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威脅人們健康的一大慢性疾病,糖尿病不僅僅是高血糖,還會發生低血糖現在,如果患者降糖時不注意,很容易導致血糖降得過快,出現低血糖。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出現無症狀性低血糖,救援不及時會危及生命。面對症狀不典型的低血糖,患者要時刻警醒,保護自己的生命。
症狀不典型的低血糖更要引起重視
「糖友」和非「糖友」的診斷標準不同
對於糖尿病患者, 只要血糖≤ 3.9mmol/L , 便可診斷為低血糖;而對於非糖尿病患者,血糖≤2.8mmol/L方可診斷為低血糖。同時應找出低血糖病因。
低血糖症狀的出現有時與血糖值不一致
一般情況下,低血糖症狀的出現與否與血糖值是對應的。但也有時候患者出現了低血糖症狀,監測血糖值卻並不低;或監測的血糖值低了,卻沒有表現出相應的低血糖症狀。以下學說可能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相對性低血糖學說,即患者原來血糖較高,經過胰島素治療後,短期內血糖下降過快或下降幅度過大而引起低血糖症狀,但此時測血糖卻並不低。
自主神經病變學說。糖尿病患者由於合併自主神經病變,或是服用β受體阻滯藥(如普萘洛爾,即心得安等),雖然測血糖偏低,但機體對低血糖卻反應遲鈍,甚至是毫無症狀。腦細胞能量不足學說。某些情況下,血糖由細胞外向細胞內轉運及在細胞內代謝產能的過程受到影響,從而使得腦細胞缺乏葡萄糖能量供應而引起低血糖反應。尤其是表現為神經中樞缺糖症狀如頭暈、意識障礙等,但是患者測血糖卻並不低。
症狀不特異 表現多樣化
低血糖的典型症狀通常表現為心悸、出冷汗、飢餓感、四肢顫抖、全身軟弱無力,等等,大家都比較熟悉,臨床上也比較容易識別。但是,老年人、嬰幼兒以及重度低血糖患者症狀往往不典型。
例如,老年人低血糖往往以精神反常、行為怪異及神經缺糖症狀為突出表現,如嗜睡、意識障礙、癲癇樣抽搐、偏癱、昏迷等,容易被誤診為急性腦卒中。另外,無症狀性低血糖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當中也比較多見。因此,對於不明原因出現意識障礙、昏迷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一定要想到低血糖的可能,及時給患者檢測血糖。嬰幼兒及低齡兒童低血糖常常表現為嗜睡、哺乳困難、哭鬧易驚、呼吸窘迫、面色蒼白、出冷汗、注意力渙散、噩夢連連,發生在夜間可發現為尿床等,症狀缺乏特異性,須細心觀察方能發現。
另外,飢餓感不等於低血糖。許多患者以為,只要出現飢餓症狀,就說明發生了低血糖。其實,有飢餓感未必一定發生了低血糖。因為有些患者儘管血糖很高,但由於胰島素絕對缺乏或存在胰島素抵抗,葡萄糖不能轉運進入細胞內為機體所用,患者同樣也會出現飢餓感。許多糖尿病患者都有這樣的體會,血糖越是控制不好飢餓感越是明顯,一旦病情穩定了,飢餓感也就消失了。因此,患者應該注意,當出現飢餓感時,一定要及時監測血糖,判定一下自己的血糖是高還是低,以避免盲目補充食物。
兩類低血糖,格外要當心
它們分別是無症狀性低血糖和夜間低血糖,前者在患者渾然不覺中發生,後者在患者夜間熟睡時光臨,由於其發病隱蔽,很容易被漏診,患者常常在不知不覺中陷入昏迷,非常兇險。無症狀性低血糖多見於病史較長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由於機體神經系統受損、交感神經對低血糖的感知能力降低或是使用了β-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即倍他樂克),患者在發生低血糖時往往沒有明顯的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如心慌、出虛汗、乏力、飢餓感等)而難以被及時發現,血糖持續下降,導致昏迷甚至死亡。發生夜間低血糖的患者,其空腹血糖常常反跳性升高,如果患者夜間噩夢連連、內衣被汗浸濕、晨起後頭疼頭昏,常常提示夜間曾發生過低血糖。動態血糖監測有助於發現無症狀性低血糖和夜間低血糖。
「低血糖反應」也須按低血糖處理
其實臨床上低血糖、低血糖症、低血糖反應這三個概念並不一樣,其區別在於:「低血糖」是一個生化指標,指患者血糖水平≤2.8mmol/L,但不涉及症狀的有無。換句話說,患者可以有症狀,也可以沒有症狀,後者臨床稱之為「無症狀性低血糖」;「低血糖症」是指血糖水平≤2.8mmol/L,同時伴有臨床症狀;「低血糖反應」指有些長期血糖較高的患者,經治療血糖短時間內顯著下降,患者隨之出現頭暈、出虛汗、面色蒼白、心慌等低血糖症狀,但此時測血糖可以低於2.8mmol/L,但也可以正常或略高於3.9mmol/L。這是由於機體對血糖急速下降不適應所引起的一種相對缺糖狀態。儘管此時患者的血糖尚未達到低血糖的診斷標準,但也應按照低血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