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已走進明目張胆捅刀子、下黑手時代!險資入市限制放寬能否拯救"死牛"?

2020-07-20     價值線傳媒

原標題:中美已走進明目張胆捅刀子、下黑手時代!險資入市限制放寬能否拯救"死牛"?

來源 | 價值線

編輯 | 小偉 海榮

親愛的A股投資者:

這周對於股民來說備受煎熬,剛剛在"8連陽"的火熱行情中捂熱屁股,又一不小心被踹下了車。

周四中芯國際科創板上市大吸血,周三晚中國神酒被官媒點名帶崩白酒股,市場也氣壯山河地跌出了大熊市的感覺。

根據大A股的一貫作風,在如今這個時點如果再沒有利好消息出現的話,這次眾人期待的"慢牛"非常有可能直接變成"死牛"了。

果不其然,周五收盤後銀保監會突然放出大招——險資入市限制放寬!優質險企權益類投資比例提升,從30%最高升至45%,但持有單一上市公司股份不超10%。

可是,短期A股面臨兩大風險!

1、A股下半年最大的限售股解禁洪峰,將在下周到來。

Wind數據顯示,下周將有70家次上市公司面臨解禁,合計解禁市值2589億元。7月22日當天,解禁市值達1792億元。

2、A股短期最大外部風險:中美已走進明目張胆的捅刀子、下黑手時代!

險資入市限制放寬能否拯救"死牛"?

其實近幾年,市場兩極分化是持續的態勢:對於茅台這樣的公司來說,牛市已經很久,而對於垃圾股來說,熊市則是漫漫無期。與其去試圖判斷指數牛熊這樣的高難度的事情,不如腳踏實地的去分析上市企業的經營成長,持有好公司,支持好公司,才是投資者可以與企業共贏的事情。

請看《股市雞毛信》正文

價值線編輯部

7月19日

"慢牛"恐變"死牛"?

銀保監會突放大招!

上周,A股市場從7月初的狂飆直接變臉,滬指周跌幅5%並一度跌破3200點,讓不少投資者措手不及。

根據大A股的一貫作風,在如今這個時點如果再沒有利好消息出現的話,這次眾人期待的"慢牛"非常有可能直接變成"死牛"了。

果不其然,周五收盤後銀保監會突然放出大招——險資入市限制放寬!優質險企權益類投資比例提升,從30%最高升至45%,但持有單一上市公司股份不超10%。

在本周市場一片肅殺之後,很多媒體驚呼:重磅利好來了,老鄉別走。

那麼我們從幾個角度來冷靜地看一看保險資金投資權益類資產比例上限上調的實際可能影響。

第一,我們看下保險資金目前在權益類資產配置的實際情況。截至 2020 年一季度末,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餘額為 4.38 萬億元,占保險資金運用餘額的 22.57%。其中,長期股權投資 1.95 萬億元,占比 10.05%;股票 1.54 萬億元,占比 7.95%;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 0.54 萬億元,占比 2.76%。也就是說目前險資配置權益資產原來 30% 的上限都遠遠沒用足,增加到 45%,只是打開長期險資配置權益類資產的空間,並不意味著中短期內就很大量的增量資金入場。很多投資者把這個消息和市場的短期波動的判斷結合在一起是不合適的。

第二,我們來看下目前保險資金的在A股配置上的主要持倉,會發現險資的主要的配置方向還是白馬股和藍籌權重股,這樣的配置方向,註定和市場上絕大多數的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散戶沒有交集。那麼即便錢來了,投資者要問問自己這個潛在增量資金的流向和你手中的標的會有半毛錢關係麼?

