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地出現連續陰雨天氣,隨之而來的是寄生蟲病,無疑給養殖工作帶來重重考驗。春季對淡水魚養殖影響比較大的節氣,這個階段早晚溫差大,溫度的變化非常適合寄生蟲、細菌等病原生物的生長繁殖。
水產養殖業的現實
從上面這件事可以看出目前水產養殖戶在殺蟲藥使用上的確存在一些不足,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魚病判斷不准。
草魚的細菌性爛鰓其症狀與寄生蟲性爛鰓相似,除非鏡檢,否則無法從肉眼做出準確的區分。
1、由細菌引起的爛鰓病
病原體是粘球菌、鰓黴菌等致病菌,鏡檢無寄生蟲;鰓絲呈暗紅色,充血明顯,糜爛嚴重,粘液較少;病魚的鰓蓋內表面組織一般會發炎充血,中間部糜爛呈圓形或不規則的透明小窗,俗稱「開天窗」;多數病魚無規律浮游,靠池邊漫遊,身體發黑,尤以頭部發黑最為明顯,一般不跳躍;病魚常伴有赤皮病、腸炎病並發。該病在水溫15℃以上開始發病,在15~30℃範圍內,水溫越高越易暴發流行,致死時間也短,一般流行於4~10月。
2、由寄生蟲引起的爛鰓病
病原體是寄生蟲,用顯微鏡檢查可見鰓隱鞭蟲、車輪蟲、指環蟲、中華鰠等;鰓絲多為淡紅色或鮮紅色,水腫明顯,大量粘液包裹鰓絲,有時可見鰓絲外有一層白膜。如果是孢子蟲寄生,則可在鰓絲上找到孢囊,形如菜籽狀、塊狀;病魚的鰓蓋內表面組織一般無損傷,不充血;多數病魚整日浮於水面,常跳躍,體色無明顯變化。
3、殺蟲藥的濫用。發生寄生蟲害時,直接使用自己使用多次的殺蟲藥,認為以前出現過類似的症狀,就是用了這種藥就治好了,忽視了任何藥品都存在「抗藥性」和準確治療的科學理念。
4、魚藥的配伍因利益而定而非需要。很多魚藥的配伍並沒有對症下藥,沒有確切解決魚類出現的問題。
常見的草魚寄生蟲都有哪些
草魚養殖如何正確使用殺蟲藥,要先認識草魚有什麼寄生蟲。
1、體外寄生蟲病:車輪蟲、指環蟲(三代蟲)、錨頭鰠、中華鰠、魚虱等;
以上兩種寄生蟲寄生時容易出現:魚體頭部及身體發黑、離群獨游,有時也有少數魚結群在岸邊漫遊的現象。鏡檢鰓片時可見魚類被車輪蟲、斜管蟲或指環蟲寄生,有時也有車輪蟲、指環蟲混合感染的情況。
2、體內寄生蟲病:絛蟲等;
感染絛蟲的草魚出現有部分死魚的現象,攝食不佳,草魚種則容易出現大量的死亡。
寄生蟲治療措施
1、車輪蟲可使用目前市面上比較主流的大廠車輪蟲專治藥物,同一年避免同一種藥物使用次數超過2次,且最好不同的藥物輪流換用;
2、指環蟲的主治藥物為甲苯咪唑,建議使用目前市場上流通最廣泛的大廠產品;
3、丁蟲類發現草魚體表顯現紅點後開始殺滅,高溫可選擇氯氰菊酯,低溫可選用阿維菌素。藥物潑灑要均勻。儘量避開陰雨天氣;
特別提示:溴氰菊酯在高溫毒性增強但殺蟲效果減弱,建議不要在高溫期選擇,且由於溴氰菊酯使用時間過長在大部分地區已出現抗藥性,建議可與氯氰菊酯或者是高效氰戊菊酯合用;
4、絛蟲,建議使用阿苯達唑拌料投喂,投喂量參照使用說明書。
殺蟲藥使用往往有風險,一定要在職業漁醫指導下嚴謹使用,且嚴格按照使用藥品的說明書用法用量,嚴禁私自加藥加量。殺蟲後,記得消毒,消毒後,記得解毒,這也是很多人忽略的。
季節性預防措施
大部分寄生蟲,都有其固定的發病高峰期,比如小瓜蟲發病高峰在春秋兩季。不同種類的魚蝦,也有其多發的某種寄生蟲病害。掌握其中的規律,在特定的季節或時間段,針對性的使用預防藥品,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預防寄生蟲,最好不要用定期殺蟲劑的方法。每一種殺蟲劑幾乎都是劇毒,對養殖動物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平時我們可以使用植物提取物來預防。
同時做好底質、水質維護,每造結束後,最好清理掉淤泥。在一造開始前,池底要經過暴曬,並且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徹底的清塘消毒,經常進行水質的消毒除害。
實踐證明,做到以上措施,一年不得蟲,一造不用殺蟲劑,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請大家記住一句話:寄生蟲,也是可以預防的!
魚類寄生蟲病往往是看不見損失的,一般不會被養殖戶所注意。但是如果不重視寄生蟲的預防,全年的蟲災會很嚴重,藥物、人工投入巨大,也會導致魚類因寄生蟲的干擾而生長緩慢、體質瘦弱,餌料係數加大。所以建議預防寄生蟲工作必須要做,一定要做,而且要做好。
用樂暢桉樹精油防控寄生蟲,安全無毒不影響吃料,用後無需解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H6fOnEBrZ4kL1VivN9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