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監利之一:周老嘴,中國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一面紅色旗幟

2021-05-17     朱文鑫

原標題:紅色監利之一:周老嘴,中國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一面紅色旗幟

一到監利,張老師說,去看看監利的紅色周老嘴。是的,監利的兩張名片中,周老嘴就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紅色首府,中共湘鄂西省委、省蘇維埃政府成立的地方。被譽為中國的紅色名片之一。

冒著淅淅瀝瀝的小雨,走進了周老嘴。路口處,一座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石碑赫然眼前——把我們拉回到了1928年1月,賀龍、周逸群受黨中央派遣,從上海溯江而上,在監利縣的觀音洲上岸,組建工農武裝,在東起武漢、西至巫山、南跨洞庭、北抵漢水的遼闊土地上,建立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和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當時,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黨、政、軍重要機關都設立在周老嘴。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在洪湖西岸這塊英雄土地上,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樂章。先後有45萬監利兒女參軍參戰,周老嘴的號角、新溝嘴大捷的槍聲、陳沱口阻擊戰的刀光,曾使敵人聞風喪膽,永遠激勵我們勇往直前!

93年過去了,周老嘴老街上,現存有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重要機關舊{遺}址52處。當年的紅色子女們,一代代依舊生活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依舊居住在這座老城裡,這些舊{遺}址始建於明、清兩代和民國初年,其建築風格古樸典雅而獨具江南特色,集革命舊址群古建築群於一體,極富歷史、藝術、科學價值。1988年元月,國務院公布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周老嘴舊址群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老嘴古鎮現已命名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古鎮小街舊址群和革命紀念館成為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漫步在周老嘴鎮上那條近900米長的老正街,兩旁的古民居沿青石板路臨街而建,屋檐相對。青石路面,粉牆黛瓦,飛檐翹角,錯落有致,宛如舊時印象里的江南胡同,形成了獨有的古樸韻味,進與進之間設有天井、天斗和廂房,其建築風格古樸典雅而又獨具江漢特色,給人以時空穿越之感。周老嘴地處監利地區的中心位置。1931年3月,湘鄂西第二次工農兵貧農代表大會後,湘鄂西特委、湘鄂西聯縣政府遷移周老嘴,7月,省委機構工會、共青團、婦委和政府機構司法、經濟、文化教育等部及軍委機構相應設立。建有湘鄂西列寧學校、第一、第二醫院。剅口、鄧家廟為戰略後方,建有紅軍總醫院、兵工廠、被服廠、製鹽廠、造紙廠、制幣廠等,設有湘鄂西特委、監利縣委等機構。這個50平方公里的三角紅色區域,領導湘鄂西人民進行了四次反"圍剿"的偉大鬥爭。

古鎮老正街集古民居群和革命舊址群於一體。現存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黨、政、軍各大機關以及賀龍、周逸群舊居等48處革命舊址,並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座座舊址,就像一部部看不完的革命鬥爭史。

隨著全域旅遊的興起,古鎮上下緊緊圍繞打造「特色古鎮、旅遊名鎮、生態新鎮、產業大鎮、經濟強鎮」的發展戰略,以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為載體,突出城鎮規劃、建設與管理,融入文化元素,傳承紅色基因,持之以恆,真抓實幹,城鎮人居環境不斷優化、城鎮品位不斷提升、城鎮面貌不斷改觀。走出了一條城鎮建設與歷史文化古蹟保護相結合、紅色旅遊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工業增長與農業發展相結合的路子。

張老師告訴我,近年來,周老嘴鎮堅持把湘鄂西紅色文化、抗戰文化作為周老嘴的精神血脈來維繫和弘揚,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全鎮上下,堅持紅色與綠色打底,弘揚紅色文化與發展特色產業,全面打造 「紅色古鎮」「特色小鎮」「經濟重鎮」「和諧名鎮」的文旅之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itbe3kBbyZbTSdkXdch.html