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表演節目的孩子長大了,成了逼娃表演的媽

2020-12-17   父母世界Parents

原標題:不想表演節目的孩子長大了,成了逼娃表演的媽

上周末,豆豆媽帶著4歲的兒子參加了一場熱鬧的聚會,迎接從美國回來的閨蜜。

吃完飯,閨蜜的女兒安娜就提議,她和其他三個小夥伴給媽媽們來一場才藝表演。還沒等大家反應過來,小姑娘就大大方方走到屋子中央,大聲唱了一首《冰雪奇緣》的英文版主題歌。

安娜還沒唱完,其他兩個孩子都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只有豆豆緊緊挨著媽媽,一言不發。

一會兒,其他兩個節目也快演完了。豆豆媽悄悄問兒子:「豆豆,別的小朋友節目都快演完了,你唱首歌好嗎?」

豆豆搖搖頭。

「那背首詩?昨天媽媽剛教你的《登鸛雀樓》,好不好?」

「媽媽,我不想演節目!」

這個時候安娜跑了過來,一邊喊著「豆豆,豆豆,該你了!」一邊把豆豆推到屋子中央。

豆豆站在屋子中央,沉默了足足有兩分鐘,連鼓掌聲都從熱烈變得稀稀落落,最後停下來。

豆豆的臉,連同脖子,憋得越來越紅,抬頭看著媽媽,嘴巴緊緊抿著。

「豆豆,你就給大家來個節目唄,別的小朋友都演完了。」

媽媽的話還沒說完,豆豆就「哇」地哭了......

類似的事情,不止發生一次兩次了,尤其是這種有很多人的場合,豆豆媽覺得太尷尬了。

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類似的難堪局面,在節假日或親朋好友聚會時。 「別人家孩子」能歌善舞,落落大方,自己家的寶貝卻扭扭捏捏,不盡人意。父母可能會覺得沒面子, 但比面子問題更嚴重的是,這其實是在傷害孩子的尊嚴和自信。

遇到這樣尷尬的局面

爸爸媽媽該如何處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自己都羞於展現,卻把這種期望和壓力傳遞給孩子,很不公平。

作為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意願的表達。當孩子表現出不願意之後,需要拿出些耐心了解原因。

如果孩子是因為害怕而猶豫,媽媽可以邀請孩子一起表演節目,給孩子壯膽,並給孩子做做示範,讓他明白這不過是一種愉快的體驗,媽媽也很享受。

或者邀請其他開朗的小朋友一起表演, 把讓孩子膽怯的「獨角戲」變成一台群演會,氣氛會更熱烈,也藉機消解孩子的害怕情緒。

還要記得在合作表演之後,真誠地鼓勵孩子,比如說:「你今天表演的節目大家都很喜歡!」「你的聲音很好聽!」

當然,如果孩子執意不表演,媽媽可以跟大家解釋:「今天這麼多觀眾,他有點害羞了,我們下次準備充分了再表演。」 這樣,既尊重了孩子的意願,其他人也不會太計較。

沒能表演節目,孩子也會覺得愧疚。這時候,父母要記得 真切地安慰孩子,對年齡小的寶寶而言,溫暖的肢體語言就足夠了。

外在的表現

更多源於家庭的教養方式

對於孩子來說,性格特質尚在發展中,因為這樣就對他 下「內向靦腆」的定論,為時尚早。

這樣的外在表現,的確有一定人格特質的因素,但很大程度上和家庭的教養方式關係更為密切。

1.爸爸媽媽在教養上一味強調威嚴

這類父母深信權威是教養的核心, 在日常生活中,感情上不太外露,與孩子保持一定距離,傾向於把孩子培養成順從、依賴的乖孩子。 孩子為了迎合父母而壓抑內心的矛盾和不安,就會逐漸變得內向。

2.祖輩承擔了教養重任

很多爸爸媽媽工作忙,孩子斷奶後主要由祖父輩教養。 大多數祖父輩對孩子生活照料得多,情感慰藉給予得少。

而且,老年人對孩子的安全更為重視,傾向於「圈養」。孩子出門結交朋友的機會不多,這會使孩子的人際交往經驗不足,而越是缺乏人際交往經驗,寶寶就表現得越靦腆和退縮。

另外,一部分祖父輩對孩子溺愛, 吃飯穿衣等凡事包辦,別看這都是日常瑣事,無形中卻剝奪了孩子體驗和成長的機會,自信心的建立沒有土壤。

3.寶寶的教養環境多次改變

如果寶寶熟悉的環境突然發生改變,如搬家或者換了幼兒園或老師,但這個時候 父母對寶寶的心理變化缺乏關注和安撫,就可能造成孩子安全感的部分喪失。就寶寶的教養環境而言,「穩定高於一切」。

內向不是缺陷,而是優勢

有人說「內向的孩子,生活得更艱難」,這只是一個粗暴偏激的論斷。如果你的孩子性格內向,那麼父母要知道,這些安靜、沉思的人,因為不善言辭,通常會被貼上許多標籤,而世界正需要這些人,與那些大聲說話、健談,甚至有些聒噪的人達成平衡。

獨處時,內向者充滿動力、精神煥發,與別人相處時卻精疲力竭;而外向者在人群中非常活躍和熱情,一旦獨處,往往感到頹靡和無聊。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許多科學家、 藝術家和作家是內向者。 這些專業領域的人享受獨處,獨處讓他們自己不斷探索,發現新的事物和持久的樂趣。

父母怎麼對待內向人格的寶寶?

1.父母一定要認識到,內向並非一件不好的事情,更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內向只是一個人的特質,和血型一樣,根本不需要去改變。

2.儘量不給孩子貼標籤,下定論。如果孩子經常聽到這些詞語以及隨之而來的不悅語氣,可能會為這個特質而自卑,也就很難發現這種特質的優勢所在。

3.如果想把孩子介紹給別人,或者要讓孩子適應一個新環境,一定不要著急—慢慢來。

4. 如果孩子喜歡上了他之前一直害怕參加的活動,對他多鼓勵和肯定,讓他知道自己有能力獲得更多的快樂。

5.幫助孩子培養興趣愛好,這樣他才有機會接觸到志趣相投的朋友,讓他生活更豐沛,更愉悅。

6.內向的孩子更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與外人的交流不會太多。你還要知道,內向的孩子即便遇到困難,也不太會尋求幫助。所以你要仔細傾聽他講話,理解他,回應他。

撰文/舒亞

編輯、視覺/閃閃、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