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國」【21】一夫英子||靜靜的淠河
我站在自家陽台,淠河優美的姿態一覽無餘。初夏的淠河攜著涼意輕快地流著。白亮亮的陽光灑落在河面上,泛著粼粼的光。湛藍的天空,鑲嵌著朵朵白雲。兩岸不知名的樹木經歷著冬的夢、春的萌動、顯現著夏的勃勃生機。不時有鳥從河面飛過,有喜雀、鷺鷥,還有叫不出名的小精靈,一群群,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南回北歸的雁常在此流連,今年是否還未啟程?水灣處有幾位釣魚人,一動不動地沉浸在只有他們自己才能體會的意境中。微風吹拂著蘆葦,裊裊地擺動著。河水輕吻著沙灘和岸邊的水草,輕柔得幾乎聽不出聲響。
我愛淠河,故鄉的村莊傍水而居,那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熟悉淠河,清清的河水、柔軟的沙灘,留下了多少童年少年的記憶;我讚美淠河,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她見證了我一路成長的歷程。
早就想寫關於淠河的文字,只是因為過於惶恐,纖細的筆難以承載淠河厚重的歷史。淠河對於我,對於這座城市,對於世代生於斯、長於斯的六安人民,她是這塊生生不息的土地上最長最大的河流,是獨一無二的、慈祥溫婉的母親河。她承載著這塊土地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翻開歷史,淠河悠悠地流過千年歲月。北魏酈道元著的《水經注》、清同治十一年修撰的《六安州志》記錄著她源遠流長的蒼茫歷程。淠河發源於大別山北麓,縱貫皖西大地,流經六安城西,浩浩北去,注入淮河。在漫長的自然經濟時代,交通閉塞,淠河就成為大別山區對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她培育著歷史重鎮麻埠、蘇家埠、正陽關,在陸路不發達的時代,這些歷史名鎮就成為大別山麻、茶、木材、竹子等經濟作物的集散地,通過淠河進入淮河,走向長江。淠河以她溫婉的胸懷突破自然經濟的藩籬,邁出閉塞的門檻,給這塊古老的大地帶來了生機。河上船來船往,白帆點點,商賈雲集,一派繁華。「淠津曉渡」、「桃鄔晚霞」、「雙塔摩青」、「赤壁漁歌」,描繪的是那個時代淠河的盛景,一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總讓我想像起淠河溫情怡然的歷史。
淠河養育著一代又一代六安人,人傑地靈,名家輩出。華夏司法鼻祖皋陶、一代名儒孫家鼐、獸醫鼻祖元亨兄弟、因治水而名聞千古的孫叔熬,昭耀歷史、千古留芳。在共和國的歷史上,從這裡走出了108位將軍,30萬英雄兒女為共和國獻出了寶貴生命。還有千千萬萬在這塊土地上生息,從這塊土地上走出,為古老民族和新生共和國做出貢獻的人們。淠河從古至今,流到我們的面前,傳遞給她的兒女們的,是悠久厚重的六安歷史和千古燦爛的淠河文化。
由於自然環境和歷史的原因,歷史上的淠河自身旱澇調節功微弱,特別是雨季,大別山洪水奔騰而下,通過淠河湧入淮河,千里沃野,白浪滔滔。1951年1月,毛主席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蘇、魯、豫、皖四省動員。而治淮首先要治大別山的洪水,治理大別山的洪水就要在大別山建水庫。1952年1月至1958年6月,在淠河源頭先後建成佛子嶺、響洪甸、磨子潭三大水庫,在史河源頭建成梅山水庫,但沒有解決大別山洪水的根本問題。在四大水庫的基礎上,又設計建成集防洪灌溉於一體的特大型綜合水利工程——淠史杭灌區工程。1958年開工,1972年建成。「溝通三河」、「橫貫皖中」,此工程之艱巨,前所未有,世所罕見。整個工程修建期間,正常日上工人數50萬人,最高達80萬人。6億立方米土石方,圍一米高寬長堤,可繞地球十多圈,當時被譽為「人定勝天」的典範,是「治天命而用之」的壯舉。在灌區工程修建過程中,六安人民表現了極大的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以艱苦卓絕的創業史聞名於世。從1952 年修建水庫到1972年整個灌區工程基本建成的二十年間,在經濟極端困難、物質極端匱乏、技術設備極其落後的條件下,六安人民用十字鎬、獨輪車等簡單的工具,肩挑手抬,累計4億工作日的人民戰爭,每畝不足40元的國家補助,創造了世界灌區建設史上亘古未有的奇蹟。淠史杭灌區工程是世界七大灌區工程之一,也是繼都江堰、河套平原灌區工程之後我國第三大灌區工程。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先後到此視察,美、法等三十多個國家領導人來此觀摩。