保險資金是典型的長期資金,尤其是我國A股市場長期資金不足,波動較大,一直被投資者詬病。這更凸顯了保險資金對權益資產投資的重要性。而做為普通投資者應該在市場投資者結構變化的過程中思考長期投資的方法,研究專業投資機構的投研體系,堅持價值投資的理念,這樣我們才可能和險資這樣的長期資金坐上同一條船,去往勝利的彼岸。

第三,我們也可以以史為鑑,來看看歷史上,監管層歷次對險企入市標準的調整時點後市場的表現(見下圖),可以發現,這對市場中短期的影響並沒有什麼規律可循。

歷次調整和時點分別為:2004年10月25日保險資金獲准入市,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上限僅5%;2007年7月17日上調至10%;2010年8月5日上調至20%;2014年2月19日上調至30%;這次為2020年7月17日上調至45%。

其實近幾年,市場兩極分化是持續的態勢:對於茅台這樣的公司來說,牛市已經很久,而對於垃圾股來說,熊市則是漫漫無期。與其去試圖判斷指數牛熊這樣的高難度的事情,不如腳踏實地的去分析上市企業的經營成長,持有好公司,支持好公司,才是投資者可以與企業共贏的事情。

「鴨梨山大」

A股下半年最大限售股解禁洪峰

將在下周到來

A股下半年最大的限售股解禁洪峰,將在下周到來。

Wind數據顯示,下周將有70家次上市公司面臨解禁,合計解禁市值2589億元。7月22日當天,解禁市值達1792億元。

中信證券研究顯示,科創板2020年7月解禁市值為未來2年的峰值,且集中在7月22日(2057億),從投資者類型上看,PE、VC等私募機構在科創板7月解禁市值占比高達57.3%。

Wind統計顯示,限售股7月開始流通上市的公司達到234家次,有209.80億股開始流通,市值規模達到6473.65億元,是2020年規模最大的月份。

7月將迎來本年度解禁洪峰

來源:Wind

而7月解禁主要集中在20日-26日,也就是下周。下周共有70家次上市公司面臨解禁,按最新收盤價計算,合計解禁市值2589億元,解禁公司數量和市值規模也為下半年單周之最。

下周將迎來7月解禁洪峰

來源:Wind

7月22日,也就是科創板開市一周年當日,有27家上市公司解禁,解禁市值達1792億元,其中25家科創板公司的解禁市值達1791億元。

華泰證券7月9日研報顯示,7月解禁:科創板年內解禁大月,占科創板流通市值比重61%:7月,全部A股解禁規模5570億元,占A股流通市值比重0.97%(解禁規模及流通市值按2020.7.7股價計算)。

科創板開板運行一周年,部分鎖定一年期的首批科創板首發股份、機構配售以及戰略配售股份即將解禁,7月解禁規模2151億元,為年內第一大解禁量,為該板塊流通市值規模的61%。

Wind數據顯示,7月22日一天,共有25家科創板公司31.47億股限售股解禁,解禁股份數量占公司總股本比例平均為31%,占流通A股比例平均為223.66%。

除潔特生物以外,其餘24家公司均是科創板首批上市企業,解禁股份多為首發原股東限售股份以及首發戰略配售股份等。

7月22日科創板解禁情況

來源:Wind

從解禁規模來看,百億市值以上解禁規模的公司達到4家,分別為中微公司、瀾起科技、虹軟科技、睿創微納。

中微公司是解禁規模最大的科創板企業。中微公司此次有1.94億股解禁,涉及18名限售股股東,解禁股數量占公司總股本36.27%,占流通A股377.27%。以最新收盤價計算,中微公司解禁規模達到414.72億元,而中微公司總市值1143億元,流通市值僅110億元。

同為半導體明星公司的瀾起科技,解禁規模僅次於中微公司。瀾起科技此次有3.41億股解禁,涉及32名限售股股東,解禁股數量占公司總股本30.19%,占流通A股431.30%,以最新收盤價計算,瀾起科技的解禁規模超323億元,而瀾起科技總市值1070億元,流通市值僅75億元。

中微公司和瀾起科技上市以來均備受追捧,股價一路上漲,目前是科創板五家市值過千億公司中的兩家。

中微公司是國內半導體設備明星企業,主要為集成電路、LED晶片、MEMS等半導體產品的製造企業提供刻蝕設備、MOCVD設備及其他設備。中微公司上市發行價為29.01元/股,上市至今,與發行價相比,中微公司股價累計漲幅已達到6.3倍以上。

