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八路軍地雷專家,研製拉雷、踏雷、絆雷,炸得鬼子鬼哭狼嚎

2020-08-25     笑語千年

原標題:他是八路軍地雷專家,研製拉雷、踏雷、絆雷,炸得鬼子鬼哭狼嚎

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過一部叫做《敵後便衣隊傳奇》的電視劇。在這部電視劇中,有一位名叫"馬洛"的八路軍戰士,他研發出了一種"包子雷",不僅能吃,還能炸!

但是稍有常識的人知道,包子一扔就爆炸的事,未免太過荒唐。因為地雷是需要引爆裝置的。

地雷起源於中國,在1130年金兵攻打陝州時,宋軍使用埋設於地面的 "火藥炮"給金軍以重大殺傷,這是人類歷史上使用地雷的最早記錄。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科技進步,人類發明了各種烈性炸藥和引爆技術,使地雷向制式化和多樣化發展,從而誕生了現代地雷。

地雷本身是一種防禦性武器。然而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和根據地群眾發揮聰明才智,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將地雷戰發展成一個完整的戰鬥體系,並與地道戰、麻雀戰 並列,成為敵後人民戰爭代表性的戰鬥方式。在鬥爭中,也湧現了一大批咱們自己的"土地雷專家"。石成玉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石成玉1903年出生在河北省永年縣隨家營村的一個農民家庭,8歲時就跟父親打鐵,與其他鐵匠不同的是,由於他對什麼事情都有一股鑽勁和,有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

"七七"事變之後,日軍侵占華北,石成玉的家鄉也被鬼子占領。石成玉親眼目睹了敵人的殘暴罪行,他恨透了日本人,但是赤手空拳怎麼能夠為鄉親們報仇呢?

一個偶然的機會,石成玉在河裡撈到幾枚國民黨軍隊撤退時丟下的手榴彈,但是由於長久浸水,這些手榴彈已無法使用了。石成玉把手榴彈拆開,反反覆復的研究,這些手榴彈居然被他修好了。

為了試驗修好的手榴彈的威力,石成玉帶著幾顆手榴彈,在公路上伏擊了鬼子的一輛汽車。隨著手榴彈的爆炸,好幾個鬼子們當場被炸死,其他的鬼子也被炸得喊爹叫娘。石成玉的心裡,別提有多痛快了。

石成玉用手榴彈襲擊鬼子的事,還是被漢奸們舉報了。鬼子四處搜捕石成玉,石成玉於是投奔了八路軍。

根據石成玉的特長,組織上將他安排在一二九師修械所工作,主要工作內容是研製地雷。

地雷是一種相對簡單、對材料和生產設備要求不高的武器。太行山區有煤和鐵礦資源,當地群眾有傳統的土法煉鐵技術,為石成玉研製地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雖然石成玉之前從沒有接觸過地雷,但他就是憑著一股子韌勁,用首長給的一張挂圖,與戰友們一起集思廣益,硬是澆鑄起一個20斤重的地雷殼體,然後安上雷管,裝上炸藥,居然成功了。

只不過,當時我軍極度缺乏地雷必須的黃色炸藥。地雷所需的黃色炸藥,只能從敵人手裡繳獲,或者從未爆彈里拆卸,再或是通過秘密渠道採購。而且,到手的有限的黃色炸藥必須用於更為急需的炮彈和手榴彈上,所以地雷裡面只能裝填威力較小的黑色炸藥。

由於黑色火藥爆炸力弱,製造出來的地雷殺傷力並不太強,怎麼辦呢?石成玉想了個辦法,那就是將地雷的鑄鐵殼做大、做薄,填入更多的黑色火藥。這樣做出來的地雷要比制式地雷重三四倍,威力雖然比制式地雷略差,但也能滿足殺敵的要求。

生產鐵制雷殼 ,需要做模具,翻砂,化鐵水澆注,而這些機械在當時的根據地十分奇缺,無法大量生產雷殼。石成玉又想了個辦法,把只要是能裝火藥的密閉容器,如洋鐵桶、瓦罐,甚至尿壺都用來當雷殼。他還把碎鐵片、鐵釘混在火藥里,增加地雷的殺傷力。經他之手做成的這種土地雷,威力能達到制式地雷的六成,較好的解決了土地雷的殺傷力問題。

但是,根據地的洋鐵桶、瓦罐也是有限的,這些罈罈罐罐根本不能滿足生產地雷的需要。而製造這些罈罈罐罐也是個技術活,不僅要有陶土,還必須有專業設備和專業人才。石成玉想來想去,想出了把石頭掏空做雷殼的好辦法。

用石頭製成的地雷便於偽裝,且因為不含金屬,日軍探雷器材無法發現,爆炸後飛濺的碎石殺傷力很大。因此,石雷最受大家的歡迎。石成玉又和戰友們一起,把造石雷的方法編成歌謠:"一塊青石蛋,當中鑽個眼,裝上四兩藥,安上爆發管,黃土封好口,線子在外邊,事先準備好,到處都能安。"

抗日戰爭中,石成玉和他的修械所,不斷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地雷的引爆方式上不斷創新,先後製造出了拉雷、踏雷、絆雷、夾子雷、膠皮雷、子母雷、梅花雷、頭髮絲雷、馬蹄雷、飛行雷、水雷、三角雷、蠍子雷、魚鉤雷、天雷、洞雷、釣鉺雷、丁字雷、通電雷、空中絆雷、虛實連環雷等不同品種,令敵人防不勝防。地雷這種武器有效地打擊了敵人,大震了八路軍的聲威。

無處不在的地雷讓日軍的機動能力大幅下降,到抗戰後期,地雷戰已經發展到主動出擊階段。抗日軍民甚至將地雷埋在日偽據點附近,將敵人困守在據點裡,不敢輕易外出。

在把主要精力放在研製地雷上的同時,石成玉還按照上級首長的意圖,發明了一種用麻繩代替木柄的手榴彈,被同志們親切的稱為"馬尾彈"。這種手榴彈拴有一條長近半米的麻、棕製成的繩辮,使用時用手握住繩辮末端,掄圓後甩出,彈體在空中飛行時繩辮拖在後面,能確保彈體前端著地發火。

1944年,抗日戰場上急需一種煙幕彈和指南針。石成玉又用雄黃和臭油製成了煙幕彈,用磁鐵製成了指南針。他還改進了炮彈的燜火技術,使炮彈的產量成倍增長。

石成玉的一生,都獻給了我軍的軍工事業。在軍工生產的過程中,為試製各種彈藥,他先後數次負傷,身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無數傷疤,妻子和弟弟也犧牲在軍工戰線上。

1940年前,抗日根據地兵工廠只能利用舊彈殼,重新裝藥,難以滿足前線作戰需求。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石成玉和戰友們又投入到子彈材料的研製上。雖然他們已經掌握了製造硫酸、硝酸、硝化棉的技術,但要自制子彈必須要有黃銅,而這正是當時最缺的。

石成玉和軍械所的戰友們經過反覆試驗,採用蒸餾、衝壓、成型等一系列工藝流程,最終將雜銅和銅錢製成子彈殼,並於1943年秋率先生產出全新子彈。這是石成玉一生中最引以為傲的時刻,也是命運對他多年沉浸軍工生產和研究的褒獎。

1982年,石成玉逝世,終年79歲。這位八路軍的"土地雷專家",一生為黨的軍工事業奮鬥,把自已全部的光和熱都毫無保留地獻給了人民兵工事業,書寫了中國革命史和人民兵工發展史上的一段傳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vmzJHQBeElxlkkaaUu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