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兒子為6萬彩禮逼死母親:誰教會孩子理直氣壯地「啃老」?

2019-10-31     語華思享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閱世事,明人性,盡在語華思享

作者:王語華

來源:女神30(ID:ns30riji)

上個月,在微博上看到一條心酸的新聞。

天津南開區有一戶人家,爸媽掏空積蓄為80後的兒子結婚買婚房後,還外借了30萬。

婚期將近時,兒子又按女方要求,找爸媽索要6萬彩禮錢。


父母實在拿不出,兒子就鬧。

連續鬧了好幾天,媽媽心疼兒子,又自責拿不出錢,哭說: 「兒啊,你這是逼媽媽去死。」

兒子說:「那你就死吧。」

絕望的媽媽真從五樓縱身躍下,當場身亡。



不知道,那個母親縱身跳下時,內心對這樣的兒子,有怎樣的悲涼?

也不知道,那三十幾歲的兒子,向父母伸手時,哪裡來的「理直氣壯」?

01

很多人只是長大,卻未成人

今年8月日本NHK報道一名56歲男子被發現餓死在家中。被發現時屍體已經腐爛,屋子裡全是垃圾。


警方找到該男子現年55歲的弟弟。弟弟一直靠開計程車維生。

弟弟表示,自從父母過世後就從家中搬走,平時很少和哥哥聯繫。

據弟弟透露,哥哥人到中年還需父母撫養。年少時考試失利無法順利升學,找工作也到處碰壁,所以這位哥哥長期失業在家,而在家一待就待了30年,一直靠父母照顧。

後來,父親罹患癌症末期、母親患上失智症後,仍然需要照顧哥哥,直到父母相繼過世。哥哥竟因缺乏獨立生存能力,而餓死在家中。


得知哥哥過世後,弟弟返回家中整理遺物時,偶然發現他的筆記本,上面詳細記錄有父母留下的錢款數目。

或許這樣的兒子,至死也在埋怨父母沒有留給他更多的錢財吧?

如果說18歲意味著一個人是「成年」,但年齡絕不意味著TA已「成人」。「成人」與否和年齡無關,和心態有關。

關於「成人」,心理學家曾有過3個標準來衡量:

1、自己承擔責任

2、有獨立決策能力

3、有獨立的經濟能力。

如果拿這3條標準來衡量,不知道有多少人至今尚未「成人」。

02

父母的責任,重在培養孩子「成人」

真正的家庭教育,不僅僅是給孩子吃穿和讓孩子接受教育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逐漸從依賴到獨立、從自私到負責,直到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上學期,我家兒子的班主任開班會時,推薦過一本書叫《特別狠心特別愛》,作者是一位出生在上海的單親猶太媽媽沙拉,獨自培養3個孩子的教育心得。

她的兩個兒子都在30歲之前成為了億萬富豪。

儘管錢不是衡量教育成功與否的標準。但毫無疑問,這位媽媽做的正是培養孩子們如何「成人」。



1、學會承擔責任

1992年,中以建交。沙拉帶著三個孩子,從上海到了以色列特拉維夫。

剛到以色列,沙拉在教育孩子上依然帶有許多「中國特色」。

比如,孩子們不疊被子,也不做飯。放下書包就坐到了電視前。

不管沙拉多忙多累,孩子也不會幫她做一點家務。

為養家餬口,沙拉只能用在中國學到的手藝賣春卷。那時她和許多中國家長一樣,惟一的希望就是孩子們能考上大學。

把孩子們送去學校讀書,他們上學的時候沙拉賣春卷。

到了下午放學的時候,孩子來春卷攤,媽媽停止營業,在小爐子上面給他們做餛飩下麵條。

一天, 當3個孩子圍坐在小爐子旁邊等沙拉做飯的時候,鄰居過來訓斥老大:「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看著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

鄰居轉過頭訓斥沙拉:「不要把那種落後的中國式教育帶到以色列來,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鄰居的話很傷人,沙拉和老大都很難受, 回家後,沙拉安慰老大:「沒事的,媽媽能撐住,我喜歡照顧你們。」

可是,老大說:「也許,她說得沒錯,媽媽,讓我試著去照顧弟弟妹妹吧…」

第二天是祈禱日,孩子們中午就放學了。

老大放學後,來到春卷攤,坐在媽媽旁邊,學著媽媽的樣子把打好的春卷皮包上餡,捲成成品,然後入油鍋去炸。

他的動作一開始有些笨拙, 但是後來越來越熟練…

讓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但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更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2、獨立決策能力

