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香糯可口的豆沙八寶飯,一份屬於老寧波的記憶

2020-03-16   尋味日記

每次年夜飯最後出來壓軸的就是那份軟糯香甜的豆沙八寶飯了,在我心中豆沙八寶飯對於整桌年夜飯的意義,大概就像春晚的那首《難忘今宵》,一個必定要唱,一個則必定要吃。


據說八寶飯與古代的八寶圖有著頗深的淵源,所謂的八寶,分別是玉魚、和合、鼓板、磬、龍門、靈芝、松、鶴八種祥瑞之物,有祈求吉祥平安之意。早期的八寶飯製作工序十分繁瑣,其用料也極為講究。

有民俗專家認為,八寶飯中的蓮子代表著和合,象徵著婚姻和諧美滿;薏米仁由仙鶴轉化而來,象徵著長壽;瓜子仁代表著鼓板,象徵著生活規律,平安無災;紅絲綠絲像是龍鬚,則代表著龍門,象徵著鼓勵進取、祝福順利;桂圓象徵團圓,金桔象徵著激勵,紅棗象徵著早生貴子,蜜冬瓜象徵著甜甜蜜蜜。


小時候,吃豆沙八寶飯都不怎麼會去外面買,基本上都是家裡自己做的。況且梁秋實先生在《雅舍談吃》中也提到過,八寶飯要做的好吃只有一個秘訣,就是——不惜工本。所以自家做的豆沙八寶飯用料紮實,哪是外面現成的八寶飯可相提並論的。


首先是熬豬油,媽媽將雪白粉嫩的豬板油洗凈後切丁,然後在鍋中加水煮開後,倒入切好的豬板油丁,


小火慢慢地將鍋里的水沸騰汽化,將鍋中的溫度保持在了沸點上下,隨著時間的推移,豬板油丁內部的油脂緩緩析出,當豬板油丁變成焦黃的豬油渣時,就可關火,待油溫略降的時候,將其過濾後靜置,當又問逐漸降到室溫的時候,一碗又白又香的豬油便呈現在眼前。而用來製作豆沙的紅豆,媽媽總會在前一天將其挑去雜質、壞豆後浸泡好,


將浸泡好的紅豆用大火煮熟後,用紗網將其去除紅豆皮後碾壓成豆沙,



再加入豬油和糖用微火不停地翻炒以保證不糊鍋,


人也不能離火,這是個慢工出細活的差事,當豬油、糖和豆沙全方位融合後,細膩的成色誘人的豆沙便由此誕生了。


然後將洗凈的糯米煮熟後,趁熱加入豬油和糖攪拌,拿出一隻碗,這隻碗的大小形狀也便決定了豆沙八寶飯成型後的大小形狀。


只見媽媽在碗壁上抹上一層薄薄的豬油,將我們都喜愛的八寶:紅棗、蓮子、核桃仁、松子仁、紅絲綠絲、各種果脯等在碗中擺放成錯落有致的花紋,放上一層糯米,再鋪上一層炒好的豆沙,再用糯米將豆沙蓋住,按實後填得滿滿一碗,這樣豆沙八寶飯的準備工作就算是做好了。

等到年夜飯吃到一半的時候,媽媽就會將準備好的豆沙八寶飯放到蒸籠里蒸,大人們酒過三巡,桌上的菜也被吃得差不多的時候,媽媽便會起身去廚房,我也總喜歡跟著去,因為我知道最愛的八寶飯就要出鍋了,想看著我的最愛出鍋的全過程,畢竟前面的菜肴雖然豐富多樣,但我的胃總會不經意間為豆沙八寶飯騰出個位置來。

只見剛揭開蒸籠蓋的那一刻,整個廚房被濃濃的帶著豆沙的甜、豬油的膩、乾果的香和果脯的酸甜的白汽籠罩著。媽媽將裝著豆沙八寶飯的碗拿出來,小心翼翼地倒扣在盤子上,緩緩地將碗拿起來,只見盤子上出現了半球形熱氣騰騰的八寶飯,晶瑩剔透的糯米飯上鑲嵌著各色的乾果和果脯,就如同寶石般鑲嵌在其中,為雪白又帶著些許深色的糯米飯,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好了,別看了,去餐廳吃吧。」媽媽說罷,便將渾身上下散發著香甜氣味的白胖豆沙八寶飯端上了桌,我和表姐他們立馬拿著勺子去挖豆沙八寶飯,我喜歡狠狠地一勺子下去,力求要挖到大部分的食材,既不能放過噴香的乾果和酸甜的果脯,也不能放過拿糯唧唧的糯米和甜膩膩的豆沙,滿滿的一大勺,


往嘴中一塞,濃郁香甜在口腔中瞬間迸發,幾下咀嚼,任由著那各種的食材在嘴中自由發揮,相依相存,誰都不會搶了誰的戲,自帶獨特香味的豬油貫穿著這八寶飯,油光鋥亮又軟糯富有嚼勁的糯米飯夾著綿密細滑又香甜的豆沙,而酸酸甜甜的果脯又恰好解了豬油帶來的些許油膩,實在是滿足。


直到現在,許多寧波人還保留著在除夕的年夜飯上吃豆沙八寶飯的傳統,或是親手自製的,亦或是市場上買的現成貨。只有吃了這豆沙八寶飯,才會覺得這個年過得甜蜜圓滿。

編輯:Betty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