據介紹,瀾起科技是全球僅有的3家內存接口晶片供應商之一,在內存接口晶片市場位列全球前二。瀾起科技上市發行價為24.80元/股,上市至今相比發行價累計漲幅達2.8倍以上。

不少投資者擔心,這些明星公司股價高企,結合巨量解禁來看,解禁後的股價表現堪憂。不過,近日市場可能已經對解禁賣出壓力產生預期,7月14日中微公司盤中創下歷史高點後近三日接連調整,累計回調幅度達到28%以上。瀾起科技近三日出現大幅調整,最新收盤價已跌破60日線。

華泰證券認為:科創板解禁高峰會形成供給壓力衝擊,或對科技股形成一定擾動。但從六維度看大幅衝擊的可能性較小:

一、解禁效應,解禁前心理衝擊或大於實際減持效應;

二、歷史經驗,解禁高峰並不一定造成市場大跌;

三、減持行為,解禁後並不一定在當月就減持;

四、借鑑首批創業板,大規模解禁並未對市場形成大幅衝擊,首批科創板雖然估值貴、解禁收益率高,但科創屬性更強、質地更優、更具稀缺性;

五、減持安排,多元化減持方式助於緩解壓力;

六、資金供給,科創50指數推出等吸引增量資金。

興業證券策略表示,如果科創板優質細分龍頭因為解禁出現回調,可能是投資者進行配置的機會。

A股短期最大外部風險:

中美已走進明目張胆的

捅刀子、下黑手時代!

本周市場大幅走軟,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與周中美國發表的《美國對南中國海事主權聲索的立場》的有關。

據環球網7月17日報道,繼7月13日和7月15日現身廣東附近海域後,美空軍E-8C飛機當天現身南海空域,並一度飛至距離廣東海岸約134公里的位置進行抵近偵察。

而周末這個事件方向還在繼續發酵。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周五宣布,由美國海軍尼米茲號和里根號航空母艦組成的雙航母戰鬥群周五重返中國南海。這是最近兩周內,這支雙航母艦隊再次進入這一海域。

2020年7月9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向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發表致辭,王毅表示,中美關係正面臨建交以來最嚴重的的挑戰。

官方公開這麼講,其實,內部可能早就做了更糟糕的準備。歷史經驗早已證明,變天的時候,政府機構常常是最後知道的那一個。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還屢屢對中國內政進行肆意干涉。7月7日,美國國務院打著所謂「人權」的幌子,宣布對涉藏的中國官員實施簽證限制。7月9日,美國財政部宣布就涉疆問題對一家中國政府機構和4名現任或前任政府官員進行制裁。7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又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執意簽署涉港法案。

最近,美國甚至放風,要考慮禁止黨員入境。

對於美方誤判形勢所採取的惡劣行徑,中方果斷進行了回擊。就在7月8日、7月10日、7月13日和7月14日,中方接連宣布對美發起對等反擊,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以及4名「惡行累累」的美方官員列入制裁名單。

種種現象表明,中美從「軟壓制」升級為「硬對抗」,已走進了明目張胆的捅刀子、下黑手時代!

價值線研究院認為,我們暫且不論中美之間是否會發展戰爭,當下的實際情況是中美已經從貿易戰擴展到經濟戰、科技戰、信息戰、情報戰、金融戰,現在就差軍事戰了。所以儘管可能性很小,但可能性再小,作為資本市場投資者,不得不防。

方正證券研究所所長楊仁文在最新報告中表示,短期時間內,中美關係是影響A股的外部最大風險點。

楊仁文提到,目前特朗普的支持率持續走低,特朗普選情面臨巨大壓力,不排除特朗普為選舉或將再度挑戰正在惡化的中美關係。

今年以來,美國對中國進行新冠肺炎污名化、增加實體清單並延長對華為禁令、宣布制裁香港等,諸多行為令中美關係不斷邊際惡化。雖然中美關係是一個常態化的問題,但是重要性也非常高,投資者對2018年的貿易摩擦導致的股市大跌仍然印象深刻,中美關係對股市的影響也需要時刻關注。

