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三線,那些不能遺忘的三線廠

2019-10-21     宜豐會長大叔

引子

三線建設始於上世紀60年代,依據當時國際形勢,中央實施三線建設戰略,相當多的三線企業,依照「靠山、分散、隱蔽」的布局方針,鑽進了偏僻的崇山峻岭。

景德鎮享譽世界,號稱世界瓷都。三線建設時期,一批三線軍工廠落戶江西景德鎮地區,其中,歸屬當時四機部(電子工業部)管轄的電子系統的三線企業有「七廠一庫」之稱。這些企業分別是國營第372廠、713廠、740廠、859廠、897廠、999廠和4321廠,以及800倉庫,而這7家廠中就有5家是由南京714廠的5個車間搬遷到這裡援建的。在爾後的十多年裡,這些企業間交往親密,成了貨真價實的「兄弟單位」。

固然大多三線企業都地處偏離城鎮的山區,但曾經都是人人都想去的好單位。正如當時提倡的「好人好馬上三線」,「根紅苗正」的三線企業一度成為當地人嚮往的對象。

這些企業是重點保密單位,都有一個類似部隊番號的數字編號,頗有神秘感,當地老百姓至今還沿用原來的編號名稱。

時間荏苒,隨著國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一大批三線企業失去了軍品計劃,被迫轉產民品。在市場大潮中,有的企業歷經搬遷、重組改制的陣痛,有的被破產、關停,從歷史舞台上徹底消散。當青春不在時,老去的一代人不得不蒙受市場經濟帶來的巨變和被歷史遺忘的殘酷事實。

過去為工作機會「擠破頭」

1966年秋,從南京714廠(熊貓集團)來了一批援建897廠的南京人,走進了位於江西浮梁縣一個離縣城約10公里的山溝里,從此紮根山溝,為國奉獻20多年。

這個隱藏在山溝里的三線企業,三面環山,廠房、宿舍依山而建。只有一條公路跟外界相連,廠區外就是農田和水塘。

三線企業大部分地處深山,但每個企業儼然就是一個小城鎮,商店、學校、醫院、郵局、銀行等一應俱全,除了沒有火葬場,其他的設施應有盡有。可以這麼說,只要進了三線廠,從生到死,企業都管。

在計劃經濟年代,進入三線企業意味著有更好的機遇,更平穩的工作以及更高的福利和津貼,

進入三線企業就象徵著端上了鐵飯碗。當時人們擠破頭托關係,盼望自己的子女能進廠工作。

897廠頂峰時產值過億元,創匯千萬美元,成為當時江西省機電出口第一名。廠里最熱烈的時候,職工超過7000人,光食堂就有3個,下班後,廠區的路上人滿為患,到了晚上更是歌舞昇平,城裡的年青人都跑到廠里來舞蹈,因為廠里的音響是全市最好的。回想當年的情景,薛松林臉上仍舊帶著驕傲感。

如今繁榮的深山重歸安靜

然而,看到如今破敗荒涼的廠區,已經無法讓人感受到過去的輝煌。

走進897廠,如果不是偶然看到路上的行人,你可能會以為是一個已經放棄的廠區。建在山坡上的廠房仿佛正在被樹木侵蝕,顯得荒漠,昔日繁華的深山又重歸沉靜。

晚上這裡更悲涼,家屬區除了少數由當地鄉村人租住,原來的職工已經很少住在這裡了。當年從南京到這裡的308人,現在包含他們的子女在內,只剩下不到10人。

因為企業經營難認為繼,897廠經過改制重組,成立萬平真空電器公司,企業由國有變身為股份制公司,雖然還在生產,但原來7000多人的廠子現在只剩下130多人了。

而位於景德鎮市郊的999廠(景華電子有限公司),光景好像更慘。

當年多讓人愛慕的單位,沒有想到會變成這樣。

999廠的廠區現在成為一個正在建設的住宅小區,通往生活區的公路破爛不堪,因為下雨天,路上都是積水,汽車經過污水四濺。低矮陳腐的職工宿舍顯得死氣沉沉,毫無活力。路燈已經失修多年,幾乎沒有一盞是好的,一到晚上小區內黝黑一片。一根高壓線從路邊的電線桿上垂落下來。「屢次找有關部門來維修,也沒有人搭理。」一位企業退休的老職工告訴記者,原來生活區大大小小的事都由企業專門的後勤服務部負責,小區生活顛三倒四,「現在企業沒了,小區就像一個貧民窟,沒人理睬。」目前,生活區已經被地方政府列為棚戶改造區。

