全感就會提升,自我價值感也會提升。

虛假豁達,是對孩子的隱性傷害。

媽媽當然是在意成績的,但是她卻說「沒關係」,她的本意是想寬慰孩子,但是使用的方式卻會令孩子感覺到虛偽。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十大隱性傷害之一:虛假豁達

這同樣也是生活當中很常見的一種不恰當的撫養方式。孩子之後的表現,也印證了對這種虛假豁達的憤怒,就像A說的那樣,她並沒有因為媽媽的寬慰而高興,反倒氣鼓鼓的跑進了屋裡,鎖住了門。

孩子是最敏感的,父母的「虛偽」一定會被孩子感知,引發孩子的情緒。還有一個比較常見的例子,發生在父母和孩子協商制定規則的時候。很多父母貌似民主,經常以"協商"的方式和孩子對話,但是協商背後,依然是自己早已確定的目標,所以所謂的協商,只是為了引導孩子和自己的目標方向達成一致。自然,如果自己不能實現這個願望,那麼"協商"就會一直進行下去。

比如家長和孩子商量玩遊戲的時間,家長心裡能容忍的最長期限是半小時,而家長先讓孩子自己說,孩子回答"一次玩一個小時"時,家長內心是不滿的,但是還會滿臉堆笑,繼續"引導"孩子,問"一個小時會不會有點長啊?"等等問題,直到孩子悻悻的將時間減至半小時,家長才露出滿意的笑容。然後像領到"尚方寶劍"一樣,敦促孩子"說話算話",下次孩子玩遊戲再超過半小時的時候,家長就馬上以"道德裁判"的身份出現,警告孩子"之前你自己同意只玩半小時的"。

家長的虛假豁達,其根本導向,還是對孩子施加控制,比如說A對孩子說,「咱們看看哪些地方不會,把它學會了,下次就考好了」,孩子會感覺到媽媽的關注點始終在成績上,媽媽的所謂的「考不好也沒關係」的態度,其實只是想讓我更好的聽話,下次考更好的成績。

當孩子有這種感覺的時候,親子關係肯定會出現裂痕。

父母的「關注點」,結果往往造成孩子的「對立面」

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又稱白象效應、反彈效應,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像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

這其實是一種逆反心理。當父母越關注什麼的時候,往往會對孩子造成一種心理上的刺激,當孩子的表現和父母的期望相一致時(比如父母希望孩子成績優秀,孩子確實也成績優秀),孩子不會有太過於強烈的反感,但是如果孩子的表現和父母的期望不一致的時候,父母越關注什麼,反而會對孩子造成一種逆反的刺激。

在孩子的潛意識裡,無形當中會把「學習」和「自我」對立起來,會將對父母的憤怒,遷怒到「學習」上。我們都知道,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享受學習本身,但是現在很多家庭里,因為父母的過度關注,會使孩子將自己和學習對立起來——當「孩子」和「學習」之間形成無意識的對抗局面的時候,就意味著兩者的「關係」被破壞了,自然,結果也不會好

這就是為什麼父母使的勁越大,但是孩子的反饋反而越差的原因。

2. 父母應該如何和孩子溝通

從某種意義上說,親子關係的緊張,主要來自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出現了問題。所以,學會溝通的方式,實現有效溝通,是改善親子關係,讓「父母說的話讓孩子聽進去」的重要環節

溝通的第一要務:情緒

在溝通中,之所以會出現"不在一個頻道上"的現象,除了表達水平、理解能力的因素之外,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在於情緒。當一個人有情緒的時候,尤其是當有一些例如憤怒、委屈等負面情緒的時候,哪怕這個情緒是被刻意壓抑的,都會極大的干擾ta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這時候的溝通經常是無效的,因為彼此間會有意無意的迴避或曲解對方真實表達的內容,造成溝通不暢的局面。

所以,我們必須知道一個事實:影響溝通結果的因素,內容只占了30%,而情緒占了70%——這充分說明了「情緒」在溝通中的重要性。所以,解決溝通困境的第一要務,是化解情緒。

如何化解情緒?這裡面就涉及到我們之前談到的「同理心」的問題。只有我們站在對方的角度,能夠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是被理解的,對方的情緒才可能會平復,這個時候,再進行「內容」的溝通,才會有效果。

比如說A的孩子,當拿著一個70分的卷子回到家,她的情緒是什麼樣的?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的設想一下: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換句話說,每個孩子都是希望自己是優秀的,被人表揚的,那麼顯然70分的成績已經讓孩子感受到內疚、羞愧甚至委屈等不良情緒了。

所以,如果父母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深度共情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感覺到舒服,也有助於接下來的繼續溝通。

共情的要素之一:讓孩子說

A說「考不好沒關係」,這裡面,除了有對孩子的暗含否定之外,還有剝奪了孩子「發聲」的機會。我們知道,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是需要宣洩的,它不能壓抑,也不適合轉移。而宣洩的主體,應該是有情緒的人,具體到這個案例中,就是孩子。在孩子還沒有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時,媽媽首先虛偽的說「沒關係」,這就等於是把孩子的情緒「堵」到了孩子的肚子裡。

所以,共情的第一步是貼近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情緒。而第二步,則是啟發孩子進行情緒的宣洩