價值線研究院認為:未來發生中美熱戰可能性很小,但互相提高軍事威懾、發生軍事對峙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映射到A股市場,2015年以來一直低迷的軍工板塊可以適當關注。

實際上從15年高點至今,軍工板塊的表現已經淪落到和這些年景氣度低迷的傳統行業為伍的境地,這主要還是因為軍工企業的資產證券化率仍普遍不高,企業的經營效益也就在A股市場上得不到充分體現,所以過去投資軍工板塊往往是熱點事件驅動或者賭重組,很少有價值投資者參與其中。

但近幾年一些軍工集團的資產證券化率有所提升,上市公司業績也有所回暖,加上今年周邊的地緣政治形勢前所未有複雜,軍工下半年應有表現的機會。

其實近期軍工板塊已經蠢蠢欲動,周五軍工ETF更是在大盤疲軟時領漲主要ETF。當然,如果熱戰真的不幸發生,則即便是軍工板塊也不宜參與。

2家《中國好公司》

本周末發生勁爆消息

最後我們關注下價值線研究院推出並一直跟蹤的《中國好公司》的本周末發生的勁爆消息:

首先是《中國好公司》立訊精密。

立訊精密周K線圖

立訊精密7月17日晚間發布公告稱,立訊精密及其控股股東立訊有限公司將出資33億元人民幣(約合4.72億美元)全資收購緯創資通兩家全資子公司100%的股權。

交易完成後,立訊精密將會成為蘋果公司的首家中國內地代工廠商。而未來的目標,可能是挑戰富士康。

緯創是誰?它僅有的三家iPhone代工製造商之一,規模小於和碩與富士康。該公司宣布,已同意以33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將華東地區的兩家子公司出售給立訊精密。

分析人士稱,這筆交易對立訊精密來說是一次勝利。該公司生產從電纜、充電器到天線的配件和零部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蘋果AirPods無線耳機製造商。AirPods這項利潤豐厚的業務幫助立訊精密成為2019年亞洲股市表現最好的公司之一。而如今立訊有望入局富士康最為核心的iPhone組裝業務。

如果最終完成收購這對於立訊的長遠發展無疑是如虎添翼。

不過對於目前的立訊的投資,我們也要提醒幾點:

1、此事並不是突然發生,而是已經醞釀很久,立訊精密拿下緯創組裝廠的消息在業內已經人所共知。所以目前的立訊的股價對這樣的消息已經階段性兌現了多少不好判斷;

2、與鴻海相比,緯創走的是低端路線,技術含量相對較低,且過去的市場份額很小,雖然立訊的管理、運營能力突出,蘋果也有意扶持,但收購後的整合結果和實際業績貢獻也有待觀察;

3、立訊股價從18年底至今漲幅已達600%多,中間沒有太大級別的調整,此消息有可能短期繼續推升立訊股價再創新高,但很可能在情緒推動下階段性加劇股價泡沫。雖然價值線看好立訊的長遠未來,但從價格上看我們認為這裡不是參與的好時機。

第二個是《中國好公司》寧德時代。

寧德時代周K線圖

同樣是在7月17日晚間,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非公開發行股票發行情況報告書。該公司此次發行股份數量1.22億股,募集資金總額197億元,高瓴資本和本田技研工業領投,分別認購100億元及37億元股份。

寧德時代本次非公開發行價格為 161.00 元/股,相當於申購報價日(2020 年 7 月 6 日) 前 20 個交易日均價 163.81 元/股的 98.28%,相當於發行底價 129.67 元/股的 124.16%。

這個價格是眾多機構搶出來的,競爭激烈。

據披露,本次發行,共有38家投資者參與申購。外資方面包括大名鼎鼎的UBS AG(瑞士聯合銀行集團)、JP摩根、美林銀行旗下的美林國際(Merrill Lynch International)、以個人名義申購的資本大佬葛衛東、以及國內一眾頂級基金公司。

