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振興國家戰略背景下發展鄉村旅遊對提振鄉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具有積極意義。以廣東省中山市典型村莊為例,採用問卷調查、訪談以及實地走訪等方法,研究旅遊型鄉村在土地開發中採用的模式,分析農戶、企業、村集體、外來人員在管理結構、社會階層、利益分配等方面對土地開發模式的影響,最終從旅遊資源相對分散、旅遊產品開發深度不足等方面提出旅遊型村落土地開發的問題並探討優化路徑。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其總體要求體現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上。其中,「產業興旺」是關鍵與抓手。鄉村振興國家戰略背景下發展鄉村旅遊對提振鄉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實現「產業興旺」具有積極意義。然而,作為一種產業發展模式,鄉村旅遊需要空間落地,土地制度對其發展存在一定的約束作用,具體體現為旅遊管理較集中與農村土地利用較分散之間的衝突。隨著鄉村旅遊的發展,村民、村集體、政府、企業、其他外來從業人員必然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繫,也會對鄉村治理結構、鄉村階層、產業利益分配等鄉村秩序產生新的影響變化。
國外鄉村旅遊研究起步於19世紀中葉,近年來的研究視角包括:一是鄉村旅遊開發的居民參與研究,如研究居民參與鄉村旅遊業發展存在的問題(Ghaderi,2012)以及居民參與鄉村旅遊業的路徑和方式(Hamilton,2013)。二是鄉村旅遊業發展和居民身份變化的影響,如旅遊業發展的驅動因素以及發展模式對農民身份和階層分化的影響(Xue,2017)。三是旅遊業和城鎮化水平的關係研究,如通過運用耦合協調度評價模型,認為優化區域產業結構、構建城市化長效動力機制的關鍵在於旅遊業和城市化協調發展(Li,2018)。國內研究起步較晚,近年來的研究視角包括:一是鄉村旅遊開發模式研究,如從鄉村旅遊資源來看,有文化遺產旅遊開發和休閒度假村莊開發(程哲,蔡建明,2016)。二是鄉村旅遊轉型升級路徑研究,如在國家發展全域旅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時代,提出要依託鄉村振興戰略,圍繞產業融合進而提高產品的質量來帶動鄉村旅遊的發展以及轉型(楊美霞,2019)。三是鄉村旅遊和城鎮化發展的關係研究,如通過分析旅遊城市化的空間分異機制,認為對城鎮化產生正向促進作用的因素有政府扶持、市場吸引力、旅遊推動力以及產業支撐力(朱道才、孫家敏,2017);通過運用綜合指數方法,驗證鄉村旅遊對於新興城鎮化的重要影響(張麗娜,2019)。
有鑒於此,以廣東省中山市典型村莊為例,通過問卷調查、訪談以及實地走訪等方法,研究旅遊型鄉村在土地開發中採用的模式,分析旅遊型村落在土地開發中存在的問題並探討優化路徑。
2016年末,中山市有農村集體所有土地面積72 860公頃,其中,耕地18 767公頃,林地23 087公頃,園地3 673公頃,水產養殖22 860公頃,其他集體土地4 473公頃。中山市可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資源有限,農業生產空間主要為耕地及可調整的園地、其他農用地等。全市擁有面積為12 535.63公頃的灌溉耕地,其中有5 281.57公頃耕地配置有噴灌、滴灌、滲灌設施。
中山市旅遊資源豐富,擁有西山禪寺、南山古香林等眾多優美的自然旅遊資源和孫中山故居等大批歷史文化濃郁、地方特色鮮明的名勝古蹟和人文自然文化景觀,其旅遊資源類型豐富。現有開發的旅遊資源可以大致分為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遺址遺蹟、建築與設施、旅遊商品、人文活動等七大類。
截至2019年,全市擁有8個國家級省級古村落,分別是南朗鎮翠亨村、沙溪鎮龍瑞村、南朗鎮左步村、南朗鎮欖邊村、大涌鎮安堂村、三鄉鎮古鶴村、黃圃鎮鰲山村。近年來,依託良好的旅遊產業背景,中山市旅遊產業發展迅速,目前已有28個村開展鄉村旅遊活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主體達100多家,從業人員3 000多人,年接待遊客50多萬人次,實現年營業收入超過2.5億元。
通過對中山市CH村、XP村、GH村等進行問卷調查、訪談以及實地走訪後,總結分析得出以下三種不同土地開發模式的典型旅遊型村落類型。
CH村地處中山市境東南部南朗鎮。全村總面積27.41km2,總人口約為4 000人,另有海外華僑及港澳同胞3 100餘人,外來務工人口達2萬餘人。村內自然景觀優美,旅遊資源豐富,擁有嶺南特色的古代遺址以及民間藝術。
南朗鎮CH村早期主要開發的旅遊資源僅為孫中山故居。近年來,村內旅遊業開始迅速發展,其主要土地開發體現為「村集體+企業合作」的模式,即CH村集體經濟組織即村委代表全村民與企業及開發商合作,由開發商和企業出資進行資源整合,開發具有歷史性、紀念性、民俗性、立體感和多樣性的展覽旅遊體系,使人文精神弘揚與物質環境建設相呼應,目前已形成了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紅樹林自然景觀、橫門出海捕魚旅遊等景點在內的,依託人文歷史資源開發的旅遊型古村落。
XP村地處民眾鎮的東面,全村總面積7 138畝,總人口約5 000人。村內河沖縱橫交錯,村民依水而居,極具水鄉風情。該村大力發展鄉村特色,開發四季水鄉,是依託農業資源和景觀資源開發的旅遊型古村落。
XP村以村集體為主導進行土地開發,村集體成立開發公司自主開發,村集體出地,村民出資,開發四季水鄉旅遊特色村。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包括水上墟市等村中特色建築和資源將被重新挖掘開發,該村將通過優化環境和產業,重新煥發水鄉活力。
