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行走在濕地公園內。孟德龍 攝
宋夾城景區綠意盎然。
各類珍禽在揚州安家落戶。張卓君 攝
昨天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旨在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動員人們參與到環境保護行動中來。綠色是揚州的生態底色,在這座生態之城,人與自然是如何和諧共生的?自然資源保護修復有何成效?下面這一個個故事,或許能夠給您帶來答案。
新居民 珍稀鳥類紛紛「安家」揚州
四月,高郵湖春意盎然,大地一片綠色,一群「新居民」在此「安家」,它們就是東方白鸛。
「每年在揚州『居住』三個月,東方白鸛對高壓鐵塔青睞有加。」國網高郵市供電公司運維站輸電運檢工周士清說,早些年他在巡線時就發現,高壓鐵塔上的鳥巢里有珍稀鳥類東方白鸛。
「珍稀」更要珍惜。「東方白鸛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列為全球瀕危野生動物,我們要保護好它們。」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副站長郝奇林介紹,我市一邊消除供電安全隱患,一邊保護珍稀鳥類繁衍生息。最終,一套1.44平方米的絕緣護板裝置,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除了東方白鸛,近年來,我市還吸引了小天鵝、黑臉琵鷺等國家珍稀鳥類落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提供的2019年揚州地區鳥類名錄顯示,揚州「鳥家族」目前已達276種,不僅有極危、瀕危、易危和近危的鳥,還有留鳥、夏候鳥、冬候鳥、過境鳥以及迷鳥或逃逸鳥。
新變化 船廠和荒灘披上「綠衣裳」
昔日荒灘被綠色景觀覆蓋,船廠轉型升級後變身「花園式」工廠……長潤造船,這個過去被列為整治目標的船廠,曾經堆場內貨物四處堆放,現在經過治理,已然改頭換面,一眼望去是蔥綠的植被。而過去江灘隨處可見的荒地,更是被千畝望不到邊的櫸樹林覆蓋。一片原本被金龍船廠、興儀船廠等占據的岸線,經過生態修復,全部呈現出一片喜人的新綠。
企業搬轉、岸線覆綠……曾經髒亂無序的長江堤岸正加快步伐向新的長江景觀帶轉變,周邊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也隨著「綠色指數」提升而不斷攀升。家住儀征市經濟開發區紅旗村的村民闞先生表示:「以前我家就住在長江邊,那時候船廠多,沿江堤轉一轉,揚塵四起,環境很差。現在則滿眼見綠,看著非常舒心。」
碼頭荒灘披上「綠衣裳」,這種變化在我市比比皆是。曾經的邗江區北湖濕地公園是一片荒灘,經過一番建設,已經成為一道亮麗的濕地風景線。北湖濕地公園在建設過程中開展了河流濕地保護、受損湖泊修復以及重要水禽棲息地恢復重建等工程,既為下游湖泊濕地打造了一條清水廊道,也為南水北調東線的供水安全提供一道「綠色屏障」。
新理念 修復生態,不斷織密「綠色網絡」
這一系列的變化,是我市堅持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保護修復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了解到,我市組織編制了《揚州市長江沿岸造林綠化工程總體規劃》《揚州市江淮生態大走廊林業建設規劃》《揚州市長江岸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等,系統開展土地整治、國土綠化、生態修復、礦山治理等各類工程項目,不斷織密「綠色生態網絡」。
據了解,全市去年新增4萬畝耕地,新增耕地面積同比增長了40%;全市林木覆蓋率達23.44%,自然濕地保護率達53.9%。這不僅為市民居住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也為共同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居環境。「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景象如今已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正在不斷上演。
記者 丁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afZpXEBnkjnB-0zgFm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