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政文寫作的困惑及應對

2019-09-08     老秘網


Q.1

機關公文的主要構成是什麼?

機關文體的構成通常有兩大類,一類是公文、一類是應用文。機關公文包括命令、決定、公告、通告、通知等十五類。但除了公文之外,機關里還有應用文的寫作,比如工作總結、調查報告、經驗交流材料等,數量最大、最難搞定的應用文當屬領導講話稿。領導講話稿之所以難寫,是因為種類多、靈活性強,還帶有鮮明的領導個性色彩。領導講話稿這類應用文的起草就是練毛筆字,而各種公文起草就像練鋼筆字,毛筆字寫得好,鋼筆字一定寫得好,但鋼筆字寫得好,不一定毛筆字寫得好;你能遊刃有餘地寫出大講話稿來,機關的公文就一定能夠通吃,你能擬好「通知」這類公文體,說不定你講話稿還沒有入門。


Q.2

為什麼政文寫作是一項有挫敗感的工作?

很多文筆好的人,寫散文、寫詩歌都不錯,但是一寫政文就抓瞎了。文學寫作相對自由度高,是「我手寫我心」,更感性、更唯美。而政文寫作是受命寫作,針對性和操作性要求極高,更多體現理性、邏輯性,好壞誰來評價?是由布置任務的人來判斷材料的水準,這就是受命寫作的特點。


Q.3

為什麼政文人才很難選?

政文人才難選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寫好材料要有理論功底,沒有理論基本功不行,拎不出線條。一個是寫好材料要有實踐經驗,要對實際情況有很深的認知,寫出的講話材料才能接地氣。以這兩個要求判別能不能寫好材料,需要實踐經驗和理論水平都可以的人,選擇起來真的很難。


Q.4

當前政文寫作有哪些不適應?

當前政文寫作最突出的有三大「不適應」:一是形勢發展快,對轉思路的不適應。各個方面的理論創新層出不窮,思想和思維稍有停頓,就跟不上新時代的節奏,而寫材料則永遠需要走在思想的前沿上。我們大家看一看,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理念、新判斷、新概念有多少啊,如果對形勢變化和理論創新跟得不緊,可能會被領導批評:「你這個材料沒有幾句新話。」領導實質並不是單純為了講新話,而是材料的思路要緊密結合中省大局,來凸顯要點和特色。二是領導要求高,對轉文風的不適應。大家都在感嘆現在的領導水平越來越高,跟進領導的思想和文風,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什麼原因?關鍵是信息不對稱,領導處於決策層面,接觸群體廣,吸納信息量大,假如你服務的領導特別愛學習,就更難適應了。三是群眾有公論,對轉作風的不適應。近幾年對領導講話精彩程度有一個評價標準,叫「全程無尿點」,意思是上廁所的人少。試想,講話稿不解決問題,讓聽的人沒有危機感,能有這樣的效果嗎?讓人醍醐灌頂,讓人茅塞頓開,沒有真材實料是不行的。如果只是抄來抄去,不是群眾關心的事情,不是解決群眾關心的事情,不是促進解決好群眾關心的事情,肯定是無法吸引聽眾的。要達到這個要求,只有面對問題、面向基層,腦子動起來、身子沉下去,才有可能寫出好稿子。


Q.5

寫材料有哪三大痼疾?

寫材料的三大痼疾是:一是不交流,自以為是。有句話叫「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說明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標準不像武力值那樣明顯,但有不少寫材料的人覺得「文章是自己的好」,沒有必要聽別人講什麼,甚至有些年紀大的、有資歷的同志,你要改他的文章,他就覺得肉痛。自以為是是個大敵,不管年齡大小,一定要注意交流,汲取別人的東西。二是不出門,視野狹窄。有一些人覺得坐在辦公室寫就可以了,安靜無人打擾,容易出活。這是錯誤的,很難想像不出門,不去深入基層了解情況,僅憑上報來的材料做素材,怎麼能寫出好材料?想到的與看到的,文字的感受與現實的感觸,絕對是不一樣的。雖然寫材料大都是間接經驗,但是去現場體驗一番、振奮一下,會增加材料的真情實感,一定能開眼界、升境界。三是不專一,瞻前顧後。寫材料的心態一定是寧靜的,某種程度是調心的過程。一些人把寫材料當成過渡性的工作階段來應付,寫材料是為將來不寫材料做跳板。實話說,這是人之常情。但帶著這樣一種想法,與寫材料這樣一個以浮躁為大敵的工作來講,就很難出精品了。


Q.6

政文寫作需要哪方面的溝通能力?

