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又現黃顙魚烈性死亡事件,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2020-05-02     水產養殖小貼士

最近一周時間內,湖北黃顙養殖區域又出現了第3波烈性的死亡。這是對養殖群體的又一次沉重打擊。

面對今年黃顙養殖開局就近乎失控的局面,需要為大家梳理:

1.問題是怎麼發生的?

2.當前養殖管理的關鍵是什麼?

3.接下來又會出現哪些新的問題?

4.建議與反思。

一、病症描述

這一波顯性的死亡是「開春問題」的繼續,但在發病特徵上又有一些差異。

發病突然:在養殖戶喂完一餐料後,到了下一餐投喂時間,魚群就直接閉口。一天之內,黃顙死亡量明顯增加,從第2天開始,出現爆發性的死亡。如果使用拋網,從魚塘邊打樣,就可以從魚塘「斜坡」的位置抓到很多「趴底」且奄奄一息的病魚個體。

死亡慘烈:出事的塘口,在3~5天之內,累積死魚可以達到「幾千」甚至「過萬斤」!魚死的太絕了,首先死亡的還是那些「偏大」的個體。水上漂1條死魚,水下還有4~10條。由於現在水溫升高,沉在底部的死魚往往在2~3天後浮出水面(低溫階段的死魚,更多是爛在塘底的)。

魚群抱團:在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些「陰影區域」——那是殘存的黃顙在「抱團」。抱團的個體中有相當比例出現了初期腹水的症狀,且魚體顏色加深。沒有見到早期那種——大量魚群集中「趴邊」的情形。抱團的現象會持續很久,且魚群大多遠離岸邊。如果打開增氧機,抱團的魚群就會向其靠攏。魚群取樣鏡檢,可以發現大量斜管蟲感染,嚴重的甚至出現爛鰓現象。

解剖觀察:通過對病、死魚和抱團個體的解剖與觀察,可以發現:黃顙頭部充血發紅,肛門紅腫、體表脫粘(甚至局部脫皮)且有明顯的褪色斑,病、死魚有嚴重的繼發「水霉」感染,鰓部腫脹,眼神僵直,腹腔內有少量血水,腸道嚴重浮腫或者僵直發黃;最早的死亡個體——腸道排空,但胃囊里還有採食的飼料;發病3天後的魚,腸胃中的飼料排空,但都有積水,魚體脫水明顯——眼窩下陷。

水體特徵:檢測某些發病池塘,溶氧並未過飽和,但部分魚塘的氨氮、亞鹽,明顯超標。「養殖戶如果外用消殺藥物,死魚更快、更狠。如果在施肥後發病,那麼死亡也會更加慘烈。發病後的魚塘水色,明顯黯淡發黑(死亡越慘的,顏色變化越大)。

唯一例外:開春的前兩波黃顙暴死,讓養殖戶心驚肉跳。「意外」的是——水質渾濁的池塘,發病和死魚都不算多。但是這次,「渾水塘」還是不幸中招了。目前,就湖北養殖區域而言,開春至今能夠完全保證平順、安全養殖的,基本只剩下那些堅持足量做內服的養殖戶。

魚群抱團,魚群抱團靠近增氧機

湖北又現黃顙魚烈性死亡事件,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快速死亡,第一批大規格黃顙,瀕死「趴底」的魚

死亡暴增,第二批死魚


急性死亡個體,胃中有飼料


瀕死個體,殘存的飼料


腸道水腫

二、發病過程

原因:為什麼再度出現黃顙的烈性暴死呢?這次的原因可能相對簡單——「過量投料」。

過量:隨著水溫的回升,魚群採食的積極性也顯著提升,養殖戶更是急切期待「正常投料」——導致魚群過量採食。發病的池塘,基本上都經歷了「過量投料」,大概在1.5%左右。1.5%的數值雖然看起來並不高,可是養殖戶基本上忽視了——魚塘裡面即便有1萬斤魚,每次來採食的魚群,可能還沒有5000斤!!!按照1.5%的飼料用量來投喂,很可能喂出超過3%的結果。

結局:經過開春階段的磨難,黃顙的腸道普遍都是浮腫、「無力」的。在大量採食的情況下,災難性的後果幾乎是註定的。溫度的的回升,加速了黃顙病程的發展——腸道快速的崩潰——黃顙快速的閉口、死亡。首批死亡的個體,基本都是「吃料最凶的」,死後脹肚、翻白,浮在水上。這些是魚群中的「精英」,就這麼簡單粗暴的死掉了;吃傷、吃殘、吃料少的魚帶著嚴重的肝腸問題苦苦掙扎,抱團成群,靠近增氧機。大批黃顙,最終是被持續的繼發感染慢慢「耗死」的。