同時,按照市級特色精品村創建方案,XP村將在村中打造「一環兩帶兩區多節點」發展格局。其中,「一環」即通過完善村中慢行系統和遊船線路,串聯村中各個功能區,規劃建設水鄉「環形生態旅遊路線」。「兩帶」即「嶺南水鄉風情帶」和「田園鄉徑景觀帶」,通過優化水陸環境,形成水鄉景觀。「兩區」即文化展示區和觀光休閒區,通過改造提升XP村內歷史建築、古樹名木和現有的生態旅遊園區資源,打造水鄉特色景點集中區。
GH村是中山市三鄉鎮下轄的自然村,位於廣珠公路和105國道交匯處,是岐澳古驛道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建村已有800多年,是中山保存最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從古至今一直是中山和珠海之間來往的必經之路。GH村目前轄區面積5.6km2,戶籍常住人口1 000餘人,外來人口8 000餘人。同時,該村是中山市著名僑鄉,有超過3 000多名來海外僑胞及香澳同胞。
藉助於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GH村內自發形成了華財、GH、明清三家大型古舊家私市場,內有古玩店等500多家,全部陳列和交易名貴的古玩、家具等,已是全中國最大的古舊家私交易基地,世界馳名。其土地開發模式主要為農戶主導型,即在沒有第三方參與或參與但不以贏利為目的的條件下,農戶以家庭而非自然人為單位在配置家庭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經濟資源時尋求家庭效用或利益最大化,且堅持同等條件下熟人優先的土地開發模式。
近年,為了進一步推進秀美村莊建設,三鄉鎮全力推進GH村鄉村風貌提升工程,打造「升級版」的特色精品村,古老的村莊正在慢慢舊貌換新顏,重現活力。目前,全村共有大小型企業100多家,其中以古舊家具、製造業居多,村中還建有大型建材市場出租。如今,GH村外向型經濟與新興的旅遊業共發展,以「古舊+生態」為基礎打造的古村落已基本成形,越來越多的遊客來這裡騎行、遊玩,成就了今日幸福的GH村。
表1 三個典型村莊對比
中山市旅遊型村落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旅遊資源相對分散和旅遊產品開發深度不足。此外,旅遊特色進一步挖掘不足以及土地流轉法則指導細則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落的發展。例如,旅遊型村落的土地在發展旅遊產業時,因為歷史遺留或村民個體等一些因素,導致土地的使用被分散,旅遊資源無法集中。如今中山雖有多種旅遊節慶,但大部分主題不突出,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無法滿足文化旅遊者的體驗需求。目前鄉村旅遊土地開發的模式至少包括農戶主導型、村集體主導型、村企合作型等典型模式,但是土地流轉法規指導細則等不夠完善,時有土地流轉糾紛的發生。
旅遊型村落在土地開發前後,農戶、企業、村集體及外來人口間的關係等多個元素都相應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直接影響了村內管理結構、社會階層、利益分配等鄉村秩序的變化。因此,未來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探討旅遊型村落土地開發問題的對策。
為保證村落發展旅遊產業時不破壞村莊原本的特色,使旅遊資源集中,政府應在積極引導和提倡旅遊村落有規劃性地進行土地流轉的同時,設立相應的政策制度,構建相應的中介機制和協調機制,並完善責任追究機制,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減少土地流轉糾紛的發生。
村民在進行土地經營權流轉時,要了解相關法律政策和規範的土地流轉程序,同時積極配合村集體組織,與村集體協作將村莊建設好,大力發展旅遊鄉村,為鄉村振興出力,並維護好鄉村秩序。
村集體要在保護獨特的鄉土氣息的基礎上完善土地開發模式,營造一個樸實、綠色、清新的旅遊型村落。同時,要保持自己的主導地位,統籌兼顧,全面規劃村莊發展,保證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使鄉村旅遊蓬勃發展。
外來人員要與村集體、村民合作,儘可能按照村集體的規劃布局參與土地經營權流轉,尊重旅遊型鄉村的特色文化,維護好旅遊型村落的鄉村秩序,為旅遊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做貢獻。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於產業興旺。對於旅遊型村落來說,如何對土地進行開發關乎村落產業發展的未來。以廣東省中山市三個典型村莊為例研究發現,當前中山市鄉村旅遊土地開發的模式主要包括農戶主導型、村集體主導型、村企合作型三個典型模式,存在旅遊資源相對分散、旅遊產品開發深度不足等問題。對此,可以從完善土地流轉程序、維護鄉村秩序、保持主導地位和尊重特色文化四個方面來優化旅遊型村落的土地流轉與開發。
原標題:旅遊型村落土地開發的模式、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廣東省中山市典型村莊為例
作者簡介: 柯柳媚(1998-),女,廣東化州人,學生,從事土地資源管理研究;; 詹嘉靈(1997-),女,廣東潮州人,學生,從事土地資源管理研究;; 朱孟珏(1984-),男,江西贛州人,副教授,博士,從事土地資源管理、鄉村地理研究;;李尚東(1998-),男,廣西北流人,學生,從事房地產開發與管理研究;; 陳家敏(1998-),女,廣東汕頭人,學生,從事土地資源管理研究。;
基金: 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S201910592005);
來源:經濟研究導刊2020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