政文寫作需要具備以下三方面的溝通能力:一個是提升向上溝通的能力。向上溝通不暢,寫材料的方向就要出問題。如果某個材料,因為領導工作忙碌,暫時沒有時間詳細說這個材料怎麼寫,這個時候怎麼向上溝通呢?去猜心,肯定是不行的。思路猜錯了,材料寫得越快,重寫得就越快。向上溝通並不是說沒有技巧,至少要拿出一個提綱再去溝通,如果有兩種以上思路最好,A、B選項提綱給領導選擇。這樣的溝通方式是建立在對寫作方向做足功課的基礎上,溝通起來才有底蘊。否則,頭腦空空去找領導尋問這個材料怎麼寫,溝通效果是要打折扣的。一個是提昇平行溝通的能力。有的年輕人問別的部門要材料,其實就是寫作素材,打了一圈電話回來,什麼也沒有要著,或者要來的材料文不對題。這就要求文稿撰寫人要對材料所涉及的領域提前做好功課,有所了解,才能快速高效的搜集到有用的寫作素材。提倡用完哪一個部門、哪一個縣區的基礎數據、基本觀點,卻沒有提到這個單位的名字,回過頭再給人家打個電話,畢竟人家也付出過心血,理直氣壯地用完了事,沒有迴音和反響,會挫傷提供資料單位的積極性。一個是提升向下溝通的能力。寫材料需要一個好的團隊,要很好地整合集體的力量,牽頭搞材料的人,一定要多費心思,不能把任務派下去就了事,如果材料被打回去了,不要先把下面批評一通,以證明自己的高明,這是牽頭搞材料人的大忌。要認真反思自己組織材料中的問題,先說這是我的錯,再找別人的錯。包括分管領導,平時改別人的材料,要講一下為什麼這麼改,下面才提高得快,才能在相同的語境中同心同向。


Q.7

怎樣看待政文寫作這項工作?

材料是有乘數效應的。文件的傳播、政策的傳播、思路的傳播,是不斷向各個領域各個層次衍化的,是諸多人被告知、被受益、被教化,一定要用正能量看待材料起草的樂趣。寫材料雖然沒有直接的利益和得失,如果竭盡全力了,每一次超越自我了,哪怕這個材料能夠推動解決一個問題,或者說是這個材料當中把一個問題研究透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這個材料寫完之後既如釋重負,也有一種難以言表的成就感,雖然不可與人言,因為寫材料的人在幕後、是奉獻者,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但快樂一定是有的。辯證地看待寫材料雖苦,在當前政治生態和用人機制越來越好轉的情況下,寫材料的人也會進步很快的,關鍵在於能不能把冷板凳坐穿。寫材料的人服務於大局,也服務於領導,有別人找不到的老師,不光是學習領導的文風,領導的心胸、氣度、格局,會改造你、提升你,這就是進步的財富。有些寫材料的,年紀大了,錯過好時代了,成就感不一定體現在升遷上。以人格和能力感染別人、帶動別人,大家的認同感就是成就感。何況每天伏案工作,就是給子女學習上做表率,收穫一個好的文風的同時,必然收穫一個好家風。


Q.8

怎樣增強學習汲取別人的能力?