三、當前措施

對於現在還能勉強吃料的魚塘:

1.建議嚴格控制飼料投喂量(建議保持在0.5%左右),堅持到5月10日左右;

2.在飼料投喂過程中,建議繼續添加,養腸、護肝、促代謝的組方;

3.關注天氣,只要有降溫或者降雨,就提前強化治療腸炎藥物的添加;

4.避免肥水,消毒,殺蟲、「轉塘」等操作,以免再次刺激魚群。

四、後續問題

從黃顙魚體現狀,可以預期接下來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1.腹水:隨著水溫的持續回升,開春階段的「暴死」問題,最終能夠停止,但馬上就是「腹水」病症的高發期……魚群採食狀況,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觀,生長速度持續受限;

2.蟲害:入夏之後,「車輪蟲」問題可能比往年更加頻繁、頑固、致命。普通養殖戶一定會選擇外用殺蟲,但是在魚體虛弱的情況下,蟲會「越殺越多」,而黃顙的生長速度也會被「持續延緩」;

3.水質:水體的氨氮,「亞鹽」在後續高溫階段也會持續上升,並限制魚群的正常採食;

4.爛身:爛身是黃顙養殖的一大難題,尤其是在魚群體質持續虛弱的情況下;

5.經營:多數黃顙養殖者,在進入三伏天之前,養殖很難走上正軌!整個上半年養殖是「停擺」的,如果下半年黃顙價高,那麼養殖戶為了追趕行情必然要加大飼料投喂——帶來新一波的魚病高峰。

總之:今年黃顙養殖,如果開春階段沒能順利度過,那麼接下來會是困難重重的。這些悲觀的預期能否成為現實,取決於養殖戶當下的操作。

五、建議與反思

我們建議各位養殖朋友,抓緊在三伏天到來前的這個「時間窗口」:

1.謹慎投料,強化內服——養肝、護腸、促代謝——加速修復;

在減輕魚體腸胃負擔的同時,加速魚體自身的修復——這是極端重要的。這第3波的黃顙死亡,就是血的教訓。

2.在魚體修復的基礎上,逐步增加飼料投喂,以供應魚體所需的能量和營養;

一直保持低投喂率,肯定是不可取的!但是「放開投喂」又會是災難性的後果,所以養殖管理者一定要強化內服調理——儘可能縮短「控料」的時間

3.在恢復階段投料時,建議一些養殖戶改變「一日只喂一餐」的習慣;

雖然有「研究表明」——「有胃魚一日只喂一餐」可以有效降低餌料係數,但是這樣的操作,對養殖管理的要求很高,也不適應當前黃顙養殖實際。

黃顙養殖經過2020年這一場巨大的災難,我們必須反思:

01

雜交黃顙在開春階段不能「強化肥水」!

肥水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應對小瓜蟲,但帶來的副作用就是——春日裡溶氧的超飽和PH值過高並對虛弱的魚體造成強烈的刺激和損傷。而小瓜蟲問題,即便在清瘦水體中一樣是可以高效安全應對的。開春階段,環境改善的越快,魚群的「採食慾望」就越容易失控。開春魚群必然「分化」;「分化」就必然意味著「過量採食」;「過量採食」就必然會遇到「溶氧過飽和」;「溶氧過飽和」也必然會遇到「強降溫」;「強降溫」就是養殖失控的起點;這個過程反覆經歷幾次,魚群就毀了。

所以,為了黃顙養殖風險的可控,在開春階段請不要 「肥水」(其它常規魚可以)!把資金和精力用在強化內服——改善「魚體代謝」方面——從根源上降低養殖風險。

02

開春階段,一定不要盲目投料!

在黃顙養殖方面,很多人有一系列的錯誤認知。(1)認為過冬會讓魚體「嚴重瘦身」,而選擇越冬前「育肥」。魚體確實會有一定程度的減重,但減重的部分主要是「水分」,溫度回升後「減重的部分」就能自然的快速恢復。而育肥操作,在魚上面是錯誤和致命的!(草魚只要腸系膜脂肪不厚,幾乎不會發所謂的「魚瘟」)。(2)開春黃顙在「正常情況下」雖然會積極採食,但採食的飼料幾乎是無法消化的,吃的越多浪費就越大!管控投料,積極內服促進代謝——可以讓腸胃的消化機能快速恢復。

03

想要輕鬆安全過關,強化內服——養腸、護肝、促代謝,是關鍵。

湖北鄂州方老闆黃顙輕鬆可控

開春的內服工作,不是一點點,也不是一天兩天,而是要「足量」並且「堅持」。在這次災難性的黃顙問題之下,能夠保持魚群平穩安全的養殖戶就是這麼操作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i2i2XEBiuFnsJQVnjj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