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之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極,更無一物可以上之。"這是明末清初的李漁對螃蟹的形容。
而江浙人對於螃蟹那種謎一般的迷戀的其他地方的人所無法理解的,就像花椒之於四川人,豆汁兒之於北京人那樣。
前段時間,我總覺著生活中缺失了些什麼,直到月初的時候,朋友說籠湖類、刺網類等的休漁期結束了。
我才突然意識到,已經很久沒吃螃蟹了,蟄伏在我味蕾深處的饞蟲也被勾了出來。很多內地的人,對大海都會有著無限的憧憬,而我對大海,只有對大海里的食材有著無限的渴望。蟄伏了三個月的東海白蟹終於要閃亮登場了,
八月初的這幾天,我的朋友圈裡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賣白蟹的,那麼另外一種就是吃白蟹的了。滾壯又透骨新鮮的白蟹已經正式橫行霸道地爬滿了寧波人的餐桌。
現在白蟹為了過冬做準備育肥,因此白蟹的肥美,從八月開始到十月結束。現在是白蟹長肉的時候,所以沒有什麼蟹膏,蟹膏一般要等到九月中旬開始才會長,雖然我很喜歡吃蟹膏,但能馬上吃到這一口鮮甜白蟹的心更為迫切。
這白蟹是大量上市了,小菜場裡的攤位上擺放著幾乎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白蟹,
還分了好幾個價格,但是,白蟹不是說價格越貴就越肥,還得靠自己挑得好。那麼問題來了,你會挑白蟹嗎?白蟹可真是好吃不好挑啊。
有朋友會說,那可以讓賣白蟹的老闆幫忙挑呀,可以也是可以,只不過萬一碰到個無良商家,說不好就會買到那種空殼白蟹,
是不是很絕望?不過,別擔心,只要細心一點,還是能分辨出來的。下面就將個人總結出來實用的挑白蟹技能分享給大家。
挑白蟹,要看白蟹白面的紋路,紋路越深,說明這白蟹越老,也就越壯。然後再摸摸白蟹最小的那對腳與蟹殼交界處,要是肥鼓鼓的話,那這白蟹就是壯的,再捏一下這腳,越硬越壯,再看白蟹屁股,是不是鼓鼓的,這樣的白蟹也就壯一些,然後就是掂分量了,大小相同的白蟹,越重越壯,這個道理很好理解。不過這關鍵還得看經驗,你說鼓,那怎麼樣才算鼓,就好比買西瓜,聽聲音,要清脆,那怎麼樣才算清脆,沒有一個絕對參考值,只能多買,才能累計到經驗哦。
寧波人對於吃海鮮,向來就是無所不用其極,而且又花樣百出的。還沒蟹膏的白蟹,那麼吃的就是這一口鮮肉。蔥油、
清蒸、水煮隨手拈來。我認為其中水煮的最為簡單,而最妙的就莫過於清蒸了,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白蟹的原汁原味與其的營養。將買來的活白蟹洗凈後,
放在蒸籠里,蒸熟就好。
當然,你要覺得白蟹腥,可以放幾片生薑,再倒些料酒蒸。出鍋了,揭開鍋蓋,一股白煙帶著鮮味一下子就冒了出來,我再調上一碗蘸料,一般我喜歡,米醋、醬油再加一些薑末和些許的白糖,為什麼要放些薑末呢?這裡並不是起到去腥的作用,而是因為白蟹性寒,而生薑性溫,有溫中散寒解毒之效。
來自東海的白蟹,剝開還燙手的蟹殼,
黃澄澄的溏心蟹黃瞬間就流到我的手上,秉承著不浪費的初衷,我趕緊用嘴去接,可不能流到桌子上啊,不然就暴殄天物了。先吃蟹殼,往蟹殼裡稍微倒些蘸料,攪一攪,再用筷子一波送進嘴裡,那是一個鮮啊。再將白蟹對半掰開,看到這白花花的蟹肉如絲晶瑩剔透,食慾大增。
不過要是買來的是死白蟹,那麼蟹肉就會糊成一團,不會有絲狀。此時再蘸一點自己調的蘸料,清甜嫩滑的絲絲綿密的蟹肉入口,直接就鮮掉了舌頭,其中的鮮美味,怎能用言語表達,只有吃了才知道呀,一口入胃入魂。
又因其自小長在海里,因此比河蟹多了幾分與生俱來的咸香味。剩下的蟹腳,將兩頭一咬,再一吸,厚實的蟹腳肉就立馬到了嘴裡,這種大快朵頤吃白蟹的滿足感,簡直就是無與倫比。
不過,最近由於颱風"利奇馬"的到來,朋友圈裡發廣告的和曬白蟹的都被吹跑了不少,原因很簡單,微商們無貨可賣,而吃貨們則是眼睜睜地看著白蟹的價格一路飛漲,少數人也會為了這口鮮,一咬牙便買了,而多數人選擇了後期觀望。
等到"利奇馬"的餘威過了,又可以吃到平價又美味的白蟹嘍!
編輯:Betty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