接下來老大的轉變巨大,除了幫媽媽做春卷以外,老大還提出由他們帶做好的春捲去學校賣給同學。

每天早上,老大和弟弟妹妹每人帶20個春捲去學校,放學回來的時候,會把每人10謝克爾的賣春卷收入全部上交給媽媽。

沙拉一開始覺得很心酸 ,讓孩子們小小年齡就要擔起生活的擔子。

可是,沙拉發現,孩子們沒有表現出以為的委屈,孩子們說他們開始喜歡這種賺錢的感覺了。

沙拉也提供孩子們自己決策發揮的機會。

沙拉以每個春卷30雅戈洛的價錢批發給孩子們,他們帶到學校後,可以自行加價出售,利潤部分可自由支配。

第一天下午回來以後,沙拉發現3個孩子賣春卷的方式截然不同:

老三比較老實,按照老價錢,50雅戈洛一個零售,賺到了400雅戈洛;

老二則使用了批發手段,40雅戈洛一個直接將春卷全部賣給了學校餐廳,儘管只有200雅戈洛的利潤,但他告訴沙拉餐廳同意每天讓他送100個春捲去;

老大則在學校里舉辦了一個「帶你走進中國」的講座。由他主講中國國內的見聞,講座的噱頭就在於可以免費品嘗美味的中國春卷。

但是需要買入場券,每人10雅戈洛,每個春卷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10份,他接待了200個聽眾,入場券收入2000雅戈洛,在上繳學校500雅戈洛的場地費用後,利潤1500雅戈洛。

沙拉沒料到,只在短短數日之間,以前只會黏著媽媽撒嬌的孩子就搖身一變成了精明的小猶太商人。

他們的學業並沒有因此受到任何影響,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穎的賺錢方法,他們很努力地去學習和思考,老師授課的內容也很對他們胃口,因為沒有奉獻精神之類的說教。

3、獨立的經濟能力

鄰居太太經常來跟沙拉聊天 ,告訴沙拉正規的猶太家庭應該如何運作,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鄰居太太說,在猶太家庭孩子們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任何東西都是有價格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

沙拉在家裡確立了有償生活機制,家中所有東西都不再無償使用,包括母親提供的餐食和服務。

在收取費用的同時,媽媽也給予他們賺錢的機會,很快孩子們有不少自己可以獨立支配的金錢。

老大用賺到的錢郵購了一批在國內很便宜的文具,然後去學校售賣,利潤再投入繼續進貨,1年以後,他戶頭上的金額就已經超過了2000謝克爾。

老二以他14歲的年齡和文筆 ,竟然在報紙上開設了自己的專欄,專門介紹上海的風土人情,每周交稿2篇,每篇1000字,每月8000雅戈洛。

老三是女孩子,因為比較矜持,也沒有展露出賺錢方面的才能,她學會了煮茶和做點心;

每天晚上,她會精心煮一壺紅茶,配上她自創的口味不同的點心,一家人圍坐下來邊吃邊聊天。

老三的點心有點中西合璧的味道,兩個哥哥都很喜歡。

不過,這些點心不是免費的,兩個哥哥支付的點心費用,刨開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給沙拉的費用外,老三也能活得很滋潤。

後來,沙拉獲得一個不錯的回中國工作的機會,孩子們也一起回到了中國。

回國之後,老師來找沙拉了,她說幾個孩子在校園推銷來自以色列的商品,從飾品到民族服裝甚至到子彈殼無所不有,她建議沙拉好好管教一下孩子。

沙拉則說,我無權干涉我孩子的行為,這是他們賺取他們學費的方式。因為,我已經不再負責他們的所有學習費用。

老師的眼睛頓時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沙拉這樣月薪5000美元的母親竟然會不給孩子學費。

如今三個孩子都已大學畢業,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至於「經濟獨立」嘛,在他們讀書時,就已經做到了。

一對看似很愛孩子的父母,寧願辛苦自己,也不讓孩子受一點兒罪的父母,最終養出一個極度自私的白眼狼,還搭上母親的性命。

一個看起來「狠心」且資源匱乏的單親母親,卻讓孩子們早早的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生存之路。

家庭教育的過程和目標不同,孩子的人生也不同。

那些最容易的苦,若是父母替孩子受了,剩下人生中最難的苦便成了孩子長大後無法面對的生活殘酷。

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一味的給予孩子,讓孩子養成向父母「索取」的習慣。

而是讓孩子從小自己學會,如何從社會更豐富的資源中,主動「獲得」自己生存和成長的「養分」。


作者王語華:自媒體【女神30】原創作者。

思維訓練研究者、8年企業諮詢經驗、心理諮詢師。

喜歡我的文章原創文章,請點擊關注我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zEMJG4BMH2_cNUgyLc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