然而最終的幸運兒只有9位。

其中,多家機構給出了超過160元/股的高價,高瓴資本更是進行了三次報價,每次認購金額都是100億元,最高報價為161.98元/股。

發行完成後,高瓴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中國價值基金(交易所)成功進入到寧德時代前10名股東名單中,持股比例2.27%。

高瓴資本的大手筆 ,讓有些人看不懂。有公募基金經理不懂就問:「高瓴2018年就買了300萬股寧德時代,2年時間都可以以定增價4折的價格買入,6月底之前股價也都低於定增價,為什麼非等到股價暴漲了再高價拿定增呢?哪位大佬能解讀一下?」

價值線研究院認為:這是因為隨著寧德時代成功打進特斯拉供應鏈,其未來的成長的確定性進一步增強,就好像兩年前的特斯拉,雖然股價遠比現在便宜,但從成長確定性來看,遠不如現在,而今天特斯拉股價這麼高,依然被瘋搶,是一個道理。

未來,價值線將繼續關注能夠穿越周期,穿越牛熊的中國好公司,並且長期跟蹤。在短期的熱點輪動上也會嘗試做一些適當分析。在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趨勢和調結構的過程中,只有追尋優秀的公司才能讓投資者獲取穩定且長久的收益。

連結

周末其他重要財經信息匯總

1、銀保監會、證監會宣布:接管9家金融機構

7月17日,銀保監會、證監會發布重磅消息。

銀保監會宣布:對天安財產保險、華夏人壽保險、天安人壽保險、易安財產保險、新時代信託、新華信託共6家保險、信託機構實施接管。

證監會宣布:對新時代證券、國盛證券、國盛期貨實行接管。

2、央企上半年利潤減三成 三大領域整合或提速

近期,中央企業經濟運行半年報出爐。受疫情因素影響,上半年央企營收與利潤均出現下降,不過降幅持續收窄。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中央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3.4萬億元,同比下降7.8%,降幅較一季度收窄4個百分點,且收入降幅已經連續3個月收窄。6月份當月,中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9萬億元,同比增長0.6%,多數企業已經恢復或超過同期水平。

3、下周美股重要公司財報將出:特斯拉、微軟、英特爾、可口可樂、推特

接下來一周時間,美股將有數十家公司業績報告出爐,包括微軟、英特爾、特斯拉和推特等科技公司,市場對於這些公司在疫情下的業績充滿期待。但是,奈飛NFLX周五 盤後季報新增用戶不及預期,本周內奈飛公司下跌10%,科技巨頭能否對疫情免疫存疑。

4、證監會核發6家企業IPO批文,未披露籌資金額

證監會17日消息,近日按法定程序核准了以下企業的首發申請:浙江天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宏柏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格林達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東莞市奧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全時天地在線網絡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西域旅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上述企業及其承銷商將分別與交易所協商確定發行日程,並陸續刊登招股文件。

5、證券基金行業再迎利好!證監會發文鼓勵併購重組 支持員工持股、股權激勵

近日證監會相關部門向派出機構下發通知,支持證券基金行業實施組織管理創新,主要來看,有兩方面內容:一是鼓勵行業機構依法實現市場化併購重組,在資本實力、管理水平、信息技術等方面實現快速發展;二是支持行業機構通過直接持股或者設立資產管理計劃、信託計劃、有限合夥企業等形式實施員工持股或者股權激勵計劃。相關通知將由派出機構轉發轄區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

6、首批科創板基金4隻產品獲批

富國基金、萬家基金、南方基金、博時基金等基金公司上報的主投科創板的封閉運作基金正式拿到批文。具體來看,這4隻產品分別是南方科創板3年定期開放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博時科創板3年定期開放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富國科創板兩年定期開放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和萬家科創板2年定期開放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HnNa3MBd4Bm1__YYV5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