汲取也有三法:第一,善讀。有人說「天下文章一大抄」,不要輕易否認這個觀點,但是這個抄不要是生吞活剝,而是借鑑的功力,每一個材料,都是花了心血的作品,為什麼不好好讀,為什麼不去借鑑。構架、說理,包括譴詞用句,都可以積極汲取,這就是善讀。不是所有人都會讀的。看文件瀏一眼,就簽字,別人可以。寫材料的人就不行,要多看幾眼,經典的材料,還要反覆去讀,甚至要出聲誦讀。要讀出材料的結構,讀出材料的創意,讀出材料的導向。善讀,不僅是讀文件,需要讀各個方面,尤其是主要領導的講話包羅萬象,縱貫全局,經濟、社會、政治、人文,甚至宗教、軍事的東西都要看一看。我平時大多數是在網上閱讀,感受到這屬於淺閱讀,印記不深,也不系統,所以,還是會強迫自己每年讀幾本紙質的書,再寫寫批註,才算是開卷有益。雖然寫材料有急就章的成分,但是拿出來的是積澱,平時就要往腦子裡面裝。讀得時候就是在腦子裡存貨,用得時候就能拿出來。當然,平時還要通過各種渠道捕捉大量信息,為寫材料補充能量,這也在讀的範疇。一個是跟蹤各類新聞,中省領導今天在講什麼,市委書記、市長今天在講什麼,看了,還要粘貼下來。貫徹中省市精神,不知道中省市領導在講什麼,那就是缺乏政治站位,那就是沒有進入政文材料需要的語境。一個是跟蹤部門動態,市域範圍內的部門主要工作動態應該盡收眼底,包括重點、亮點、難點,都要留意;對於一些影響全市的工作舉措,還要了解到了什麼工作階段,典型在哪個縣區。因為寫材料經常要舉例子,腦子裡面必須儲存典型,有了這些例子,就能很好地把論點和論據結合起來。第二,兼聽。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個人不可能事事親力而為,但多聽聽別人的見解是可以的,在自己是間接經驗,在別人就是直接經驗了。部門的、專家的、群眾的意見都得多聽一聽,材料好壞的差別在於聽進多少。閉門造車是讀什麼,開門調研是聽什麼,這一閉一開,理論和實踐的功力就會見長的。第三,會意。這更是講悟性。怎麼能把汲取的東西融會貫通,需要好好領悟。領導講了那麼多,哪個點是最重要的,剖析下去是最有分量的,就會變成以後材料中精彩的部分。領導思維高在什麼地方,他們考慮問題往往不是單向性的,而是復合性、思辨性的。比如,遇到困難時,領導總能看到希望;看待成績時,領導總能看到潛在的問題。這就需要學習領導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習領導對事物發展規律性的把握能力。要多去領悟領導的全局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等,就能拓展材料構架的廣度和深度,這一點非常重要。


Q.9

寫材料的篇幅為什麼按時間劃分?

舉個例子,2000字講話稿是什麼時間概念?就是正常語速下10分鐘左右講話。要根據會議的不同的時間,來形成邏輯、組合素材。同一主題,如果講十分鐘,那就概略性、全面性地談一談,不要細枝末節;如果講半個小時,對工作的推進程度就要回顧和總結一下;如果講一個小時以上,對工作的前後根源,重點措施、組織保障,要面面俱到,非常系統地講到位。


Q.10

交稿後為什麼要去現場聽一聽?

聽領導念稿學問也不少。即使領導大多數時間是照著稿子念,他有幾個字下意識念得不一樣,就說明這地方你沒按他習慣用語寫。如果材料把領導興奮點調動了,他可能在那個地方多發揮點。如果很多段他跳著念了,又不是時間關係,那這稿子就很成問題了。最害怕是這樣一種情況,領導現場一點沒用你的稿子,脫了稿子講起來。這就表示他雖然不滿意稿子質量,也知道你起草這個材料辛苦,就採用即興講的辦法。所以,去現場聽一聽,才知道成稿之後,仍然不代表領導對稿子有很高的認同度。


Q.11

講話稿的三要素是什麼?

講話稿的三要素為: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或者是為什麼?怎麼辦?誰來辦?再或者錢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事情怎麼辦?這並不是在寫八股文,其實是寫作的必然要素,起草講話稿繞不開的地方。講話稿一般只寫三個問題,每個問題再講三點足夠了,不要再多了,再多大家就記不住。哪怕講得再精彩,剛開始聽起來新奇和興奮,當聽眾接收程度飽和了,就會不自覺地拒絕和抵禦入耳入心,講話的效果自然不理想。


Q.12

寫材料有沒有境界高下之分?

