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自在」既是觀音菩薩的名號,同時還蘊含著般若法門的修行方法,便是「觀」。
「觀」並非是用雙目去看,而是在觀照內心的過程中,消除內在的迷惑,煩惱,獲得解脫,獲得自在。
觀自在、身自在、心自在
在看作品之前
先為大家展示兩張
2018年3月16日的朋友圈圖片
從原材料上手那天起,兩個詞語伴隨而來:揣摩、取捨。原材料體量較大,但形狀不規整,所以在保重量與作品規整兩者之間,一直在取捨,一直在彷徨。
思來想去最終設計了兩種製作方案供馬果來選擇。兩種方案擺在他面前,怎料,又一個取捨問題應運而生。記得當時馬果的第一句話是:為什麼這樣石頭只有一塊?
看的出來他對兩種設計方案都很喜歡,同樣難以取捨,猶豫不決之際,我們將兩種設計方案在朋友圈展示,讓朋友一起參與進來,看下大家更傾向於哪一種方案?
一天下來,兩種方案投票人數在伯仲之間。同樣經過一天的思考,我們基本也有了自己的決定。最終定下相對莊嚴肅穆的坐姿像方案。
從方案確定到成品出庫,歷時21個月。在拍攝視頻時,作品再次上手,凝視之,內心很是歡喜;但同是也有慚愧的一面,時間拖得太久。
記得有兩次馬果看到半成品時,都在說:效果真好,已經完工了?得到的回覆都是:還沒。可能也正是因為大家的耐心,才有了作品最終的呈現效果。
整個製作過程下來,與其說是雕刻,更像是揣摩。「揣」是心、「摩」是手。
從主體造像的神韻;龍、鳳、蓮花、六字箴言等配飾元素;再到底座的選材、整體造型;哪怕是佛光上的雲紋,都是經過認真的去揣摩、去雕刻。
靜靜凝視,聆聽心經,默默地感受觀世音菩薩所給予的加持與力量,一念清凈。
《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
版權說明:編輯自玉弘興官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YHfiG8BMH2_cNUgqnm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