比如媽媽可以就這個事問問孩子的感受:「你現在什麼感受啊?」注意,在這裡,不要刻意引導孩子說「你高不高興?」,我們關注的是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的感受不好,有負面情緒,那麼父母需要及時的幫助孩子疏導,但不是一開始就引導孩子過分關注自己心情的好壞。

孩子肯定會對成績或者是這次考試有很多話想說,比如說鬱悶,委屈,自己明明很努力但結果還是不好,又或者會說老師出題太難,全班成績都不好,甚至也有可能說我自己感覺挺好的等等。

無論孩子說什麼,父母都要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去傾訴,傾訴的過程,就是一個釋放情緒的過程。做父母的,一定要懂得閉上嘴,耐心聽。

共情的要素之二:傾聽

沒有什麼比父母耐心的傾聽更能安撫孩子的情緒了。我們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積極共情,過分共情,但卻忽略了最樸素的共情方式:傾聽。

當父母能夠有耐心、很認真的傾聽孩子的時候,實際上就等於是在共情孩子的感受,當你認真傾聽時,會隨著孩子的情緒起伏,看到孩子的世界,感受孩子的感受。只有真正的了解,父母才有可能有真正的共情。否則就只能淪為「我覺得你應該是很難過」式的虛假共情

很多父母自身成長不夠,內心充滿評判,當聽到孩子哪一句說的不符合自己的標準,認為孩子做的「不對」,或者這麼想「錯誤」的時候,就會很著急的在孩子傾訴的過程中打斷孩子,進而進入到喋喋不休的教導模式。這樣做,會極大的挫傷孩子和父母溝通的慾望。讓孩子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久而久之,就關閉了和父母溝通的大門。

所以,父母不是需要知道怎麼做,更要知道為什麼這麼做?這是很多父母「明白很多道理單就是做不到」的根本原因。

如果父母及視覺擦,發現自己有這個問題,那就要好好的修正了,完善自己的人格,成長自己,這樣才能更好的和孩子溝通。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的「嗯」、「啊」「這樣啊」、「然後呢」、「哦」…..等等語言,其效果遠勝於口乾舌燥的講很多道理。

共情的要素之三:換個角度看問題

同樣是想共情孩子,如果父母的視角可以從「消極」變為「積極」,其結果就會相差很多。比如,同樣是一份70分的卷子。如果媽媽從以下三個方面去看,會有不同的答案。

第一:70分代表著考核的內容有一半多都被掌握了,未被掌握或者掌握不好的,只占30%,「對付」這麼小的困難,實在是太簡單了。

第二:這一次成績比上一次提高,這充分說明了孩子的進步(孩子其實一直很強調這一點)

第三:考試卷子畢竟只能考所有知識點的一部分,不可能涵蓋全部。所以它能反應一些問題,但不是絕對問題,這裡面也有 「幸運」問題。所以,準確的看待這張試卷,它的正確理解是——在這張試卷中所涉及的知識點,掌握了70%。

我們可以看到,如果父母可以換成一個比較積極的角度去看待同一張試卷,那麼孩子的視角也會受到影響,這並不是教給孩子盲目自信,而是讓孩子不過分強調「挫折」,以輕鬆的態度應對人生的各種考驗。

看似是一張試卷,實際上傳達的是一種人格的完善程度。

共情的要素之五:當應則應

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遵循的原則是:不求不應,有求當應則應。當孩子沒有提出請求幫助的訴求時,父母沒必要過分的焦慮,替孩子著急想辦法,而孩子提出要求時,父母需要考察要求的合理性,對孩子的要求作出恰當的回應。

比如如果孩子說,我不想自己寫作業,媽媽你幫我寫。媽媽是可以根據情況拒絕的(例如孩子就是想玩,但不想寫作業),但是這種拒絕是以明確自己和孩子的邊界為出發點的拒絕——寫作業是孩子邊界的事,應該由ta自己負責。而不是很生氣的拒絕,或者罵孩子「想什麼美事」,或者給孩子貼標籤「你就是想偷懶」。

當孩子沒有提出請求幫助的訴求時,父母是應該在一旁等待的,過度的關注,實際上就是侵犯了孩子的邊界。比如說孩子考試70分,小A趕緊說,我們一起看看你哪些知識沒掌握?這實際上就是包辦替代了孩子的感受。

媽媽可以詢問,孩子在學習當中是否遇到困難或者挫折?需要媽媽為你做什麼?當得到孩子的答覆時,媽媽再和孩子一起研究哪些知識掌握的不夠牢固,還可以使用什麼方法使自己掌握的更好等。這個時候,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種抱持性環境,感覺到父母沒有侵犯自己的邊界,同時對自己的困難又會給予恰當的幫助。這樣,孩子內心是有安全感的,同時,也不會有「被打擾」的挫折感。

孩子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遠勝於學習成績,或者說,學習成績,其實只是孩子身心健康的一個外掛展示,當一個孩子的內心是寧靜平和的,沒有過多的情緒積壓,其自身的自我價值感也比較充分的時候,ta的學習成績自然也會很優秀。這其實是必然的結果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天蠍女,感性與理性並存,厭惡各種偽毒雞湯,熱衷深度剖析,專注個人成長,享受直面真實的「痛」與「樂」。

熱愛心理學,望以個人微小之力為火種,燃心理學之大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Q94YGwBUcHTFCnfaXH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