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綱要》(4)
《存在的方式和前提》
我們認識存在和科學研究宇宙都是在一個封閉的客觀空間裡進行的,最重要的是,我們都認為存在沒有前提,也不需要任何方式,存在存在著,只是被我們認識到了。最大的誤解就在這裡,認識不是一種方式嗎?認識不但是一種人類特有的方式,而且還是以人的感知作為根據的方式,認識只能在感知方式下進行,認識方式就是感知方式。

我們一直在這裡轉不過彎來,試想,如果存在有N種方式存在,但我們卻只有一種方式來認識它,這就是感知方式。也就是說,存在只能通過感知的渠道讓我們認識,而對於所有感知的生物和人來說,存在就只能以感知的方式存在,因為存在對我們展開的,永遠是被感知的一面,絕沒有另外一面和我們發生感知以外的關係。
最轉不過彎來的是科學認識,他們研究的物質是很具體的,大到無邊無際的宇宙,小到粒子、量子與夸克……還有各種物理現象,運動、熱、力……等等,讓他們把這些存在和感知聯繫在一起會是什麼情形?科學認可認識方式,但他們從不關心和研究認識方式,他們只研究認識的內容,一直到量子力學,才發現認識的方式是觀測。為什麼一定要通過觀測的方式來確定測不準定律?因為人類沒有觀測以外的方式,任何認識事物的方法都是觀測方式,我們發現了驚天動地的測不準定律,但我們仍然忽略了觀測方式,沒有發現這個永恆不變的觀測方式才是存在的前提,觀測就是感知,我們至今毫無覺察。

存在以什麼方式存在著?這並非是一個不需要的前提,存在的方式決定了存在的形態和存在的內容,忽略了存在的方式,我們就無法解釋存在為什麼如此存在。其實,物理學中的宇宙大爆炸、熵增定律、絕對時空、相對時空、熱、波、力……等等一切的命題,都是默認以感知為前提依據做出的,一切存在的物象都只能是感知態,人們也只能做出感知態的表述,沒有一種事物不以感知態出現,沒有一種事物不被我們以感知態來把握。我們把感知前提默認化無疑是犯了大錯,因為沒有這個前提做限制,一切的存在就無法解釋,就無法不發生無窮無盡的悖論,放棄感知前提,科學就失去了解釋存在事物的機會,科學研究就會矛盾重重。
人們忽略感知為前提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正在感知的人自身就是前提,人的認識方向致使人們不會認識到自己在存在中的位置,也很難排除唯心主義的干擾認識到人在存在構成中的作用。科學就不同了,科學跟我們普通認識一個角度,怎麼能夠有理由解釋事物的存在?缺失了存在的方式,存在竟然在虛擬的封閉的客觀邏輯中以無方式的狀態發生,這是跟嚴謹的科學開的一個最大的玩笑,科學竟然被一個簡單的邏輯錯覺愚弄到今天。
嚴格說來,意識到存在是感知方式的存在,是一個哲學問題,哲學把問題留給了科學。存在前提一直空缺到量子力學提出了觀測方式,而且發現了測不準定律,但即便如此,科學還是建立不起前提意識,因為科學承受不了存在有一個感知前提的事實,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對科學的唯物立場的根本否定。於是,科學對觀測方式視而不見,避而不究,科學仍然甘心當唯心論的工具,儘管悖論重重,儘管任何理論都無法自圓其說,科學還是只能刻意忽略存在的方式和前提。

但是,人們終究不得不回到存在的方式和前提的問題上來,因為我們總得生活和存在下去,總得不斷地觸及到這個根本的問題。量子力學已經把觀測方式凸顯出來了,幾十年以後,或者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感知方式和感知前提必將進入到物理的基本定理和公式之中,怎麼進入?那只是一個算式的問題,不過對於整個人類,那就是換另一個世界的問題了。將客觀前提換為感知前提,我們做好心理準備了嗎?(接下)
本書《感知新世界》已在亞馬遜、京東上架銷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論,進亞馬遜、京東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