寫材料尤其是講話稿有四個階段,每個階段有高中低不同層次。第一個階段是寫字階段,此階段重於應對,目的在於將要講的事情表達出來。常用手法為原始材料的堆砌,在粘貼、挪移中借鑑同類材料內容,缺乏思想性和針對性,在文法上常常欠缺層次和邏輯。就是把一篇稿子弄完整,達此階段最高層次非2至3年不能成。為啥叫寫字階段,因為借用別人的太多,還不能獨立成章。第二個階段是成章階段,第二階段較第一階段在技巧和深度上有所提升,可以結合具體的事情追蹤上層觀點,關照基層實踐,並能加以借用融合,有較為明確的講話主線和輔線,不僅是把要講的事情寫順而且是寫透。雖較第一階段為高,但仍具匠氣,未臻自然質樸,尤其缺乏對受眾的關照,是寫領導要講的話,而非聽眾想聽的話,此為大多數人寫材料的人所處階段,我自己也在這個階段,仰望第三階段。到達這一階段,我覺得沒有五年左右時間的都不行,有的人可能還需一二十年的時間才能到這個階段的高層次。第三個階段是謀篇階段,跟成章的區別在於思路和創意很獨到,從借鑑模仿中升華,鞭辟入裡,獨成一家。對各方材料思想觀點雖有借用,但能融匯吸收而變成獨特風格的語言。同時對要講的事情如號脈般把握分寸,如太極拳式收放自如,任何場景均能駕輕就熟、提綱挈領、扣合貼切,講高深大道則系統縝密,講貼近實際則深入淺出,總能起到指點迷津、提振士氣的作用。到這個階段是一輩子的功夫。第四個階段是立言階段,古人講立功立德立言,這個立言階段可遇而不可求,是一個比較高的境界。思想文法融於一爐,不分彼此,卻能達到自然圓融之境,因其皆是規律性而兼具歷史性,不因階段性局限而褪其光芒,十年後再讀這樣的文章仍是好文,仍有啟發,無論是知識精英還是販夫走卒,都能從中見仁見智,汲取營養,成為思想武器,成為精神動力。達此境界,非窮一生而不能至。必須要成為思想上的大家,業務上的專家,溝通上的雜家,才能大氣幹練,築牢根基,豐厚底蘊。


Q.13

一篇好的材料應注意什麼?

一篇好的材料應具備以下幾點:一個要有經緯線。就是橫向要全,縱向要深。橫向指講話包括的領域或要素,縱向就是指與過去相比,講話程度上要遞進,上次同類會講了什麼,解決什麼問題,這一次要講什麼,解決什麼新問題。即使重複也要有新的側重點。一個要有關節點。哪個是出彩點,哪個是精華處,都要有考慮,最好是每一部分有一至二處吸引人的東西,或者勝在例證,或者勝在說理。一開始的導言都不能忽視,這次會議主要任務是什麼,雖然只有幾句話,都要高度凝練。每一段的導言也很重要,不能說偏了,也不能說過頭了,讓大家沒法接受。下圍棋講究「入界宜緩」,就是開始不要張大勢子,強制性灌給別人,娓娓道來的效果最好。一個要有好細節。機關的材料有政治性、權威性、嚴肅性,用語一定要規範。材料要有新意,必須是在規範基礎上的求新,包括一些專用術語及簡稱都要搞準確,如果這些細節的問題老是不準確,讓人不敢下手改,就對起草者失去了信任感,尤其是很多數據性的東西,必須是反覆驗證過的真實數字,數據時限是什麼,小數點後面保留幾位數等細節,都要精益求精。

「寫材料是一個思考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寫的就一定能幹,能幹的人不一定能寫」。可見「能寫」不是尋章摘句,而是知行合一,讓我們把真正「能寫」,作為共同追求、畢生追求。

來源:安康政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5niG20BJleJMoPMzbP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