淠史杭灌區工程建成後,惠及豫皖兩省,1298萬畝耕地得到有效灌溉,大大控制了旱澇自然災害造成的影響,但世代養育六安人民的淠河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灌區工程修建期間,為保證肥西縣、合肥市兩地城市生活和工農業用水,在淠河上游橫排頭渠首樞紐處新開挖一條104.5公里長的人工河,將大別山三大水庫的水引向肥西、合肥,淠河成了旱澇調節的輔助河。雨水季節,三大水庫瀉洪,淠河承受著上游大別山洪水和本流域內洪水巨大壓力,汪洋一片。乾旱季節,淠河成了一條幹枯的河,淠河日漸衰落。淠河——六安人民的母親河,已失去了昔日美麗的容顏。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有很多同事在河西師專上學。淠河風起雲湧、水漲水落,深深地烙在他們的記憶里。河西師專本名六安師範專科學校,是當時六安唯一的高等學府,因位於淠河西邊沖積島上,六安人習慣稱之為河西師專。到師專要過淠河,當時社會經濟落後,河上沒有橋樑。雨水季節河面寬闊,附近村民就駕著渡船供來往人過河。有渡船,也並非想過就能過的。一是要等聚集到一定數量的人,擺渡人才肯撐船,人少,只有耐心地等待,遇有急事,也只能自己消受。如遇雨大風高浪急的天氣,渡船就停擺。那個時候沒有現在的通信發達,無法知道渡船停擺的消息,如不巧來到渡口,你只能望「河」興嘆。枯水季節,河面只有不到幾十米寬的淺流,村民就架起浮橋。讓人們通行。坐船、走浮橋是收費的,單趟兩毛,來回要四毛。按那時的消費水平,這個價格的收費是很貴的。師專的學生,來回不用交費,也許是學校代交了吧!坐船過河太早或太晚都不行。太早,擺渡人還在看護棚內酣睡;太晚,夜幕降臨,視野太差,河面上還有來往的貨船,不安全。一般夕陽西下船就停擺了。不好的天氣,停擺的時間更早。周末歸心似箭,往往是野渡無人舟自橫的空曠,望著水面寬闊的淠河,那時的他們胸中無詩意,歸心更悵然。
淠河,我的母親河!是什麼讓你羈絆,是誰讓你黯然神傷?
時間的河,流到二十一世紀。從改革開放至今,彈指間四十餘年,淠河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站在陽台凝望,淠河舒展著身姿,緩緩地向北流去。初夏的風從河面上吹來,清涼宜人。眼前的淠河從容而舒緩,河水清澈見底,一改過去或洪水滔滔或乾枯見底的容顏。現在的淠河,已在上游新建和改建了水利樞紐工程,集分流、防洪、發電於一體,產生了令人注目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在下游五公里處,修建的滾水壩,呈現了「高峽出平湖」的壯麗景觀。由此向南北兩個方向,河面上相繼修建了雲露橋、新安大橋、赤壁路大橋、文華路大橋、壽春路大橋,渡船和浮橋已成為歷史的記憶。濱河大道構成亮麗的風景線。入夜的淠河,燈光璀璨,恰似銀河落人間;荒野的淠河西岸,已成為繁華的河西新區。
淠河國家濕地公園,把淠河裝扮得分外妖嬈。淠河國家濕地公園是沿淠河打造的、典型的城市河流型濕地公園,囊括整個市區,全長43.7公里,在改善區域內生態環境、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和鳥類保護方面都有重要的地位。公園依河就勢,景色怡人,每逢節假日,遊人如織,是市民休閒觀光的樂園。
如今的淠河兩岸高樓林立,破舊低矮的建築已成為歷史的記憶。
河西師專已升格為二本院校,更名為皖西學院,位於風景秀麗的月亮島上。她是淠河上的明珠,六安人的驕傲,也是全國唯一的一島一高校的自然人文景觀。月亮島是由淠河彎道河水沖積而成的島嶼,5公里長的環島公路景觀帶,校園內銀杏大道、玉蘭大道、桃花園構成的月亮島風景區,與淠河國家濕地公園融為一體,相互輝映,吸引著八方來客。2010年6月全國青年賽艇錦標賽、女子沙灘手球俱樂部聯賽在月亮島舉行,這是六安首次承辦的全國性大型體育賽事。淠河以美麗的姿態迎接這個美好新時代。
淠河的模樣已今非昔比,她濃縮著這座城市發展的全過程,展示著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
淠河,你從蒼茫歷史中走來,帶著大別山的堅韌,澤被皖西大地;淠河,你從曾經失意中走來,飽含溫婉的情懷,布恩於天地之間,大愛無疆;淠河,你從美麗春天走來,七十年櫛風沐雨,滄桑巨變,分外妖嬈。
我站在陽台,一任河面清涼的風吹拂緋紅的面龐。靜靜的淠河,捎上我的思緒、帶著我的祝願,流向遠方……
(圖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一夫英子,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中學高級教師、副校長,從事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三十餘年。喜讀書,在認識《天府散文》胡總編及編委們之前,從末涉足文學創作。崇尚以文會友,以友為師;熱愛生活,以文載道。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