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經過一個漫長而炎熱的夏季,現已步入夏秋季節轉換的9月,這一時期晝夜溫差加大,養殖水體的載魚量、投喂量達到全年的高峰,對大多數水產養殖品種的生長和攝食較為有利,養殖對象生長迅速。但與此同時水產養殖面臨池塘水質老化、藻類大量繁殖等問題,這些易導致水生動物多種疾病的發生。入秋後,要重點關注以下水生動物疾病。
流行特點
1.魚類疾病
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症
該病可感染多數淡水魚類,具有病程急、死亡率高等特點,特別是水溫持續在28℃以上、高溫季節後水溫仍保持在25℃以上時發病率高,該病可通過病魚、病菌污染餌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徑傳播,鳥類捕食病魚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養殖池間傳播。
細菌性腸炎病
該病是草魚、青魚的高發病,從魚種至成魚都可發病。水溫在18℃以上病情開始流行,25~30℃是流行高峰期,常與細菌性爛鰓病、赤皮病等並發,造成的死亡率較高。
鮰類腸敗血症
該病是由鮰愛德華菌感染鮰科魚類引起的一種疾病,主要發病對象為斑點叉尾鮰,臨床症狀表現出急性型和慢性型兩種形式。急性型死亡率高,主要表現為敗血症和腸炎;慢性型主要表現為「頭穿孔」。該病從苗種到成魚均可發生,流行時間長,發病水溫為24~28℃。
錨頭鰠病
該病對各齡淡水魚類都可造成為害,尤以對種魚為害最大,水溫在12~33℃期間錨頭鰠大量繁殖,並引發疾病。
2.蝦類疾病
白斑綜合徵
一般水溫在18~30℃時該病易暴發,主要為害對象為凡納濱對蝦、中國對蝦、日本對蝦等,沿海對蝦主養區需重點防控。
對蝦腸道細菌病
該病是由桿菌引起的細菌性疾病,患病幼體遊動緩慢,趨光性差,嚴重者沉入水底,大部分死亡,少數倖存者發育為仔蝦後才治癒。
3.鱉類疾病
鱉潰爛病
該病是由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等多種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水溫20℃以上易發病併流行,溫度越高,發病率越高。病鱉體表各處潰爛,並可爛及骨骼,稚鱉至親鱉均可受害,常引起稚鱉、幼鱉大批死亡。
鱉腸型出血病
該病又稱出血性腸道壞死症,是由嗜水氣單胞菌引發的疾病,在我國大部分養鱉區普遍流行,具有傳染快、來勢猛、死亡率高、為害嚴重等特點。發病的適宜水溫為25~30℃。
此外,一般養殖的淡水魚類還需注意防控爛鰓病、赤皮病和指環蟲病等。羅非魚需注意防控鏈球菌病和羅湖病毒病。
防控措施
1.適時調節水質
可進行換水、加註新水,保持池塘水質良好,溶氧充足。適當使用微生物製劑、水質改良劑等調節水質。目前,我國南方養殖池塘的表層水溫仍可達到較高的溫度,過高的水溫不利於多數養殖品種的生長,需適當加高池塘水位,既可使水溫適宜水生動物生長,也可保持水質的相對穩定。
2.加強投喂管理
要保證投喂的飼料新鮮,不變質。在確定好日投餌量後,根據天氣、水溫、水質、魚類吃食等情況合理安排投喂量,儘量減少殘餌產生,魚病治療期間適當控制投餌量。
3.科學使用增氧機
通常每天凌晨開啟增氧機一段時間,中午再開啟2~3小時,促進水體上下交換,通過增氧機的攪動,使上層溶氧高的水體到達底層,保證整個池塘上下層溶氧的平衡。經常開啟增氧機也可打破水體的溫度分層現象,使養殖品種處於適溫範圍內。
4.適當補充營養
高溫期是水生動物病害的高發期,定期在飼料中添加多維、三黃粉、免疫多糖等,可增強水生動物體質,提高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