999廠創立於1964年,曾是我國電子陶瓷資料及器件的大型骨幹三線企業。在全國三線電子企業中,999廠一直走在同行的前列。一度產值到達上億元,員工近3000人。然而,跟著席捲而來的市場化浪潮,大批三線企業一片哀鴻。

從80年代中後期開始,三線企業原來按軍工訂單生產的狀態徹底轉變了,企業必須自己找飯吃,到90年代,國家對軍工企業徹底斷奶,三線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時的三線企業必需由軍品走向民品的開發。市場競爭是殘暴的,在轉向市場經濟之後,簡直所有的三線企業都陷入窘境,大量三線企業終於支持不住倒下了。有些企業迫於局勢,又從山溝里搬遷到城裡,更多的是走上合併重組、資產轉讓、破產倒閉之路。

地處景德鎮一隅的三線企業沒有「倖免」,除了昌河公司、602所等少數三線企業走上發展之路外,大部分都「倒下」了。

2002年,999廠實行改制,企業原有的分公司改製成為民營企業,原來的999廠只剩下一個牌子。

人心都散了,看不到希望

假如說三線企業由盛變衰,讓「獻了青春獻畢生,獻完終生獻子孫」的三線人覺得淒涼,而地位的變更構成的落差則更讓他們難以釋懷。

當時企業都歸中央部里管,後來下放省管,企業人事幹部都是由省組織部任命的,有政治自卑感。

從999廠的廠志可以看到,景德鎮的電子三線企業原來直屬四機部,1982年部局調劑,這些企業劃歸當時的電子工業部,到了1985年再次下放,歸屬江西省電子工業公司。

隨著改制重組,原來這些在當地管不了的三線企業幾乎成了沒人要的「棄兒」。

2009年897廠改制後,企業被劃歸到地方,屬地管理。同時劃到地方管理的,還有工廠里的學校、醫院。與原來比,落差太大了,這些三線企業簡直就是「落毛的鳳凰不如雞」。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探測器的勝利發射,讓景德鎮景華特種陶瓷公司(國營第999廠)的員工衝動不已,由於在探測器上有一個部件,正是該企業生產的。

景德鎮景華特種陶瓷公司恰是由原999廠一個分廠改制而成的一家民營股份制公司。企業生產的氧化鋁陶瓷產品始終是國營999廠的拳頭產品之一。改制後,原有的軍工技巧、工藝不丟掉,依然保有老三線企業所存在的信用度。

對三線企業的敗落,三線企業幾乎都建在邊遠山區,與沿海一線的工廠幾乎無法競爭,閉塞的環境、信息不暢、交通不便加上僵化的體系思維、人才的流失,這些都在制約著三線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實際上,上世紀80年代中期,為適應市場的變化,三線企業開始盡力轉型,開始生產民用品。

當時,三線企業開始加大投資,從日本、美國、德國引進先進技術和生產線,加上三線企業原有的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有的企業生產的產品曾一度位居海內同行業領先地位,甚至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為了更瀕臨市場,三線企業紛紜在東南沿海發達地域,樹立本企業的「窗口企業」。

江蘇崑山成為景德鎮三線企業「窗口企業」最集中的處所。僅897廠在崑山就建有8個萬字號分廠,從前的職工達2000多人。當年還只是一個小村落的崑山也因為景德鎮三線企業的「窗口企業」而逐步繁華起來。

不外,經由改制,那裡的「窗口企業」跟地處山區的母公司沒有任何好處關係,相反,這些企業成為市場競爭者,原來企業的技術骨幹、管理高管都轉移到那裡了。

景德鎮的三線企業僅僅是全國三線企業的一個縮影。這些工廠經歷了國防三線工業的輝煌,而在新時期,面對席捲而來的市場化浪潮,卻陷入了困境。曾經輝煌的三線企業最終被市場擯棄了。

作為一個特殊的企業群體,「三線企業」已成歷史。人心都散了,看不到希望。三線人希望國家有關部門能關注這些為國家貢獻出自己青春和熱血的三線人的命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swM7m0BMH2_cNUgoDQ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