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汽車站乘2路公交車馳出,穿過昔日由人工架設的木製浮橋,今日由鋼筋水泥建造的「果喜大橋」後,再到昔日人們靠人工手搖櫓漿、手撐長竹竿渡船過河而今是鋼筋水泥建造的「韜奮大橋」後,公交車一路高歌人才輩出的余江一中、山清水秀的馬鞍嶺森林公園和恢弘的體育館,最後車在終點站經濟大廈公路旁停馳。在此下車後步行2里路便進了龍崗小區廉租房大門。
龍崗小區大門口是寬闊的國道,右側角邊緣被銀光鱗鱗的方家塘水庫點綴得漂漂亮,背靠羅家自然村和珠琳鄭家自然村,時間倒流距今數十年前的滄桑歷史:原余江縣鄧埠鎮羅家自然村和珠琳鄭家自然村所轄的約150餘畝是荒山野坡一直被擱置無人問津。後來余江人民戰天鬥地,汗如雨下將其開墾栽種了億萬棵茶樹且成立了「茶葉廠」。
羅家村今年八十三歲的毛早生介紹說:「後來由於茶葉廠老闆不善管理,再加上沒有深加工製作,而將生茶葉低價賣給人家,造成收益甚少,不幸茶廠倒閉。」後雖有些人栽種橘樹又欲栽種「馬尾松」亦接二連三失敗。從此,這片地茫茫荒山野草瘋長,人人搖頭興嘆。過了幾年後,像流浪失散了多年孩子找到了親爹娘,終於給這150餘畝的荒山野坡毛草地帶來了新生。毛早生笑盈盈地說:「政府把我們兩個村莊的荒山徵收了派作了大用場——建造廉租房。」
由此,沉睡了多少年的荒山被轟轟烈烈的建房戰鬥喚醒了。始自2009年3月31日—2011年8月31日,擁有21291平方米的廉租房氣魄巍巍宏偉建起來了。樓房共十四棟,各棟有六到八個單元,各單元一律設六層樓,各房樓配有二室一廳一廚一衛生間,租金每月3元每平方米。小區內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汽車道、人行道寬敞潔凈,各棟之間的綠化地段草木鬱鬱蔥蔥,樹葉枝繁翠綠。
周邊超市、飯館、供應工廠的員工,在這安家的大多是進城務工家庭,在附近工業園區上班。曾在廠里擠了10多年單間的住房保障優待對象劉師傅,如今一家三口搬進了龍崗小區廉租房,徹底告別了「無房住」狀況,每月租金200元不到,圓了夫妻倆的安居夢。劉師傅告訴記者:「當時一家三口擠在10多平方米的房間裡,與他人共用廚房、衛生間,環境相當簡陋,直到了解到申請保障房的政策,當時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申請到廉租房的那一刻,我們一家人都非常激動。」
夜幕降臨,小區內火樹銀花的廣場上燈光絢麗璀燦,一部分工人晚餐後仍去車間廠房上班,為已為國家貢獻青春力量;少年兒童成群結隊在小區廣場追逐歡跳,嬉戲捉迷藏;廣場中央歌聲樂聲悅耳動聽,阿姨們和著歌樂聲節拍,在翩翩起舞……據統計,余江城區現交付使用保障房總套數5000餘套,總面積230740平方米,租金價格3至5元每平米,城區保障房小區主要有城東小區,龍崗小區,陽光小區,白塔小區,和諧小區,城北小區,站東小區,勝利分廠小區等。
來源:幸福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