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改變的生活
如果不是疫情突發
錦州四中七年四班學生石佳鑫
也應該和大多數孩子一樣
在家長的幫助和陪伴下完成網課學習
依然是父母眼裡衣來伸手
飯來張口的掌中寶
而事實是
在這個超長假期里
他要自己打理生活起居
一個人有條不紊地完成每天的網課學習
自己開電腦、連電視、調網課
自己寫作業自己判……
一切只因父母一直堅守在新冠肺炎防控一線
石佳鑫的媽媽郭芳是錦州市疾控中心應急辦主任。
面對疫情,應急先行。疫情防控期間她被任命為市疾控中心疫情監測與應急管理組組長。責任重大,郭芳24小時都在辦公狀態,只要上級部門需要信息和數據,她第一時間帶領科室人員準確無誤提供,還要上報實驗室每一份樣品的核酸檢測結果、協調調動每一支應急機動隊、核實每一件應急物資的出庫……從大年三十早上開始,她便以單位為家,年夜飯是在單位吃的;方便麵、火腿腸、小麵包是她大年初一的午飯和晚飯;常常是一份盒飯只吃了一兩口就立刻接起了電話,處理完工作飯菜早已變涼;每天晚上10點以後回家是常事,一天接打100多個電話更是工作常態。
因為疫情期間應急人員不足,原本在同一單位體檢科工作的愛人也被借調到了應急管理組。疫情在國外蔓延後,愛人不顧風險,毫不猶豫地接受領導安排,每天往返機場去接從國外返回人員再送到隔離賓館。
夫妻倆早出晚歸,孩子沒人帶,郭芳只能讓親戚把遠在外地的母親送到了錦州照顧孩子。
而且,郭芳原本患有嚴重的腰間盤突出,連續多日疲勞工作,她腰脫犯了,每天早上起床腰都直不起來,需要愛人給她掰一下再裹上腰帶才能把腰挺直。整個疫情期間的工作,她就是這樣一直堅守著。
父母這段時間的辛苦與不易,石佳鑫看在眼裡,他沒有一句抱怨的話,反倒安慰對他心存愧疚的爸爸媽媽。
更讓父母感動欣慰的是:
缺少父母庇護的日子 少年悄然在自我成長
疫情防控期間,父母工作緊張而忙碌。這時,學校開始網上授課。
調試電腦、查找網課資源、下載列印題單、完成作業上傳……這一切準備工作即便是家長也要費一番功夫,石佳鑫也著實適應了一陣子。
沒有父母管的第一天晚上,自己要戴的角塑眼鏡沒戴好,結果第二天重影了。慢慢地,查找網上授課平台,比對課表,按時找到相關課程……各科小測驗需要家長檢查,他都嚴格按老師標準自己判出對錯再改正……學習上的事兒基本不用父母操心了。
不僅如此,父母也悄悄地發現了兒子的一些變化。原來凡事都要父母照顧,現在能獨自解決一些遇到的難題了;原來不善表達,現在,他的言語舉動中,能感受到他對他們滿滿的愛。
由於家裡的印表機使用年限長了,加上網課期間列印量較大,爸爸不在家的這段時間壞了好幾次。第一次壞的時侯是晚上10點多,老師剛發完第二天早上需要用的材料,當孩子發現不能繼續列印的時候,很自然地回到房間看書去了,這時媽媽跟他說,印表機出問題了,需要修一下,你為什麼走了呢?他說,我不會修啊!媽媽說,我也不會,現在只能咱倆想辦法,因為明天早上上課就得用了。
照著說明書,他真就修好了印表機,還學會了給印表機灌墨水,之後印表機再不好使,他都自己解決。
知道媽媽腰不好,爸爸不在家的時候,兒子會說,我給你按按吧,然後學著爸爸的樣子,每天給媽媽按摩。
媽媽的手機半夜經常響,他知道媽媽休息不好,會貼心地說,媽媽,你有時間的時候,就趕緊歇一會兒。
爸爸去瀋陽桃仙機場接境外返錦人員,有幾天由於回來的人員特別多,基本都是凌晨一點左右才能從瀋陽出發返回錦州,等到把每個接回的人員都送到屬地隔離點後再返回賓館基本都是早上7點以後了,而中午12點左右又要趕往瀋陽,兒子聽說以後跟媽媽說,咱們在網上給爸爸買個護頸枕吧,爸爸在車上的時候肯定很困,讓他圍著護頸枕會舒服一點兒。
兒子熱愛美食,喜歡爸爸做的菜色香味俱佳,媽媽做菜時常被挑剔,油多了少了,咸了淡了,不愛吃的就不吃了。這個假期,爸媽都沒時間,姥姥做啥他吃啥,也不挑剔了,吃飽就行。掃地、收拾碗筷、整理房間……這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沒有人要求,他自己就做了。
看到孩子的成長,媽媽很感動,曬出一張孩子自我管理的朋友圈收穫了無數家長的點贊,既為孩子的懂事,也為父母的大愛付出。
父母的責任與擔當是最好的傳承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是勇於承擔使命與責任,努力讓自己成長,從而帶給孩子關於愛、關於生命成長的最直接感受。
石佳鑫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這段時間略有波動。媽媽說,相對成績而言,更寶貴的能力是孩子能不斷自我成長,自我蛻變。這段時間他學會了感恩,懂得了承擔,雖然很心疼,但也特別欣慰。
石佳鑫說,「這個假期,看到父母在為阻擊疫情而努力工作,在為更多人服務,遇到困難不退縮不抱怨,而是積極地想辦法解決,這對我的觸動很大。在我心中,父母是最偉大的人。」
文:王文傑 記者楊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6MyxXEBfGB4SiUwPSU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